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鐘秉林先生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著名教育家。他畢生忠誠于黨和國家教育事業,從青年時代赴延安插隊兼任民辦教師,到大學畢業后留校任教,再到遠渡重洋、英倫留學,學成后毅然回國報效祖國。鐘秉林先生先后擔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北京師范大學校長、中國教育學會會長等重要職位。他始終恪盡職守,兢兢業業,不遺余力推動我國各項教育事業改革創新,為我國教育高質量發展作出積極貢獻。鐘秉林先生的社會頭銜很多,但他經常自謙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最在意的身份就是教師。鐘秉林先生心有大我、至誠報國,言為士則、行為世范,啟智潤心、因材施教,勤學篤行、求是創新,樂教愛生、甘于奉獻,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用身體力行詮釋踐行著教育家精神。
關鍵詞:鐘秉林先生;教育家精神;教育家;大學校長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志碼:A DOI: 10.3969/j.issn.1672-3937.2024.09.01
教育家精神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的標識性概念,是我國優秀教育工作者身上蘊涵的寶貴品質,是一代又一代年輕教育工作者教書育人的價值追求。2024年4月7日,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著名教育家、北京師范大學原校長、中國教育學會原會長、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總督學顧問鐘秉林先生在北京逝世。先生逝世后,教育界內外以不同方式緬懷追憶鐘秉林先生。作為鐘秉林先生親自指導的學生,筆者曾在鐘秉林先生的指導下完成學業,并在畢業后一如既往得到先生的教導,受教受益良多。鐘秉林先生的為人為政為師為學,他的辦學理念、學術思想、育人智慧、高尚情操,是一座“富礦”,閃耀著教育家精神的光輝。本文主要基于筆者追隨先生的求學經歷,同事、學生的懷念文章,以及先生公開接受采訪的有關文獻,對鐘秉林先生的教育家精神進行初步梳理。
一、心有大我、至誠報國,
始終忠于黨和國家教育事業
(一)扎根農村,孕育遠大教育理想
20世紀60年代末,鐘秉林先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匆匆結束北京四中的中學生活,奔赴陜北延安插隊,少年時就在艱苦的環境中邊勞作、邊學習。每天晚上,在結束繁重的體力勞動后,他就“貓”在煤油燈下閱讀經典著作,并且靠自學完成高中課程。插隊的經歷,促使他了解了當時中國真實的社會,深刻體驗到農村教育的艱辛,對他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一個偶然的機會,村里的民辦學校急需教師,鐘秉林先生以代課教師的身份站上講臺,面對坐在簡陋教室里面求知若渴的孩子們,他的心里悄然埋下了投身教育事業的種子。[1]從此,他一生與教育結緣。
(二)求學海外,學成歸來報效祖國
1973年,鐘秉林先生結束插隊生活,以自學方式考入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機械系。畢業后,他懷著“為經濟建設人才培養作點貢獻”的志向,留校任教,1987年獲得碩士學位。1990年,鐘秉林先生獲得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資助,以公派高級訪問學者身份赴英國威爾士大學進修,師從英國機械領域的著名學者布萊德教授。靠著在學術上不服輸的精神和日復一日的勤勉努力,鐘秉林先生頗受布萊德教授青睞,199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并獲得威爾士大學博士學位。面對英國威爾士大學頻頻拋出的橄欖枝,鐘秉林先生拒絕了其邀請,毅然回國任教,投入到祖國機械工程領域的科研和教學工作中來。他多次承擔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并出任東南大學副校長,將英國高等教育的先進經驗引入東南大學,為學校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作出了積極貢獻。
(三)肩挑重擔,調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
1996年,鐘秉林先生在經過教育部的全國遴選后被委以重任,調入教育部(原國家教育委員會)工作,擔任高等教育司司長,成為當時最年輕的教育部司長之一。世紀之交的中國高等教育正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關鍵期,高校面臨規模擴張、結構調整、質量提升等多重壓力,改革勢在必行。時任高等教育司司長的鐘秉林先生,成為20世紀90年代末高校擴招計劃、“985工程”“211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政策的積極推動者和直接參與者。在任職期間,他積極推動和參與高校教學改革、辦學體制改革、學位制度改革、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質量保障機制改革等多項重大高等教育改革舉措的制定與實施,助力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
(四)服從安排,出任北京師范大學校長
2001年,鐘秉林先生被任命為北京師范大學校長。2001—2012年,鐘秉林先生擔任北京師范大學校長的這十一年,恰好是學校的重要轉型發展期。當時的北京師范大學正處于發展的十字路口:師范性、學術性、綜合性的發展道路,到底哪一條路更適合北京師范大學?面對各界的爭論與質疑,鐘秉林校長牢牢把握“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的原則,多次與學校教授、干部、師生開展座談,進行了全面、細致、深入的一線調研工作。站在建校百年的歷史節點上,鐘秉林校長審時度勢指出:北京師范大學要在立足教師教育特色與文理學科優勢的基礎上,形成綜合性的發展道路,以“建設成為綜合性、有特色、研究型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作為學校發展的下一個百年目標。在北京師范大學獨具優勢的教師教育領域,鐘秉林先生主張“其他師范院校、綜合性大學都能做到的,北京師范大學就不做了,去做一些別的學校做不了而市場又需要的事。”這一改革舉措穩固了北京師范大學在全國師范教育領域的“領頭羊”地位,北京師范大學師范類畢業生成為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極力爭搶的人才。
鐘秉林先生曾說:“一名優秀的校長,必須具有博大的愛心和執著的追求:愛學生、愛教師、愛學校,忠誠教育、無怨無悔;必須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寬廣的辦學視野:思維敏銳、善于謀劃,能夠通過觀念變革來帶動教師教育行為的轉變;必須熟悉人才成長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能夠科學決策,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堅持教育教學改革;必須具有管理能力和人格魅力:能夠統籌協調、凝聚人心、駕馭全局,并在長期教育實踐中形成辦學特色和個人風格;必須具有學習和探究能力:能夠關注和研究教育中的重大現實問題,在實踐探索的基礎上總結經驗,并升華為理論。”[2]這不僅是鐘秉林先生對優秀校長的理解,更是鐘秉林先生對自己的要求,是他畢生都在踐行的準則。無論學校管理、日常言論還是為人為學,鐘秉林先生作為大學校長都享有良好聲譽和口碑,并于2010年獲得“中國最有魅力大學校長”稱號。
(五)鞠躬盡瘁,擔任中國教育學會會長
懷揣著赤誠的教育熱情,鐘秉林先生始終奔走在國家教育改革的第一線。面對黨和國家的需要,他從來都是第一時間“服從組織安排”。2012年,卸任北京師范大學校長后,鐘秉林先生當選為中國教育學會第七屆理事會會長,其關注領域也從高等教育拓展至包含基礎教育在內的整個教育系統。擔任中國教育學會理事會會長期間,他積極落實國家戰略,全力服務基礎教育改革發展主戰場,不斷提高專業服務能力和水平,推動教育理論創新,恢復學會教育科研規劃課題,持續打造學術年會等各類品牌學術活動,支持各分支機構開展專業學術活動,扎實開展基層教師培訓和會員服務,大力支持教育改革實驗,全面加強學會黨的建設、制度建設和分支機構建設,促進學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2019年,鐘秉林先生被授予“中國教育學會特殊貢獻獎”。
除了擔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北京師范大學校長、中國教育學會會長外,鐘秉林先生還有著很多“分量十足”的頭銜——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總督學顧問、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暨學科發展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全國教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高等學校設置評議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學評估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教育部“雙一流”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改委“十四五”國家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每一個頭銜背后,都是鐘秉林先生積極投身黨和國家教育事業改革發展,不遺余力推動我國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汗水和艱辛。
二、 言為士則、行為世范,
帶頭踐行北京師范大學校訓精神
(一)平易近人,溫潤如玉
鐘秉林先生是謙謙君子,他平易近人、溫潤如玉的品格,為無數的同事、同行和學生所稱道。在北京師范大學工作期間,他帶頭踐行“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校訓精神,雖嚴格卻從不嚴厲,雖居于高位卻始終寬厚包容、謙遜低調。鐘秉林先生認為,校長雖是學校的領導者、管理者,但更是“搭臺子”的人,是“燈光師”,校長要做的就是把各個領域最優秀的教學與科研人員聚集在一起,為他們提供發揮個人所長的機會和平臺。鐘秉林校長十分看重教師的專業發展與權益保障,對于在專業領域有較大影響力的老教師,他更是視若瑰寶,在學科建設、學校發展規劃等方面多次召開教師座談會,真誠、真切聽取老“師大人”的意見與建議,盡可能地滿足教職工的發展訴求,盡心盡力把北京師范大學建設成為教師心中期待的模樣。在鐘秉林校長人格魅力的感召下,許多學界泰斗、青年才俊更加堅定在北京師范大學發展的信念,成為北京師范大學的寶貴財富。
在一眾學生眼中,鐘秉林先生的形象不僅是偉岸、光輝和高大的,更是非常慈愛、親切和溫暖的。在生日宴上,鐘秉林先生被頑皮弟子在臉上涂了蛋糕奶油時,卻樂呵呵地說“兩邊要涂對稱啊”,至今想來令人動容。在2018年暑期師門組織赴河北張家口的草原旅行中,鐘秉林先生和老牧民親切交流他少年時在延安插隊的經歷,和愛人攜手在草原余暉中漫步,和學生們的孩子一起做游戲……此時的鐘秉林先生不再是嚴肅莊重的大學者,而是身邊一位慈祥可親的“鄰家爺爺”。令學生們遺憾的是,由于鐘秉林先生工作繁忙,這竟然是唯一的一次師門出行活動。
(二)嚴于律己,謙虛謹慎
在擔任校長期間,鐘秉林先生反復叮囑學生,“做人做事,都要低調謙虛,不能因為是校長的學生,就在學校享受特殊的優待”。在他退居教師崗位之后,也多次告誡學生,“對于學校的各項規定,每個人都應當嚴格遵守,有時候哪怕自己麻煩一點,也不要因為自己的事情而給學校老師添麻煩”。鐘秉林先生一心撲在工作和科研事業上,在生活方面一如既往簡單樸素。一件普通的黑色西裝外套,先生穿了10多年,直到袖子磨破也不舍得丟掉。每次學生幫他帶飯時,他總是第一時間遞上自己的飯卡,“不要麻煩,去樓下最近的食堂給我帶碗牛肉面就好”,然后繼續埋頭處理工作。有畢業生回校向他求教,鐘秉林先生通常都是在辦公室以盒飯招待,要求在讀的學生必須用他的飯卡去打飯;然后邊吃邊聊學術和工作,并且以身作則,每次都踐行“光盤行動”。還有一次,鐘秉林先生剛好撞見師門的學生們在討論國外品牌的代購,就一臉疑惑地問道:“你們說的這些國外品牌,是不是都很貴啊?為什么要去追求這些呢?咱們國內不是有很多性價比更高的嘛!”鐘秉林先生經歷過物資匱乏的年代,知道老百姓的生活不易。即便在海外留過學,他一生也從不追求所謂的國際名牌,對衣食住行最大的要求就是“不要浪費”。
(三)深切關懷,公平正義
鐘秉林先生對教育中的弱勢群體,尤其是貧困學生,都給予了深切關懷。在擔任北京師范大學校長期間,他尤其關注關心貧困家庭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之后在擔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教育學會會長期間,每年教師節前后,鐘秉林先生都會去看望貧困地區的教師,多年一直堅持,成為一種習慣。[3]鐘秉林先生也是重點大學農村學生單招計劃的堅定支持者,他認為農村孩子不是不刻苦、不努力,也不是不聰明,而是受當地文化教育水平的限制,在成長過程中沒能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樣的教育,在高考中難以和城市孩子同等競爭。“在高考中對農村困難地區的孩子進行政策補償,是天經地義的事,要促進教育公平、社會公正,必須那么去做。”[4]鐘秉林先生不僅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他所帶的碩博士研究生中,既有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名校的生源,也有來自地方二本大學的生源。對于學生,他向來都是一視同仁,真正做到了公平正義。
三、 啟智潤心、因材施教,最在意的身份是教師,既做“經師”,更是“人師”
(一)崇教愛生,愛生如子
鐘秉林先生曾說,自己最在意的身份是教師。先生時時刻刻把學生放在心里最重要的位置,關心學生,愛護學生,用實實在在的行動生動詮釋“崇教愛生”“愛生如子”。鐘秉林先生一生未使用微信,習慣使用電話和短信溝通。對門下弟子的短信息,他每每必回,而且往往是“秒回”。學生在他心里的分量是非常重的。特別是從大學校長退下來之后,他對于培養學生的投入遠超一般行政和學術性工作。鐘秉林先生清晰記得門下每一位弟子的家庭情況、學業基礎、學習節點和畢業去向。鐘秉林先生曾指導過的碩士生回憶道:“無論老師工作多忙,只要我們學生找他請教或幫助,他一定會想辦法擠出時間。”對于走上工作崗位的畢業生而言,鐘老師不僅完成了其作為“經師”的使命,更是繼續履行“人師”的職責,一直關心、照顧學生的終身成長,一如既往、毫無保留地鼓勵和支持學生發展。
(二)不憤不啟,不徘不發
自2005年擔任教育學科的博士生導師以來,鐘秉林先生親自或參與指導的碩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共有50多位。對待學生,鐘秉林先生始終堅持包容開放、循循善誘的教育原則。從博士碩士畢業論文,到平時學術期刊發表的選題和撰寫,都會充分征求、聽取學生的意見。在學術領域,鐘秉林先生非常尊重每個學生的自由發展。他雖然有許多在研項目,但從來不會指派研究生參加某個課題組。對于學生的自選課題也都十分支持,還總是教導學生要用心去做研究、做自己真正感興趣的課題。據學生們回憶,鐘秉林先生在與學生探討學術問題時,從不“乾綱獨斷”,反而經常把“這方面我不太了解”“你們覺得這樣做是不是更好”這樣的話語掛在嘴邊。作為教育學領域的全國知名專家,他始終把自己擺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與學生共同商討不同研究方法的利與弊,研究有關重要文獻的得與失。師門每月的沙龍例會上,鐘秉林先生無論工作多么繁忙,都會盡可能地參加,耐心聆聽學生的匯報和自由討論,從不先入為主地給學生的匯報定下基調,而是在最后環節將大家提到的共性問題、重要問題進行總結,并補充自己對討論主題的意見建議。
(三)事必躬親,因材施教
鐘秉林先生對學生的學業要求從不放松,在學術指導方面事必躬親。他時常教導學生們,學術研究要有新意,要有問題意識,不能為發表而發表。無論是學生擬投稿的期刊論文,還是重點課題、重大報告,他都參與指導,從不懈怠。門下每位畢業生的學位論文初稿上,鐘秉林先生都留下過數以百計的修訂和批注,從文字表述、表格樣式,甚至標點符號,都逐字逐句“打磨”,其中不少修訂的時間都顯示在凌晨。鐘秉林先生始終有個教育夢,希望“人人能接受適合自己的教育,人人能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5]對于學術領域起步晚、入門慢的學生,他從不輕易放棄,而是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幫助,勉勵學生戒驕戒躁、踏實努力,靜待花開。在鐘秉林先生開放包容教育思想的引導下,門下的學生就業未局限于學術研究領域。他們在行政崗位、學術界、出版界和企業界各盡其才,作出應有貢獻。
四、 勤學篤行、求是創新,深耕高等教育研究,積極服務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發展
(一)投身高等教育學術研究
在北京師范大學工作期間,鐘秉林先生依托先前擔任東南大學副校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的工作經歷,基于在教育行政管理、教育政策研究領域的優勢和學術積累,主動向學校申請擔任教育學科教師,也希望以此為契機,深化高等教育研究。鐘秉林先生認為,大學管理者需要深刻理解教育本質,洞悉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積淀教育管理智慧,由此才能不被社會世俗功利所誘惑,在復雜的社會情境中開展創造性工作,推動教育改革創新。據北京師范大學王英杰教授回憶,“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師代表經慎重討論,一致同意聘任鐘秉林先生為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從此,鐘秉林先生正式從機械研究轉向教育研究,并逐漸成為高等教育管理、教育政策研究領域頗具影響力的學者。過去十余年,鐘秉林先生都是教育學特別是高等教育研究領域的高產和高被引學者,連續多年入選中國大學教育學高貢獻學者(全國第三方大學評價研究機構艾瑞深校友會網評選)、中國高被引學者(全球性信息分析公司愛思唯爾評選)等。在他的領導下,十余年來,北京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培養碩博士研究生、留學生近千余人,論文、著作、咨政報告等成果數量和質量位居全國同行前列,成為國內高等教育研究的重鎮。
(二)聚焦國家需求開展戰略研究
鐘秉林先生經常說自己不是教育專業科班出身,但始終堅持用宏觀視野、戰略思維、系統觀點研究教育,他的學術目光馳騁于基礎教育、高等教育、民辦教育、信息技術教育等多個學科領域。[6]從事教育研究領域后,鐘秉林先生聚焦黨和國家的教育需求,開始更加勤奮刻苦地鉆研。鐘秉林先生團隊先后承接多項教育部委托課題研究,第一時間回應教育部黨組最為關切的問題。他十年如一日堅持開展高等教育領域人才培養、經費投入、考試招生、教師發展、后勤保障、體制改革等方面問題的研究。近年來,鐘秉林先生更是圍繞當前我國教育領域的復雜難題,敢于挑重擔,敢于打硬仗,帶領團隊開展民辦教育、教育資源配置、全面兩孩政策、新高考改革、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研究,為國家教育改革提供了許多高質量的咨詢報告,推動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發展。
(三)勤勉求實,兢兢業業
許多人只看到鐘秉林先生取得的學術成就,卻不知曉這背后他夜以繼日的艱苦付出。鐘先生身兼數職,平時的工作日程已經安排得滿滿當當,他的大多數學術論文、著作都是加班熬夜寫就的。一年365天,他幾乎360天都在工作,常常加班熬夜。平時的每一次講課、報告、指導,無論什么場合,不管對象是大學校長、教授,還是中小學教師,他都會精心準備,而且成為一種職業習慣。對于國家部委委托的項目,他都是兢兢業業,親自帶項目組成員一起改寫材料到深夜。對于合作發表的論文或出版書籍,只有先生實際參與、作出貢獻的,才會同意署名。即便在病榻之上,鐘秉林先生仍時刻牽掛著團隊研究項目的進展情況,強忍著病痛規劃好項目研究重點與團隊后續分工。生命末期的許多篇論文和報告,都是他在病榻上一字一句完成的。鐘秉林先生逝世前后,他的學術論文還在《教育研究》《現代教育管理》等期刊發表,并有論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五、樂教愛生、甘于奉獻,
始終關心學生成長,提攜鼓勵學術后輩發展
(一)時刻把學生的事情放在第一位
在學生學業或事業發展的關鍵節點,鐘秉林先生一定會在第一時間給予學生幫助和指導。無論工作多忙,都一定會親力親為學生的選課、論文指導,對碩博士學位論文更是逐段逐句修改。有時恰好碰上在外出差,鐘秉林先生深夜看完學生的畢業論文后,還會針對文章問題逐一和學生溝通。筆者就有切身的體會,多年后向先生表示感謝,他回復說,這只是做了他該做的。在學術研究領域,他充分尊重、鼓勵學生開展自己的探索。即便師門的在研課題任務繁重,鐘秉林先生始終優先肯定、鼓勵學生的自由研究興趣,從不把參與導師課題作為對研究生的硬性要求。
(二)關心幫助困難學生
年輕時在農村的插隊經歷,使鐘秉林先生對家庭困難的學生總會多一份關注關懷。每年新生入學時,他都會默默關注門下碩博士研究生的助學貸款情況,關心學生吃得好不好,生活上是否有困難。他清楚知道門下碩博士研究生的家庭困難情況,為了保護學生自尊,他總是尋找各種機會幫助改善困難學生伙食,悄悄為學生提供幫助。逢年過節,鐘秉林先生會照例統計留守在校學生名單,親切地與留校學生一一打電話問候,邀請他們一起慶祝節日。一件又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卻是鐘秉林先生在繁忙工作之余的心頭牽掛。對于學業有困難的學生,鐘秉林先生總是循循善誘,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耐心指導學生學業。對于畢業后的學生,但凡遇到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難,他都會給予無私的指導和幫助。
(三)對校友、對社會無私奉獻
鐘秉林先生總是習慣為他人考慮,特別對于校友,他飽含了巨大的深情。平時工作每到一地,他都習慣性地去看望北京師范大學校友,關注校友在各行各業的成長和發展。但凡是校友的活動,他都會盡力抽出時間予以支持。教育界的領導和同事們每每提及鐘秉林先生,無不對其心生敬重。他從來不因為自己的影響力而“擺架子”,一如既往關心、提攜學術后輩。對于相關學術講座、文章約稿、書稿寫序和各類教育公益活動,只要先生有時間,基本上都有求必應。難能可貴的是,鐘秉林先生從來不會因活動主辦方的學校類型、層次、排名等來決定是否受邀參加,無論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國內頂尖學府,還是正處于發展建設階段的民辦獨立學院,他不僅一視同仁,還總是對實力相對薄弱的新建民辦院校平添一份關注,為薄弱學校的發展建設提供指導、貢獻智慧。
六、胸懷天下、以文化人,始終堅持
開放理念,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
(一)推動創辦首家內地與香港地區合辦大學
2004年,鐘秉林校長代表北京師范大學,與香港浸會大學簽訂合作辦學協議,成立首家內地和香港合辦的大學,也是內地第一所新型博雅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UIC)。鐘秉林先生是推動中外合作大學成功建設最為關鍵的領導之一。新建一所大學,不只考驗領導人的眼光,而且需要極其繁瑣的溝通和協商。由于沒有以往經驗可資參考,只能一步一步地探索,遇到一個問題,攻克一個難關。在UIC建校初期,鐘秉林先生一直擔任董事會副董事長,呵護著UIC的成長。當時的管理團隊因為不熟悉內地辦事規范流程,常常遇到困難碰到釘子,每一次都要請教鐘秉林先生,尋找解決辦法。有時候,一個月好幾次電話,有時候一周好幾次。鐘秉林先生總是以極大的耐心和超凡智慧,化解了辦學路上諸多問題,從辦學許可、招生計劃和民政部機構許可,再到學費標準、物價審批,以及土地選址,在有限的時空內,建成了全國第一所內地大學與香港特區大學聯合辦學的機構。[7]直至2005年秋,UIC在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宣布成立,迎來首批新生,成為香港與內地研究型大學合作辦學的改革先鋒。
(二)組團赴海外學術交流和招攬人才
鐘秉林先生擁有開闊的國際視野。在擔任北京師范大學校長期間,他致力于推動北京師范大學的國際化,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積極向海內外宣傳中國高等教育的成就和經驗。據時任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處處長洪成文教授回憶,2006年北京師范大學啟動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海外人才招聘活動,學校安排三個團,分別前往美國、日韓和歐洲招聘海外人才。鐘秉林校長擔任美國招聘團團長,帶領教師從美國西海岸走到東海岸,竭力宣講北京師范大學招賢納才的想法。鐘秉林先生不僅在會上娓娓道來,而且在會后與很多才俊和校友交談甚歡。一批海外教師有感于鐘秉林校長的真誠和感召力,陸續選擇前往北京師范大學工作。今天,這批海外歸來的學者已成為北京師范大學學術隊伍中的一支中堅力量,少數教授還成為校級領導。[8]正是鐘秉林先生在擔任校長時的求賢若渴,為北京師范大學招攬和儲備一批海外優秀人才。
(三)助力提升我國教育國際影響力
鐘秉林校長積極推動孔子學院建設。早在2005年,北京師范大學就與舊金山加州州立大學合作建設孔子學院。鐘秉林先生率團親赴舊金山參加孔子學院的揭幕典禮,舊金山市議會將2月15日確定為“孔子學院日”。[9]舊金山孔子學院的建立不僅推動了北京師范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工作,而且拓展了中國高校在美國教育領域特別是西海岸教育領域的影響力。2007年4月,英國卡迪夫大學授予鐘秉林校長“名譽國際副校長”(Honorary International Vice President),這是卡迪夫大學首次頒發副校長榮譽職位。英國駐華使館時任公使巴巴拉·伍德沃德(Barbara Woodward)女士對鐘秉林校長為中國高等教育作出的貢獻,以及為中英高等教育交流所做的工作給予高度評價。[10]2017年,澳門大學向鐘秉林教授頒授榮譽教育博士學位,以表彰其卓越成就,特別是為社會發展和教育作出的重大貢獻。[11]2020年,鐘秉林先生獲香港浸會大學頒授榮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12]這些學術頭銜和榮譽,都是鐘秉林先生的學術成果獲得海內外學府高度認可的體現,鐘秉林先生也借這些機會,不斷向國外宣介我國教育改革的成就和經驗,贏得國內外同行的廣泛認可。
參考文獻:
[1]張韋韋.鐘秉林:教師情緣[J].教育與職業,2008(19):54-57.
[2]于丹.鐘秉林:“教育夢”托起“中國夢”[J].華夏教師,2014(8):4-5.
[3]東南大學. 鐘秉林:大學應為教育公平作貢獻[EB/OL]. (2012-04-16)[2024-08-25].https://www.seu.edu.cn/2012/0416/c124a50582/page.htm.
[4]冀曉萍,薄文婷. 鐘秉林:把教育當作興趣事[J].人民教育,2016(9):74-77.
[5]楊靜.鐘秉林:讓人人都接受適合自己的教育[J].教育家,2019(21):39.
[6]“我最在意的身份是教師”:鐘秉林先生[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25(6):2.
[7][8][9]洪成文. 鐘秉林先生您沒有走,您永遠活在我們心中[EB/OL]. (2024-04-10)[2024-08-25].https://mp.weixin.qq.com/s/eNZnLm26. ga81xqMmrQQLSw.
[10]卜白.英國卡迪夫大學授予鐘秉林校長國際副校長榮譽職位[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179.
[11]澳門大學. 澳大將向4位杰出人士頒授榮譽博士學位[EB/OL]. (2017-10-24)[2024-08-25].https://www.gov.mo/zh-hans/news/181805/.
[12]香港浸會大學. 榮譽博士及榮譽大學院士簡介-鐘秉林[EB/OL]. (2024-08-22)[2024-08-25].https://www.hkbu.edu.hk/zh_cn/about/honorary-doctorates-and-honorary-university-fellows/zhong-binglin.html.
The Educator Spirit of Mr. ZHONG Binglin
JIANG Zhaohui1 ZHAI Xuechen2
(1.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Theory,China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Beijing 100088,China;
2.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China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Beijing 100088,China)
Abstract: Mr. ZHONG Binglin was an outstanding member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and a famous educator. He devoted his entire life to the cause of education for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from serving as a private teacher while working as a volunteer in Yan’an in his youthful days, to teaching in the university after graduation, to studying abroad in Britain, and to returning to China to serve the motherland after completing his studies. He held important positions such as the Director of the Depart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President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and the President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Education. He always earnestly performed his duties, sparing no effort to promote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various educational undertakings in China, and made positive contributions to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education. Mr. ZHONG Binglin had many social titles, but he always modestly regarded himself as an ordinary teacher, which identity he concerned most. Mr. ZHONG Binglin embodied a deep sense of selflessness and dedicated himself wholeheartedly to China. He set an example for scholars and served as a role model for society through his words and actions. He cultivated wisdom and enriched minds, teaching with care and tailoring his methods to individuals. He relentlessly pursued truth and innovation through his studies, driven by a passion for learning. His love for teaching and commitment to students inspired him to make personal sacrifices for the sake of education. With a global perspective,he used education to cultivate people. All in all, he lived up to the spirit of an educator through his personal actions.
Keywords: Mr. ZHONG Binglin;Educator spirit;Educator;President of university
編輯 王亭亭 校對 朱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