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看人聊財務自由時,結論往往天差地遠。常見有人說個不高的數字,道如此一世便吃穿無憂。自然會有人橫空出來反駁,說這點怎么夠?“買套房就沒了!”“買輛好車就沒了!”“每年買個包包就沒了!”“都不夠每年出去旅游!”“孩子去海外讀個書,回來房子都買不起了!”
大概有人將自由理解為無憂無慮,免于懸心于柴米油鹽日常用度的自由,只求有一日終生吃穿無憂,就能心滿意足;而有人將自由理解為順心如意,買得起心頭好,享受得了大熱鬧,頤指氣使有人答應,才算不負一世。“免于操心的自由”和“欲望滿足的自由”,后者更困難些:欲望這事,幾乎沒有上限,這山望著那山高。
《紅樓夢》四十三回,老太太給王熙鳳過生日,“咱們大家好生樂一日”。庚辰雙行夾批如是說:賈母猶云“好生樂一日”,可見逐日雖樂,皆還不稱心也。所以世人不論貧富,各有愁腸,終不能時時遂心如意。——這話說得極有道理:縱然是大觀園里人,每日錦衣玉食,榮華富貴,外人看來,大概夠開心了,到底也不能“時時遂心如意”,到底也會“不稱心”。
比如魏晉之間,有個大人物羊祜。他姑姑是傳奇的蔡文姬,外公是大名士蔡邕,姐夫是司馬懿的長子、西晉事實上的奠基人之一司馬師,自己又娶了夏侯霸的女兒,富貴已極,位高權重,容貌風度名聞,生前身后功業卓著,甚至他的對手、東吳名將陸遜之子陸抗,也跟他惺惺相惜。到此人生堪稱完美,然而他留下過一句名言:“天下不如意事恒十居七八。”
大概人力有限,而欲望無限。能免了吃穿用度的擔憂,已屬幸運;真要追求順心如意,連羊祜和賈老太太,都難以“時時遂心如意”呢。所以又要回到“期望管理才是幸福之源”“清心寡欲才能開心”的老道理嗎?卻也不是。

奢侈品行當,有個有趣的悖論:比如發宣傳冊給一百個人,也許其中只一人買得起,那剩下九十九份宣傳冊,不是明珠暗投浪費了嗎?然而那九十九個拿了宣傳冊卻買不起奢侈品、只能艷羨的旁觀者,也是奢侈品的附加值。“沒這些知道這玩意多貴卻又買不起的人們,顯擺如果艷羨的目光并未如期而至,難免會覺得衣錦夜行。
所以咯,花錢買觀眾的羨慕,很重要。這事古已有之。項羽入咸陽分封天下后,還是決定東歸彭城,還說了句:“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衣錦夜行這個成語,就這么來的。人嘛,成功了,總得顯擺給人看吧。
然而在這個世上,各人有各人的生活目標。有人覺得粗茶淡飯了此一生也就罷了;也有人已經投入了巨大心力,以求獲得他人的羨慕。如果艷羨的目光并未如期而至,難免會覺得衣錦夜行。
我知道這點,是因為某次飯局,跟一位阿姨聊天。我性子疏懶,覺得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就是人生至樂了;那位阿姨卻積極勤懇,要讓全飯局的人都知道,她家的孩子騎馬彈琴高爾夫;大概是滿桌人只顧吃,阿姨甚不快慰;看能跟我嘮幾句,就抓著我聊,等覺得我是個可以推心置腹的人時,就公開表示了對滿桌人的不滿:大概,飯搭子們對孩子的才藝表現出的艷羨程度,沒達到阿姨的期望吧。
所以我有個不太厚道的揣測,大概,許多“這點錢買套房/買輛車/買包包/海外讀書就沒了”的諸位,不一定是徒然給自己找焦慮;也可能是業已踏上了追尋高尚生活與艷羨目光的不歸路,于是希望把周圍胸無大志只想平安度日的人們催醒,以便“我努力那么久投入那么多,你們為什么只顧躺平,卻不來羨慕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