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退役20多年了,但在部隊時的那些生龍活虎、摸爬滾打、頂風冒雨的戰斗場景,時常浮現在我眼前……
1991年6月,我部指揮分隊開拔到某山岳叢林地域進行野外駐訓。我所在的炮兵有線分隊,訓練課目為指北針野外找點、徒手攀爬電線桿、有線電電話傳話等。
野外駐訓進行一周后,指揮部把我們30多個有線兵拉到一個陌生地域,安排兩人一組進行夜間找點。
我和戰友小易分在一組。我們清點所帶物資,只有一張軍用地圖、一枚指北針和兩壺水。
運用地圖和指北針,徒步一公里多,我們順利找到了第一個點位。將該點位圈定后,便開始尋找下一個點。
經過15分鐘的尋找,我們發現,這一次的點位,竟然在一座插有花圈的新墳邊上。
我心里咯噔了一下,說:“作訓參謀居然把第二個點位設在這里,是考驗我們的心理素質嗎?”小易說:“怕啥?還是抓緊時間圈定點位吧!”
我們圈定該點位后馬上離開,尋找下一個點位。
當經過一塊菜地時,小易踩進了一個水坑,隨著“撲通”一聲,我便聞到了一股臭味。回頭一看,那哪是水坑?分明是農民存貯糞便的糞坑。
站在齊腰深的糞坑里,小易快被熏吐了,我急忙把他拉出來。
從糞坑出來的小易一身惡臭。幸好不遠處有一條小水溝,他跳進去匆忙清洗一下就上了岸,急忙和我跑向下一個點位。
10多分鐘后,我們順利找到了第三個點位。
最后,我和小易在限定時間僅剩1分鐘時到達終點,完成了該次夜間找點訓練任務。
1997年冬,我部到某地執行某施工任務。
施工第三天,我們遇上了一個面積較大的水塘,雖說水不深,但一腳踩下去,淤泥能沒到膝蓋。按施工要求,只能直線施工,遇上水塘就將水抽干,再繼續施工。
我們脫掉鞋子、卷起褲腳,踩進水塘,用編織袋裝填泥沙,隔出一條直線施工帶,然后調來抽水機,抽干里面的積水。兩個小時后,水抽干了,我們又赤腳踩進泥塘里,揮鏟鏟掉近兩尺厚的淤泥。
踩在冰冷的淤泥中,雙腳很快被凍麻木了,但臉上卻熱汗直流,連背心也浸濕了。淤泥鏟盡后,我們穿上鞋,一鏟一鏟往下挖,遇上土夾石地塊,還得揮起鎬頭一下一下刨,刨得火星四濺。
長時間的重復勞作,我們的手腳都磨出了水泡,但大家依然咬牙堅持。又經過近5個小時持續施工,終于達到了要求。
那天,我們也有意外收獲——5公斤多的泥鰍和黃鱔。當晚的連隊餐桌上,自然而然添了一道美味。
2001年7月,廣西南寧迎來汛情。邕江橫穿南寧,這場汛情使邕江洪峰水位達77.42米,是南寧自1913年大洪災之后的最高水位。
我部奔赴南寧,投入邕江大堤抗洪搶險。
我當時作為汽車運輸兵,主要負責將物資從供應點拉到搶險地域。因為是在異地執行任務,不熟悉路況,車輛行駛在一段10多公里的坑洼路段時,感覺就如騎馬一樣,一會兒上,一會兒下,稍不留神,還會陷入松軟的土坑里,若想加大油門沖出去,車輪就反而在原地打轉,越陷越深……遇到這種情況,我只能拿出鐵鍬,在車輪前方把陷坑鏟平,鋪墊一層碎石、一層雜草,再重新啟動車輛,小心翼翼開出陷坑。
到了用餐時間,我又得駕駛車輛趕往快餐供應點,協助工作人員裝好盒飯,將裝滿綠豆湯的的幾個大保溫桶抬上車,火速送到搶險地段。
抗洪搶險任務結束后,我因表現突出,還榮立了三等功。
讓我沒想到的是,我在運輸物資之余,用隨身攜帶的相機,拍下官兵抗洪搶險的動人瞬間,并投往軍地報刊,竟然被采用了5幅——
這也成為我邁向新聞工作的轉折點。
退役之后,我進入國防動員系統工作,擔任新聞報道員。在任期間,我積極宣傳國防政策,在軍地報刊等媒體上發表稿件近2000篇(幅),宣揚了一大批優秀退役軍人、民兵的風貌。
退役20多年來,我還參加了征兵宣傳、體檢、送兵、民兵訓練等國防后備力量建設工作,始終覺得自己還是一個兵……
(作者為退役軍人)
實習編輯/劉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