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允許農戶合法擁有的住房通過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農村的閑置住房越來越多,《決定》允許農民通過市場盤活利用,對城鄉融合發展,意義極其重大。農村住房進入市場,房屋坐落的宅基地自然也就進入市場了。過去只允許宅基地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轉讓,現在不再作此限制,無疑是一個很大的突破。然而《決定》并未直接論及宅基地制度改革,而是從住房切入,表明在這個問題上,還有進一步思考和厘清的必要。
我國憲法規定,土地所有權不能買賣,但土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國有土地出讓、出租的,是一定年期的土地使用權;農牧民承包或轉讓的,是一定年期的農地或林地、草地的使用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的也是有期限的土地使用權,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在日常社會生活中,人們往往把取得和讓渡土地使用權稱為買地和賣地,但實際上這樣的買賣,并不能改變土地所有制。總體而言,我國城市土地屬于國家所有,農村土地屬于集體所有,土地公有制是我們的基本經濟制度,任何企業、單位和個人使用的土地,都是公有的而不是私有的。因此,說我國所有制結構中,公有制為主體或主導,恐怕沒有什么不妥。當然,處于主體或主導地位的公有制經濟,能不能發揮其所應當發揮的作用,有許許多多體制、機制問題需要解決,有的《決定》已經提出來了,有的尚需另做專門研究。
在各類土地使用權中,宅基地的使用權有點特殊,即農戶從村集體分得宅基地以后,可以無限期使用。這樣一種特殊的權利設置是歷史上形成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廣大農民對此相沿成習、習以為常,政策、理論研究界的專家、學者們也少有質疑。我認為,宅基地使用權的市場化改革難以推進,主要就卡在這個問題上了。
作為集體成員的農戶,若違規、違法占用、使用宅基地,集體經濟組織作為土地的所有者代表,有辦法加以約束、制止。但農戶把宅基地轉讓給集體經濟組織之外的人,則集體組織對其沒有制約能力,宅基地使用權又沒有期限,集體經濟組織對宅基地的所有權,就被架空了,土地集體所有變為土地私有了。因此政策一度規定,宅基地只能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或本地農村范圍內轉讓,是有道理的。
問題在于,這又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民財產權的經濟實現,不利于農民增收,不利于資源的合理利用,不利于城鄉融合發展,等等。有沒有辦法,既保護宅基地的集體所有制性質,又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搞活宅基地的土地使用權?關鍵恐怕在于,要設定宅基地的使用權期限。譬如,設定農戶分得宅基地后,有50 年使用權,該戶居住了30 年搬離他處,則還有20 年的使用權,可以通過市場交易轉讓給他人。50 年使用期間,集體經濟組織有責任對宅基地的使用進行監督管理,50年使用期滿,則必須連同地上物收回宅基地,重新分配給其他成員。這樣改,宅基地的權利設置,與農地、集體建設用地、城市國有土地等,就基本一致了,便于規范管理。這樣改,對農民增收、農村發展都有好處,只要把道理講清楚,估計絕大多數農民不會反對。當然,宅基地的使用期限定多長,要充分尊重廣大農民的意見,因地制宜確定。
以往討論宅基地制度改革,不少人主張宅基地使用權有償取得。我感覺,這在少數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可能行得通,但在廣大不發達地區,是絕對行不通的。公有制經濟應當保證所屬成員的工作權和居住權,農地是農業的主要生產資料,作為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農民可以無償獲得農地的承包權,宅基地是農民的主要生活資料(兼有生產功能),無償獲得宅基地使用權,也是集體組織成員所應當享有的權利,不宜輕易改變。
總之,關于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我主張要把無期限使用,改為有期限使用,允許期限內的使用權進入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