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遵循異質性研究范式,深入訪談一線教師,全景式掃描高校糧食經濟專業教師研究性教學動力不足的現實困境,剖析其背后的制約因素及路徑依賴,探尋提升教學動力釋放與能力提升的內在機理,從教學能力提升深度與廣度雙視角探尋高校糧食經濟專業教師職業素養、教學技能與學術研究三維一體的動力釋放機制,健全完善教學相長視角下高校糧食經濟專業教師研究性教學動力釋放與能力提升的配套體系與保障措施,進而實現高校糧食經濟專業教師教學過程中顯性理論知識與隱形科研知識間的無縫銜接,有的放矢地助力高校糧食經濟專業教師研究性教學動力釋放與其能力提升,緩解教學相長理念下高校教學改革步履維艱的不利局面。
關鍵詞:研究性教學;教學動力;動力釋放;能力提升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40215
基金項目:河南省本科高校研究性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2022SYJXLX042);2023年度河南工業大學經濟貿易學院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研究生教育)。
Research on the release of teaching motivation for teachers of food economy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research-based teaching
Sun Zhijuan, Yan chenchen
(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
Abstract: Following the heterogeneous research paradigm, this paper conducte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front-line teachers, provided a panoramic scan of the real dilemma of the lack of research teaching motivation of university teachers, analyzed the constraints and path dependence behind it, explored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improving the teaching motivation release and the capacity, and explored the three-dimensional power release mechanism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teaching skills, and academic research of univeristy teachers in food econo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th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teaching ability improvement, improved the supporting system and guarantee measures for the release of 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motivation and ability enhancement of university teach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tual benefit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to achieve the seamless connection between explicit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implicit scientific research knowledge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universities. Targeted efforts will be made to assist the faculty members of the university’s grain economics department in unleashing their 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motivation and enhancing their abilities, thus alleviating the unfavorable situation of the difficult progress of the humorous reform under the concept of mutual benefit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Key words: research-based teaching; teaching motivation; motivation release; ability promotion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早在1999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深化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就提出“建設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高質量教師隊伍”。黨的十八大以來,更是高度重視教師能力特別是研究性教學能力提升的問題。2012年教育部等聯合發布《關于深化教師教育改革的意見》,提出“實施教育教學創新計劃”;2018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建設創新型教師隊伍”;2022年更是重點建設了國家級教學示范中心、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等一大批教師素養提升工程,從戰略層面凸顯了教師教育教學地位。而從長期歷史看,教師特別是高校糧食經濟專業教師卻存在明顯的教學動力不足、能力不夠等現象。故剖析高校糧食經濟專業教師“不愿教、不能教”的真實困境,探尋研究性教與學協調發展的路徑,尋找推進其動力釋放與能力提升的政策方略,對促進高校糧食經濟專業教師研究性教學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1 高校糧食經濟專業教師研究性教學動力釋放的現狀及癥結所在
關于高校糧食經濟專業教師研究性教學,國家及各省市相關部門均專門出臺過指導意見,各高校也提出過一系列對接方案。專家們也從合規性、主體間性、關聯性及保障性等維度[1]、身份認同、專業素養提升、教學思維轉化、教學相長互動等要素[2],指出了研究性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思維創新能力、提升教師科研素養[3],同時也探尋了研究性教學動力釋放與能力提升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4];應構建教與學互促機制,分類構建研究性教學學術體系[5]。研究多集中在教師道德素養提升及教學技巧培訓等方面,但關于如何提升高校糧食經濟專業教師研究性教學的動力與能力的則較少。如何激發教師研究性教學動力、提升研究性教學能力、將其研究思維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無縫銜接,將是目前高校糧食經濟專業教師研究性教學動力釋放與能力提升的關鍵所在。
1.1 高校糧食經濟專業教師尚未建立研究性教學的情感體驗
教學情感作為高校教學中價值取向與教學導向的重要載體,直接決定著對研究性教學理念的認知與判斷,也決定著研究性教學活動的行為傾向,集中反映了教師研究性教學的態度與精神品格。然而當前部分高校糧食經濟專業教師對研究性教學尚存在認識不到位、積極性低、缺乏積極情感體驗的錯誤認識,已成為了阻礙研究性教學真正走進高校課堂的重要障礙之一。同時雖然部分高校糧食經濟專業教師對研究性教學有一定的理性認知,但在認可程度與行為傾向上卻仍停留在態度與觀念層面,尚未能真正落實于行動、未能自覺改變不恰當的教學態度、未能真正轉化為現實的教學行為,教學過程中仍缺乏研究性教學的主動性與能動性[6]。因此積極引導高校糧食經濟專業教師樹立端正的研究性教學態度、建立研究性教學的情感體驗已迫在眉睫。
1.2 高校糧食經濟專業教師關于研究性教學的知識儲備不夠健全
通常教師的知識儲備結構應包括學科知識、通識教育知識、課程知識及教學情景知識等多維體系,只有將各類知識結構匹配平衡才能有效促進學科教育與教學研究。當前,我國部分高校特別是一些省屬高校糧食經濟專業教師關于教學的研究性學術觀念與知識結構尚存在較明顯的學科傾向。部分教師認為教學是個體性活動,無需進行學術交流,教學僅僅是傳播高深知識的一種手段,這一偏執理念削弱了教師對研究教學復雜性與探究性的認知;同時多數教師對研究性教學的認知深度不夠,認為研究性教學就是發幾篇教改論文,不需要系統研究,教學還上升不到學術研究的高度;再加上高校教學評價過程中重科研輕教學的導向,致使缺乏教學激勵,教師普遍缺乏研究性教學動力,教學觀念及認知上的偏差影響了高校糧食經濟專業教師研究性教學的主動性與能動性,進而制約了其研究性教學能力的發展。
1.3 部分高校對糧食經濟專業研究性教學支持力度不夠
教師應不斷研究自己的教學活動,應“在行動中研究教學”“在行動中反思教學”,在與學生的情景對話中提升教學動力與能力。然而目前部分高校特別是一些地方性高校對教師研究性教學的支持力度不夠,教師參與研究性教學培養、培訓的體系不夠完善[7]。一方面研究性教學活動的實施需要教師能批判性地研究教學目標、內容及教學活動,能對教學效果做出準確判斷,并進而將教學反思及經驗凝練提升到學術性研究層面,而目前部分高校在教學培訓中卻存在培訓周期短且零散、培訓內容不專不系統等局限性,難以支撐高校糧食經濟專業教師開展可持續性的教學研究。同時,部分高校能提供的研究性教學活動的機會與平臺也較為稀缺,教學科研課題申報、教研成果發表與推廣存在一定難度,資源的稀缺性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教師開展研究性教學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1.4 缺乏系統的糧食經濟專業研究性教學學術團隊培養體系
人是一種社會關系性存在,其個人能力的發展與社會價值的體現離不開各類社會關系狀態的維護與現實支撐。大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的提升亦是如此,需要教學研究團隊的通力合作與體系培養[8]。研究性教學學術團隊的構建是大學教師專業能力發展與教學實踐效果提升的有力保障,但目前高校研究性教學團隊培養卻普遍存在管理機制不夠健全、團隊成員不夠穩定、體系系統性不夠有序等問題,多數教師處于孤軍作戰、單打獨斗的被動局面,鮮少能得到教學團隊的支持與合作,集體理性及團隊合作功能難以有效發揮作用,難以促進教學學術能力的可持續穩定發展,不利于教師自身專業發展及教學質量的提升。
2 促進高校糧食經濟專業教師研究性教學動力釋放的理論機理
2.1 反思實踐理論的作用機理
20世紀80年代,唐納德·舍恩提出“反思性實踐”理念,認為教師是反思性實踐者,其教學活動應在行動中反思。同時,舍恩也號召教師成員應為教學學術和研究性教學活動建立新的研究認識論,應讓大學院校接受行動研究、接受研究性教學研究,教師成員應能促進“行動中知識”的發展并對其進行評價。勞倫斯·斯滕豪斯也提出了“教師即研究者”的觀點,倡導教師應開展課程行動研究,教師須運用理論性與實證性的研究視角去發現、把握研究的主要問題,進而了解研究性教學活動的整體性和課程情境的特殊性。應在研究性教學中反思教學過程,實現教師研究性教學活動設計與課程設計研究,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通過研究性教學活動,營造良好工作氛圍,增強教師教學學術能力,提升教師教學素養。
2.2 學科教學知識理論的作用機理
自博耶首次提出學術應包含發現、綜合、應用和教學等過程的概念以來,如何教學、如何在教學中融入學術研究逐漸受到普遍關注。隨后,舒爾曼提出“教學學術共同體”的思想,將其定義為“教師以本學科的認識論為基礎,對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系統研究,讓同行在此基礎上進行研究性教學建構”。馬丁、克萊伯等則將“教學學術”發展為“教與學的學術”,認為教師應是“教育者”,也是“學習者”,應在教學中不斷思考,實現教學相長。特別是1986年舒爾曼在高等教育中加入“學科教學知識”的概念,更是要求高校糧食經濟專業教師具備將自己所掌握的學科知識轉化成學生易于理解的知識形式的能力。諸多學者均認為:研究性教學具備科研、教學及社會服務間三元平衡的作用機制,教師應不斷更新理念,主動開展研究性教學活動,將反思經驗更好地運用于學科教學,實現學科研究與課程教學間有機銜接。
2.3 內外因理論的作用機理
內外因理論著重探究推動人類行為的內在動因與外在動因。個人興趣和滿足感等內因可驅使教師尋求新知,這契合了研究性教學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究的驅動核心;物質獎勵和社會認可等外因可激發教師積極性,鼓勵他們在教學中追求優異。內因驅動下,幫助教師迎接新的教學挑戰,產生新的教學方法,并在實踐中持續改進,進而提升教學技能。同樣外因驅動也不能忽視,學校和政策制定者可以通過獎勵機制勉勵教師持續提高教學效果。因此,從研究性教學的視角出發,積極發揮內外因雙重驅動機制的作用,既考慮到內在動因的驅動機制,又關注到外在動因的激勵作用,才能更有效地提升高校糧食經濟專業教師研究性教學的動力與能力,進而實現教學相長視域下高校教學質量的優化。
2.4 成人學術理論的作用機理
成人學習理論強調建構性學習,鼓勵高校糧食經濟專業教師參與教學實踐的建構性學習研究,解決實際教學問題,以反思性的態度對待教學,激發教師創新精神,促進高校糧食經濟專業教師教學動力的釋放和教學能力的提升。成人學習理論強調:教師的教學不應局限于教科書的傳遞,而應是將科研能力、創新精神融入到教學過程中,有效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研究能力。按照成人學習理論,教師作為成人學習者,應具有自主學習和自我發展的內在驅動,應通過參與性研究,提高教學與研究的專業能力,激發創新精神與反思性教學的能力,激發研究性教學的主動性與能動性,進而促進高校糧食經濟專業教師從被動接受教學模式轉向主動探索教學模式,提高其自我驅動,釋放其教學動力,提升其職業技能與教學質量。
3 促進高校糧食經濟專業教師研究性教學動力釋放的機制構建
研究性教學通過構建激發創新動力、激勵教學反饋、積累實踐經驗、滿足教師成長等幾個方面的作用機制,形成動態、閉環的系統,在教學機制的動態運轉中不斷地激發和挖掘教師教學動力,推動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和教學質量改進。
3.1 構建糧食經濟專業教師研究性教學創新動力機制
高校糧食經濟專業教師研究性教學側重于基于發現、探索和創新的學習過程,通過各機制間的互促作用,激發教師對研究性教學的創新動力。首先,應建設開放型教學環境,允許教師自由創新教學方法,尊重教師的獨特見解和創新理念,為教師提供足夠時間和空間去實施與優化自己的教學實踐方法。其次,應設立完善的激勵制度,設置諸如提供專項研究基金、優秀教學獎勵等創新獎勵機制,鼓勵和支持教師在教學中進行研究性工作。再者,應通過舉辦工作坊、研討會或培訓課程等提高教師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通過學術微信、學術公眾號等專業學術社群給教師提供知識交流和合作的平臺,為高校糧食經濟專業教師提供專業支持。同時,也應在校園中建立尊重創新、尊重教師專業主張的文化氛圍,尊重和支持教師的創新活動[9]。當然這些機制的實施需要有足夠的支持和資源,需要學校領導、行政人員和教師共同努力,共同推進。
3.2 構建糧食經濟專業教師研究性教學互動反饋機制
研究性教學強調教學過程中的互動和反饋,教師可直接從學生反饋中了解自己教學的效果,調整教學策略并促進教學動力的釋放。首先,應創建互相尊重、開放和鼓勵探索的學習環境,積極利用教學技術促進學生和老師間的交流。其次,應建立持續的反饋系統,通過課堂觀察、學生反饋、同行評價等形式定期開展教學效果的反饋。再者,應開展課堂教學評估與反饋,通過錄像回放、同行評觀等形式對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全方位評估和反饋,不斷優化教學方法,為教師提供互動學習和反思教學實踐的機會[10]。同時,也應引入反思教學的模式,鼓勵教師反思教學實踐,理解其優點和改進之處,并分享自己的教學實踐和經驗,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另外也應設計創新的教學和評估策略,鼓勵教師設計富有挑戰性和參與性的教學策略與評估工具,刺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3 構建糧食經濟專業教師研究性教學經驗總結機制
通過研究性教學,教師可以從實踐中汲取經驗,有效提升其教學技能和水平,并進一步提高其教學動力。首先,應建立一套全面、系統的教學案例庫,幫助教師了解和學習其他老師在不同情境下的教學方法和策略[11]。其次,應鼓勵教師分享教學經驗,可通過定期組織研討會,交流彼此的教學技巧和經驗,并從中吸取教訓,進而形成持續的自我完善和提升機制。再者,應實施教師互幫互助機制,鼓勵優秀教師與新手教師共享資源,一對一幫助新手教師掌握研究性教學的方法和手段。同時,也應定期進行專業發展培訓,利用周末、假期等時間組織教師進行研究性教學的培訓和研修,使教師掌握更多的教學原理、方法和技巧。另外,也應利用課程管理系統、在線學習平臺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記錄和管理教師的教學過程,便于教師反思和總結。
3.4 構建糧食經濟專業教師研究性教學教師成長培養機制
教師需要持續學習和更新知識,以滿足教學和研究的需求。首先,應設立教師教育發展基金,學校或教育機構可以設立教師教育發展基金,用于資助教師的研究項目或提供教育資源。其次,應提供專業培訓,定期開展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學科知識更新等專業培訓,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再者,應構建教師社區,建立教師專業研究社區,讓教師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從其他教師那里學習,形成有益的專業互動和學術交流。同時,也應建立開放的課堂觀察制度,為教師提供一些必要的教育研究資源,讓教師有機會互相觀察課堂,學習別人的教學技巧和方法。也應建立良好的反饋機制,定期進行教學反饋,告訴教師他們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需要改進,幫助高校糧食經濟專業教師提升其教學技能[12]。
4 提升高校糧食經濟專業教師研究性教學動力的保障措施
4.1 制度保障:建立健全相關標準與規范,做好發展頂層設計
制度保障是推進改革和發展的基礎和關鍵。在推進研究性教學發展過程中,國家和高校應健全法規標準和制度設計,高度重視并積極支持研究性教學,努力做好教師研究性教學能力提升的頂層設計,并充分考慮具體的教育環境、學校的具體情況,以確保各個環節的順序進行。制定研究性教學的相關法規與標準,明確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及評價標準等方面的具體要求。首先建立研究性教學評價機制,建立全面的評價機制是保證研究性教學質量的關鍵,這可能包括對教學活動的定期評估、教學效果的跟蹤調查等。其次設計優化研究性教學課程,設計符合學生需求,符合教育改革趨勢的課程是必不可少的,并定期進行課程優化,以確保其與時俱進。再者提升教師素質,教師是教育的主體,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和研究性教學能力,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這可能需要提供持續的教師培訓。
4.2 組織保障:出臺有效管理措施,形成良好教學氛圍
組織保障是實施研究性教學一項重要的保障手段,形成鼓勵探究、重視實踐的良好教學氛圍,以有效推動研究性教學的發展。首先建立專門的組織機構,設置研究性教學推進小組或者研究中心,負責研究型教學的規劃、實施和監督等工作。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定期組織教師培訓和交流活動,提升教師的研究性教學水平和能力。其次創建學習社區,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研究,可以設立與研究相關的學生社團,提供把課堂所學應用于現實問題的機會。再者策劃各類活動,定期舉辦諸如科研展示會、研究項目分享、問答活動等,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營造互動的學習環境。同時也需強化家校合作,通過家長會、家校溝通日等活動,讓家長了解研究性教學的理念和方法,促使其支持學校的教育改革開展。加強與研究機構、其他高校、企業等機構的合作,提供更豐富的資源和實踐機會也至關重要。
4.3 人才保障:豐富教師知識結構,筑牢研究性教學能力基石
人才保障是實現研究性教學的關鍵要素,豐富教師的知識結構和提升研究性教學能力,將對貫徹落實研究性教學起到重要作用。首先加強教師專業培訓,通過設立研究性教學培訓項目和研討會,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研究性教學方法技巧;強調培訓和實踐相結合,以實際教學活動中的反思和探索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其次構建跨學科團隊,鼓勵教師之間跨學科合作,提高教師的專業知識廣度,促進創新性思維的產生。再者提供學術研究機會,鼓勵教師開展課堂設計、教育理念等教育研究,并為其提供必要的時間和資源支持。同時也需形成教師研究小組、教師研討會等形式的互助支持機制,以便教師互相學習、交流經驗。另外也需對教師的專業成長和研究成果給予適當的獎勵,以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4 資源保障:提供必要研究資源,增強研究性教學效果
資源保障是研究性教學成功實施的關鍵因素。通過為研究性教學提供必要的教學資源、研究數據及實驗設備等資源,以有效增強研究性教學的質量和成果,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學習經驗和互動機會。首先需提供電子書籍、數據庫、期刊、論文等圖書館資源,以便教師和學生獲取最新的學術信息;其次需使用互動性白板、在線學習平臺等先進的教育技術和設備,以有效提升教學體驗和效果;再者需利用網絡及社區等學習資源,為研究性教學提供各種實地學習和野外考察機會;同時也需為研究性教學提供適當的實驗設施和實驗材料等,以幫助學生進行實地研究;特別是在進行研究型教學時,相關部門和機構也應為其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寬松的研討空間及一些參加學術會議、研討會等活動的學術交流機會,以便師生更好地進行思維碰撞和知識交流,進而增強研究性教學的實施效果。
參 考 文 獻
[1] 劉雋穎.“教學學術”研究體系的四維建構及其實踐機制[J].江蘇高教,2019(1):74-82.
[2] 朱永新.切實提高地位待遇 增強教師職業吸引力[J].中國教育學刊,2018(4):1-4.
[3] 賀楚,唐習華.糧食院校提升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探索[J].糧食科技與經濟,2023,48(1):71-74.
[4] 陳煌,楊兆山,李松楠.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新境界:習近平教育重要論述的理論創新[J].教育與考試,2022,48(5):81-88.
[5]王建華. 論教育的有用性與無用性[J].高等教育研究,2021,42(12):1-11.
[6] 彭燕,王琦,余勝泉.翻轉課堂中促進深度學習的教育內容策展模式[J].現代教育技術,2019,29(3):46-52.
[7] 趙恕敏.指向深度學習的翻轉課堂研究[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9,20(4):71-73.
[8] 孫曙輝,劉邦奇,李新義.大數據時代智慧課堂的構建與應用[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5(7):112-114.
[9] 劉邦奇.“互聯網”+時代智慧課堂教學設計與實施策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10):51-56+73.
[10] 邢長露.新時期糧食專業教師人才隊伍工匠精神培育思考[J].糧食科技與經濟,2022,47(1):48-50+59.
[11] 賀楚,唐習華. 糧食院校提升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探索[J]. 糧食科技與經濟,2023,48(1):71-74.
[12] 閆志明,唐夏夏,秦旋,等.教育人工智能(EAI)的內涵、關鍵技術與應用趨勢:美國《為人工智能的未來做好準備》和《國家人工智能研發戰略規劃》報告解析[J].遠程教育雜志,2017,35(1):2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