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版本館西安分館,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錦秋領銜完成,主要包括保藏區、展藏區、交流區、洞庫和室外工程等。
項目選址山林,場地坡度約15%,在場地北側中心園林內,借助地勢修建雨水收集池,將場地內降水通過濾、滲、蓄等方法凈化后引入文濟池,作為景觀水池的同時,也是中心水景和場地澆灌的補充水源,起到調蓄場地雨水徑流、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等作用。
項目為綠色建筑二星級,在設計中充分體現綠色建筑理念。地上建筑大量采用鋼框架結構全裝配,設計采用模數化設計提高裝配率。利用地形節省覆土建筑空間。為適應百年建筑發展要求,建設智慧型園區,同時具備接入智慧城市的條件。淺色的坡屋面反射了太陽輻射熱量,出檐有天然的遮陽和節能效果。通過對坡地土方進行精細化設計,結合建筑形體空間和整體布局,將建筑與自然融為一體。
建筑依地勢層層抬高,布局結合山水園林式風格,與周邊環境建立有機聯系。
(人民日報記者張丹華采訪整理)
中國國家版本館杭州分館位于世界文化遺產杭州良渚古城遺址附近,主要功能為保藏、展示、研究和交流。
杭州分館的建筑設計尊重自然,圍繞“宋代園林神韻的當代藏書建筑”展開,因地制宜、隨山就勢,突出江南色彩、宋韻元素、浙江特色,利用場地原處礦坑,引入良渚港水系,貫通北池、中池和南池,形成南園北館格局。項目選址原為兩個大型廢棄礦坑,施工團隊采取“邊治理、邊施工”的方式,對場地兩側礦坑分類制定生態修復方案。經治理,地質災害隱患有效消除,裸露的高陡邊坡變得綠意盎然。
施工團隊將東側礦坑設計為山體書庫及地下停車庫,隨原有山形修復,頂面、側面覆土復綠。
此外,建筑大量使用竹紋、木紋、清水混凝土以及夯土澆筑,并結合龍泉青瓷、青銅雙曲面瓦等特殊工藝匠心營建,與自然山體植被完美呼應。建筑完成后不再做二次處理和裝修,所有顏色均為建筑材料原本色彩,環保又節能。
(人民日報記者竇皓采訪整理)
北靠鳳凰山,南面流溪河,在距離廣東省廣州市中心城區約90公里的從化區北部,中國國家版本館廣州分館坐落于此。
廣州分館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院長何鏡堂領銜設計,按照“中華典藏、嶺南山水、時代新韻、文明燈塔”的總體設計構思,融合營造嶺南山水間的文化殿堂。
在主樓文沁閣前的水池中,有一棵樹齡200多年的格木古樹。最初布局時,這棵古樹位于中軸線上,設計團隊擔心會對主體建筑造成遮擋,便將整個建筑群往東移了一點。為保證古樹有充分生長空間和充足陽光照射,設計團隊在水池中為古樹預留了充足的空間。
嶺南地區氣候潮濕多雨,為確保藏品安全,設計師利用山體高差,在平臺之下設置建筑物。同時,在文沁閣北側山上設置截洪渠,引水匯入流溪河,南側利用截洪渠、小溪、月塘,進行雨水調蓄和防洪泄洪,實現水資源靈活利用。
(人民日報記者洪秋婷采訪整理)
(《人民日報》2024年8月5日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