摘要:近年來,受經濟沖擊、極端氣候、俄烏沖突等因素持續影響,全球糧食危機愈演愈烈,這對中國糧食進口、糧價穩定等造成一定的輸入性風險。在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糧油安全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高度。作為推動糧油產業集群化發展、切實保障糧油安全的糧油產業園區應運而生。目前,糧油產業發展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是以糧食原產地為依托,形成“五優聯動”模式,即優糧優產、優糧優購、優糧優儲、優糧優加、優糧優銷;二是以糧食儲運中轉為依托,充分利用便利的交通區位條件,在主要港區形成“前港+中倉+后廠”模式。文章主要研究第二類發展類型,選取舟山國際糧油產業園區作為研究對象,以構建糧油產業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作為切入點,系統剖析園區的發展現狀以及所面臨的各類挑戰,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提升產業結構、推動品牌創新、健全人才培育、完善園區服務等合理化對策,探索出一條以“堅持政府引導為要、儲運中轉為基、產業協同為本、高質量發展為重”的舟山特色糧油產業發展路徑。
關鍵詞:產業核心競爭力;糧油產業;評價體系;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TS222 文獻標志碼: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40210
Study on the path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grain and oil industrial parks based on industrial core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system: a case of Zhoushan international grain and oil industrial park
Xie Jiamin,Huang Jingen
( Sinograin Zhoushan Depot Co., Ltd., Zhoushan, Zhejiang 316000 )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global food crisis has intensified due to the continued impact of economic shocks, extreme weather, the crisis in Ukraine, and other factors, which have caused certain import risks to China’s food imports and food price stability. Under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a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ouble-cycle, the security of grain and oil has risen to the height of national strategy. Therefore, as a path to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grain and oil industry clusters and effectively ensuring grain and oil safety, the grain and oil industrial parks have come into being.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ain and oil industry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wo types, one of which is based on the origin of grain, forming the five excellences linkage" model, that is, excellent grain and production, excellent grain and purchase, excellent grain and storage, excellent grain and processing, and excellent grain and marketing. The second is to form a "front port + middle warehouse + back factory" mode in the main port area by making full use of the convenient traffic location conditions and relying on grain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transshipment. The article mainly studied the second type of development, selecting Zhoushan international grain and oil industrial park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t tak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re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index of the grain and oil industry as the entry point, systematically analys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quo of the park as well as all kinds of challenges it faces, and thus put forward rationalized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upgrad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promoting the innovation of the brand, cultivating the sound talents, perfecting the park’s services and so on, and explored a way to a development path for Zhoushan’s speciality grain and oil industry, which was based on "adhering to government guidance, storage and transshipment, industrial synergy,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Key words: industry core competencies; grain and oil industry; evaluation system;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糧油產業園區是糧油產業集聚化發展的必然產物,是糧油產業擴大對外開放、加速產業集聚、推動產業協同、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的主要載體和平臺。產業園區要想實現高質量發展,其內核動力在于糧油產業核心競爭力。有鑒于此,以舟山國際糧油產業園區為范本,探索如何科學構建糧油產業核心競爭力評價體系,對園區糧油產業發展狀況進行實證分析,剖析當前制約園區糧油產業發展的因素,以期為推動園區高質量發展尋求具有可行性的路徑。
1 園區糧油產業發展現狀
1.1 糧油產業可持續發展潛力強勁
舟山國際糧油產業園區所在的舟山群島新區擁有獨特的港口區位優勢、良好的大宗商品產業發展基礎和便利的航運物流體系,同時具備我國大宗商品儲運中轉加工交易中心、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1-2]等多重國家戰略疊加效應,對內是江海聯運樞紐和長江流域進境糧食咽喉之地(舟山承擔了長江經濟帶50%的糧食中轉運輸量),對外是我國南北海運大通道,背靠糧食主銷區的浙滬地區,這為糧油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戰略性支撐。
1.2 糧油產業集群規模效應不斷釋放
作為浙江省唯一集大宗糧油中轉物流、倉儲、加工、交易等多種服務功能于一體的大型糧油產業基地,舟山國際糧油產業園區集聚了中儲糧、省直糧庫、市中心庫、良海糧油、中海糧油、瑞泰糧油等各類糧油加工倉儲物流貿易企業40余家,形成產業集聚效應。
園區形成了以戰略儲備為基礎、生產加工為核心、中轉物流為配套的“三位一體”產業格局(如圖1所示),不僅形成了中央、省、市三級糧食戰略儲備體系,共有倉容192萬噸,而且形成以進口大豆加工為主體,涉及玉米加工、大米加工、糧油倉儲、物流貿易等產業[3]。2022年實現進口糧食中轉量突破2 500萬噸,約占全國進口糧食總量的18%,糧油吞吐量超1 400萬噸,糧食貿易額超73億元。
1.3 國際國內形勢錯綜復雜
1.3.1 全球糧食供應鏈脆弱性

《2023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顯示,2022年全球遭遇嚴重糧食不安全并且急需糧食、營養和生計援助的人口達2.58億。全球糧食危機與糧食金融化并存,受到貨幣和資本的影響,糧食進口價格不斷推高,這讓糧食供應鏈變得極其脆弱。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國,特別是油脂油料和蛋白飼料嚴重不足而需要進口大量大豆[4],對外依存度達到90%以上。2022年大豆進口量為9 108.1萬噸,在進口糧食總量中比重超62%,糧食供應進口依賴加劇了我國國際糧食供應鏈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使我國面臨潛在的糧源斷供危機。
1.3.2 國內消費升級和供給滯后性
優質產品供應不足始終制約我國糧油產業發展。人民群眾的糧油消費習慣由“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豐盛健康”轉變[5],這種市場需求的變化倒逼糧油行業轉型升級。中小糧油企業對市場的敏感度和適應性較差,產品研發能力不足,依然以初加工為主,產品結構相對單一,同質化現象嚴重,無法形成良好的品牌效應。
1.3.3 價格震蕩直接影響行業利潤
一方面,糧油加工類企業生產力增速超過市場份額增速,龍頭企業占據核心市場份額,并依托自身優勢以價格戰等形式攫取中小企業的利潤空間,行業競爭進一步加劇。另一方面,隨著大豆、玉米等飼料糧進口價格和物流成本的不斷攀升[6],糧油加工企業整體成本抬高,結合養殖業極強的周期性,放大了農副產品的價格波動性,出現了“開機生產即賠錢,不開機生產更賠錢”的怪圈,導致行業經營效益下滑。
2 糧油產業核心競爭力評價體系的構建
2.1 糧油產業核心競爭力概述
糧油產業核心競爭力是指糧油產業以區位、知識、創新、人才、品牌、管理等為基本內核的資源配置和整合能力的組合,使得產業可以獲得可持續利潤回報,從而保持長期穩定的競爭優勢的綜合實力。
2.2 園區糧油產業核心競爭力評價體系構建
目前,糧油產業園區尚未形成系統且針對性強的產業核心競爭力評價體系,無法為政企等提供合理的量化參照依據。因此,以系統性、客觀性、實操性、科學性為原則,立足糧油產業園區的特性,選取了規模成長能力、綜合管理能力、產品競爭力能力、科技創新能力和人才培育能力作為一級評價體系(如表1所示)。這五大能力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構建起糧油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2.2.1 規模成長能力
規模成長能力集中體現在規模優勢和經濟效益兩個方面,這是衡量園區硬實力的重要指標。入駐園區的經濟主體不是簡單的數量上的增加,而是產業結構優化組合和各類要素資源的高效益配置,旨在培育主導產業集群,推動園區可持續化發展。
2.2.2 綜合管理能力
綜合管理能力主要體現在運營管理和產業環境打造兩個方面。運營管理是園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搭建完整的運營服務體系,驅動園區走上專業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高質量發展道路,從而以高效服務優化產業生態,在產業環境上形成比較優勢。
2.2.3 產品競爭力能力
產品競爭力能力主要是指糧油產品可以滿足消費市場的動態需求變化,在品質、品牌、價格等方面具有競爭力,其本質在于擁有定價優勢。
2.2.4 科技創新能力
科技創新能力是指企業在某一科技領域具備發明創造的能力。企業科研水平決定了企業的發展高度和市場壟斷性,因此重點評估園區的研發機構數量、科研經費、科研人員等指標,可以綜合研判園區的科技創新能力。
2.2.5 人才培育能力
人才培育能力是指通過產業吸引、教育培訓等方式獲得足夠數量優質人才的能力。這不僅包含吸引足夠數量的就業人員,而且通過引進高學歷和高技能人才,滿足園區對人才數量、質量、結構的多元化需求。
2.2.6 權重確定
糧油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本質在于產業發展,反映產業質效指標權重中的一級指標順序是:數量質量、科技創新、人才培育、產品價值、綜合管理。根據專家投票法確定:規模成長能力權重為30%,科技創新能力權重為25%,人才培育能力權重為15%,產品競爭力能力權重為15%,綜合管理能力權重為15%。
3 舟山國際糧油產業園區實證分析
以上述評價體系為依據,舟山國際糧油產業園區具有優勢的指標主要有:儲運加工量增長率(2022年進口糧食中轉量增長率為8.7%)、園區全口徑增加值占所在城市GDP比例(2022年僅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GDP占比達到10.9%),而在龍頭加工企業數量(僅有中海糧油、良海糧油兩家企業)、糧油產業集聚度(糧油產業集聚度占比僅為20%)、科技創新水平(缺少創新創業平臺,有科研投入的企業占比低于7.5%)、一流品牌打造(僅“良海糧油”有一個本土品牌)、優質人才培育(缺乏培育機制和引進足夠優質人才)、綜合管理水平(產業環境有待提升)等核心方面與高質量發展要求依然存在較大差距。
3.1 產業鏈延伸不足,產業協作不暢
目前,園區內企業主要以糧食儲備、糧油加工、物流貿易三大類為主,糧油上下游關聯企業占比偏低,缺乏國內外知名的糧油類龍頭企業,產業結構相對單一。企業尚未實現從粗放型加工向精深加工模式轉型升級,主要還處于初級(代)加工階段,即大豆轉化為豆油和豆粕,稻谷轉化為精米。產品依然以大宗糧油為主,糧油副產品利用率不高,且附加值偏低,糧油產業鏈亟需進一步延伸。
3.2 創新能力不足,缺乏品牌效應
創新是糧油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不竭動力[7]。糧油行業正處于“創新+品牌”為王的時代,品牌缺失意味著核心競爭力的喪失。園區主要糧油加工類企業雖然與物產中大集團、路易達孚等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但并未聚焦產品研發創新,缺乏社會辨識度高的品牌產品,導致企業間大宗糧油產品同質化競爭激烈。以舟山良海糧油有限公司為例,與浙江糧食科學研究所建立了創新科技中試基地,但企業研發投入與銷售比依然偏低,科研成果尚未轉化為生產力和品牌力。
3.3 人才資源緊缺,企業轉型乏力
目前,一線糧油企業年輕工人占比普遍低于10%,機修、電工、質檢、設備操作等崗位缺口緊張,高學歷、高技能人才相對缺乏。一方面是因為年輕工人的持續流失,大部分青年的工作年限僅為2~3年,導致30~40歲年齡段上逐漸顯現結構性斷層現象。另一方面,隨著企業轉型升級,特別是生產線的增設和生產設備的更新換代,亟需構建更加完善的人才隊伍。
3.4 綜合管理水平亟需提升
園區配套服務相對滯后,商務會展、文化場館、金融服務、公共醫療等必備的配套服務無法適應產業環境發展的需要,且園區缺乏相應的優惠政策指標,比如土地、人才補貼、稅收優惠、物流補貼、企業融資等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無法助力提升招商引資工作成效。
4 園區糧油產業核心競爭力提升路徑

4.1 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協同發展
樹立糧食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三鏈協同”的發展理念[8],逐步剝離園區內非關聯業務,提高糧油產業集聚度占比。探索以儲運中轉這一優勢端帶動上下游兩端延伸,完善“前港+中倉+后廠”發展格局。在推進現有糧油企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同時,積極引進生物材料、生物質能源、食品研發、糧油精深加工、功能性食品加工、金融服務、糧油跨境電子商務等新產業,完善產業結構,加速產業融合,促進糧油全產業鏈的形成[9]。
4.2 促進糧油產品品牌化,培育“中國好糧油”產品
引導企業創立自主糧油品牌。糧油企業通過深入挖掘企業文化和產品品質特質[10-11],按照產品品牌—企業品牌—省級“好糧油”區域公用品牌—“中國好糧油”的品牌創建架構,推出品牌價值的糧油產品,講好企業品牌的故事。加入長三角農產品產銷聯盟等機構,依托數字化平臺優勢,實現信息共享、優勢互補、產銷對接和風險管控,以企業抱團的形式拓展市場發展空間。
4.3 堅持“人才興糧”理念,夯實可持續的智力支撐
因地制宜拓寬人才引進渠道。針對舟山市常住人口現狀,園區可以有計劃地將廣大轉業或者復員的軍人納入招聘范圍,積極為園區企業搭建招聘平臺,同時實施入職獎補政策,獎補金額根據服務年限分階段支付。
探索“人才共享”機制。糧食儲備類企業的人才優勢在于倉儲管理方面,缺乏一線電氣設備、智能操控類人才,而糧食加工類企業的人才優勢在于設備運維和質量檢測方面,而缺乏必要的倉儲管理類人才,兩者存在互補性。“人才共享”可以降低企業用工成本,加快企業人才的培育,也可以彌補崗位結構性缺員帶來的弊端。
深化人才培養模式。在現有校企合作基礎上,設立政產學研深度融合的舟山現代糧油產業學院,并打造成為糧油產業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試點。學院可以引進河南工業大學、南京財經大學等院校機構資源,使其成為員工技能進修培訓、糧油行業教研和大學生實習實訓基地,在社會實踐、畢業生實習與就業、職業技能培訓與考核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從而獲得糧油產業現代化所需的創新型和技能型人才。
4.4 全面提升園區管理水平,助力園區高質量發展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包括財稅、金融、土地、人才等政策),加快招商引資。充分利用好政府、國企、外企和民企四方面資金渠道,支持中高端人才引進、企業項目孵化、糧油倉儲物流設施、糧油產業轉型升級、糧油產品研發、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全方位改善產業環境。
發揮儲運中轉優勢,構筑糧油產業利益共同體。整合各類要素資源,建立資源共享機制。一是搭建儲運中轉聯盟,最大限度地提升園區的儲運中轉能力,建立公共倉(進口糧食保稅倉和期貨交割倉)。同時,將整個園區作為一個產業協作整體進行打造,統籌使用碼頭、輸送設備、倉儲設施、物流車輛等資源,實時掌握各企業進口糧食數量、船舶到港時間、倉容規模、加工生產能力等信息,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利用率。
5 結 語
國際糧食安全形勢不容樂觀,我國正加速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統籌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12-13],才能有效夯實糧食安全基礎,將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14]。在這種背景下,舟山國際糧油產業園區需要以糧油產業核心競爭力評價體系為依據,一方面注重頂層設計,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和行業帶動力的龍頭企業,扶持一批特色鮮明、成長性好的中小企業[15],打造一批安全優質的知名品牌,不斷深化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產業融合新格局。另一方面,借助對外開放橋頭堡和江海聯運的區位優勢,充分發揮儲運中轉和加工生產雙引擎作用,強化構建國外糧源供應體系、物流中轉體系、生產加工體系與戰略儲備體系“四位一體”的糧油安全保障體系[16],最終形成“堅持政府引導為要、儲運中轉為基、產業協同為本、高質量發展為重”的舟山特色糧油產業發展路徑。
參 考 文 獻
[1] 吳建華,劉萬鋒,李宇芊.高水平推進舟山國際糧油集散中心發展[J].浙江經濟,2019(13):52-53.
[2] 徐盈.自貿區打造國際農產品貿易中心的思路研究:以浙江自貿試驗區為例[J].未來與發展,2020,44(2):43-46.
[3] 冼瑤.舟山進口糧食現貨交易模式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大學,2019:16.
[4] 何秀榮.我國糧食安全現狀與政策[J].群言,2021(5):4-7.
[5] 劉慧.糧油產業加速走向品牌化[N].江蘇經濟報,2021-04-01(A03).
[6] 沈潔,高強.新形勢下我國大豆進口面臨的風險與對策[J].中國經貿導刊(中),2020(9):17-20.
[7] 張亦賢.用新發展理念引領湖南糧油產業高質量發展[J].糧食科技與經濟,2019(S1):9-11.
[8] 劉威,陳佳夢,鄭雪麗,等.中國糧食產業“三鏈協同”的內涵闡釋、現實困境與推進路徑[J].糧食科技與經濟,2023,48(1):1-3+35.
[9] 寇光濤,盧鳳君.我國糧食產業鏈增值的路徑模式研究:基于產業鏈的演化發展角度[J].農業經濟問題,2016,37(8):25-32+110.
[10] 劉博文.“齊魯糧油”引領山東糧食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J].中國糧食經濟,2019(6):75-76.
[11] 山東濱州:“三鏈協同”品牌引領 推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J].中國糧食經濟,2019(8):25-28.
[12] 孫曉,孫家慶,丁瑤.“雙循環”戰略下保障我國國際糧食供應鏈安全的思考[J].農業經濟,2021(11):130-131.
[13] 徐虎,呂文慧.“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中國糧食安全的機遇與挑戰[J].糧食科技與經濟,2022,47(3):1-4+14.
[14] 盧景波.始終牢記初心使命 守住管好“天下糧倉” 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J].中國糧食經濟,2019(9):21-22.
[15] 劉慧,崔國強.讓“中國飯碗”裝滿優質糧[N].經濟日報,2021-10-15(6).
[16] 張務鋒.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 加快建設糧食產業強國[J].人民論壇,2018(2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