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歡科幻的朋友今年高考有福了!”一位高考生幻迷給科幻世界編輯部“回聲”郵箱發來郵件感嘆道,坦言沒想到考前數日收到的編輯部高考祝福會以這樣直白的方式呈現。兩位從廣州來雜志社打卡的幻迷直言自己確實就是考的“新課標I卷”,滿臉欣喜,“看了看了,人工智能和深空探索都看了。”
這說的就是《科幻世界》6月刊。這期雜志上不僅刊登了灰狐表現人工智能覺醒后無限渴求知識的《像素星空》,還有孔欣偉講述人類面對未知依然勇于前往深空追求真相的《星空遮蔽的秘密》。6月刊一石二鳥,與高考作文新課標I卷、II卷同時撞車——

2024年高考語文作文試題
新課標I卷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工智能的應用,越來越多的問題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們的問題是否會越來越少?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新課標II卷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本試卷現代文閱讀I提到,長久以來,人們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號”探月任務揭開了月背的神秘面紗;隨著“天問一號”飛離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遙遠的深空……
正如人類的太空之旅,我們每個人也都在不斷抵達未知之境。
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暑期已至,隨著氣溫的攀升,科幻世界編輯部又開始熱鬧起來。
從“時空隧道”升級為“太空艙”的雜志社前廊里,時不時能看到年輕的幻迷。他們或是三五好友結伴,或是與父母同行,當然也有只身前往的“孤膽英雄”。大部分幻迷“I人”屬性值點滿,要么會站在“太空艙”艙門口踟躕不前,只與大門邊的“科幻世界”四個大字合影打卡后便逃離現場,奈何在門口徘徊的時間實在太長,導致留戀的身影被打卡機反復捕捉,考勤AI1.0版本不斷重復“上班,已遲到”“謝謝,您辛苦了”。有幸(有膽)進入“太空艙”的幻迷,膽力值異于常人的會長驅直入,在編輯部咔咔一頓拍;略弱的則會緩緩走入艙內,依次打卡“封面舷窗廊”“在宇宙中心呼喚愛簽到處”“科幻世界榮譽勛章陳列墻”,直至在“科幻世界品牌文化墻”前面被路過的雜志社工作人員截獲,開啟正式的“科幻世界編輯部你想待多久就待多久之旅”。
開啟科幻世界之旅,首先要準備好面對“值班小編導游”的三連問:從哪里來的呀?回:成都、武漢、吉林、青島、廣州……問:那么遠嗎,專程來的嗎?回:嘿嘿(附加或靦腆或開朗或高冷的笑容);問:喜歡看哪個作者/作品呀?……
打住!這是常規寒暄流程。今年高考之后恰逢端午節小長假。6月11日上班第一天,我們便迎來了高考后第一波暑期參觀者。心情同樣激動的小編們見到這些可愛幻迷的三連問無意中也緊跟熱點,“剛考完吧?是不是考的新課標?不看科幻寫不來作文了吧?”
從他們滿臉的笑容看得出來,今年參加高考的科幻迷們對語文作文很滿意!


高考作文一經爆出,各家媒體紛紛以“今年高考作文很科幻”“高考作文聚焦科技創新”“愛讀科幻的學生都能輕松搞定高考”為題進行了報道,“考古”能力超強的媒體甚至挖出了更加久遠的記憶。
1999年7月7日高考當天,考生驚訝地發現語文作文題目“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和《科幻世界》當年7月刊封面故事,主編阿來撰寫的《長生不老的夢想》不謀而合,而當期“每期一星”發表的《心歌魅影》,也是一篇以記憶移植為題材的科幻小說。
這驚人的相似性讓“高考作文題早已外泄”的謠言四起,一時間,“震驚全國的消息如原子彈爆炸”。《成都商報》在7月9日以《高考作文題早已外泄?》為題,報道了這個“在最不可思議的時間、地點,以最不可思議的題目,給了一個大大的驚喜”的巧合,被各大報社爭相轉載,迅速成為社會熱點。
《科幻世界》副總編譚楷在當年9月刊中一篇名為《’99高考作文沖擊波》的文章中記錄到,面對這個作文題,喜愛科幻的學生和堅持讓學生讀科幻寫科幻以拓寬視野、啟發思維的老師都興奮不已。熱線電話紛至沓來,來自全國各地的信件像雪花一樣飛向編輯部,感謝《科幻世界》給了考生靈感和思路,談論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性……
譚楷在文章起始的一句提問道出了巧合的真相,“是猜中了題還是高考指揮棒改變了方向?”
1999年,北京新華社記者王黎以《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今年高考作文題在社會各界引起反響》為題,全面報道了《科幻世界》和高考語文作文撞題的事件。“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一題來自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論科學》一文中的感嘆:“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更令人沒想到的是,參加這一年高考的很多科幻迷,真的將科幻作為自己的終生事業了,比如《流浪地球》導演郭帆和編劇、制片人龔格爾,比如科幻作家寶樹、陳楸帆,比如《神圣入侵:菲利普·迪克的一生》《火星救援》譯者陳灼,比如我社副總編拉茲……
我們不能說那一屆的高考作文改變了他們的人生,但科幻的確讓他們把熱愛作為自己的事業,這是一種幸運。
1999年的“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或許只是巧合,2024年的深空探索和人工智能則在偶然中帶有必然。
回顧科幻世界從2023年以來出版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除了6月刊刊登的作品外,關于人工智能題材的科幻作品還包括3月刊江波的《永恒之境》、鐘推移《今夜不許哭》、楊貴福《李記者典少尉列傳》和2023年8月刊寶樹的《中元節》。而太空探索更是科幻世界的重中之重,從5月刊余華天《文明產房》,到3、4月刊分形橙子《來自深淵》;從《科幻世界》譯文版4月刊的小田雅久仁《月之暗面》,到《飛》(原《科幻世界·少年版》)2023年9月刊魏然的《月球為什么有“正反面”?》,甚至剛出版的《科幻世界畫刊·驚奇科學》本期主題正是“無垠星漢號”。長篇作品《造神年代》《先知機器》,包括專為中學生定制的科幻獲獎佳作集《想象是靈魂的眼睛》中以這兩類為題材的作品也是層出不窮。
在一個科技爆炸式發展的時代,作為最關注科技前沿的科幻文學注定會垂眼于最新、最具有創造力的領域。但是,這些領域和技術不會只停留于論文和實驗室,而是注定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回看歷年來跟科幻相關的高考作文題,作文所要求寫的內容都不僅僅是關于科技的說明文。2023年全國甲卷語文作文“人·技術·時間”,“人們因技術發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時間,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時間的仆人”;2024新課標I卷“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工智能的應用,越來越多的問題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們的問題是否會越來越少?”;2024新課標II卷“正如人類的太空之旅,我們每個人也都在不斷抵達未知之境。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
技術發展之下人類與時間的關系將會如何發展?人工智能普及應用之后,是否真的能為人類解決大部分的問題?深空探索所面臨的未知之境,需要怎樣的品質才能抵達?
每一個問題都沒有停留在技術表達的層面,而是追問到人與技術二者之關系的哲學層面。


2023年大年初一《流浪地球2》引爆全民熱潮,10月18日世界科幻大會在成都舉辦,科幻小說被收錄進中小學教材和課外閱讀書目……這一系列現象都真真切切地表明科幻在今天漸成熱潮。
科幻以其本身的新奇性、極致性、燒腦性和哲學性,逐漸突破文學范疇,成為最具有產業價值、經濟價值的文化類型。科幻通過現代商業邏輯,以各種實體或者虛擬產品的方式充斥在每個人的生活之中,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時尚潮流的標志。然而,科幻的魅力不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
科技在縮短我們空間感的同時,也拉長了我們的時間感。我們擔心的問題在每日的溫飽之上,總是需要展望未來所到之處。人類從未進化出預言的能力,但現實逼迫我們學會預言未來。我們不但要有應對未知問題的能力,還要擁有關注未來、預測未來的思維方式。我們不僅要知道人工智能、深空探索,還有腦機接口、第三類接觸等會是怎樣的,我們也需要知道新科技的出現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么樣的變化,我們需要小心的“陷阱”在何處,我們需要對哪些決定思前想后,我們會面對怎樣的一種未來。
科幻所創造出的世界從來不是打破規則、混亂無序的世界,而總是伴隨新的技術革命產生新的規則、新的秩序的世界。這種“產生”需要的是基于現實基礎的邏輯推理,是對技術理性和機械理性充滿人文關懷的補充。
在想象力、好奇心如此重要的今天,我們從來倡導的就不是無根的“天馬行空”,而是以科技知識和人文知識為身軀,以邏輯推演能力為雙翼,展翅蓬勃的想象力。
人人都想贏在起跑線上,唯有想象力可以提前進入未來。
科幻世界從不押題,我們只是走在未來前面。
所以,來看科幻吧!選題、靈感、設定甚至還有硬核細節、歷史賦能等絕對的加分項,科幻世界都能給你安排“高考作文提分一條龍”!但也不僅僅是高考作文,當科幻成為剛需,人工智能的辯證思考、深空探索的求知浪漫進入科幻讀者的血脈,每個人心頭的那艘小小的宇宙飛船就能點火起航,匯入時代和未來的洪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