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監管機構改革有助于金融監管效能的提升。
一是設立中央金融委員會和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保證了黨對金融工作的統一領導,與之前的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相比,權威更大,政策協調更加順暢。
二是借鑒“雙峰”模式的做法,將行為監管與審慎監管適當分離,證監會主抓行為監管,負責維持資本市場秩序,國家金融監管總局負責微觀審慎管理,專注金融機構的穩健運營,而人民銀行則繼續負責宏觀審慎管理,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
三是將原來“一行兩會”的消費者保護局集中到金融監管總局,強化對金融消費者的保護。
四是地方金融監管局只負責監管,不再承擔金融發展的責任。
五是人民銀行負責“雙支柱”的宏觀調控框架,貨幣政策追求幣值及價格水平的穩定,而宏觀審慎管理則追求系統性金融穩定。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就認識到金融工作的重要性,指導促成紅色金融萌芽。
從大革命時期,我們黨逐漸形成發展獨立自主具有工農屬性的金融機構的思想,建立了農民銀行和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機構,將廣大農民從高利貸等剝削性質的金融關系中解放出來。在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我們黨認識到要利用貨幣關系來發展根據地的商品經濟,金融工作主要服務于根據地經濟和政權建設,確立了摧毀舊貨幣機構和建立新貨幣機構的思想。
隨著各解放區逐漸連成一片,為統一財經政策,中共中央就發行新的統一的貨幣事宜及時作出部署。
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告成立,向社會發行人民幣,建立了初步統一的貨幣機制,為開創新中國金融事業奠定堅實基礎。
我國推進金融監管現代化進程的總體時間并不長,但進展迅速、效果明顯。
新中國成立之后到改革開放之前,由于計劃經濟體制的原因,我國在金融監管現代化方面進展緩慢。
1983年,中國工商銀行從中國人民銀行中分離出來,首次實現了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的相互分離,從而開啟了金融監管現代化的新征程。
我國于1992年成立中國證監會,1998年成立中國保監會,2003年成立中國銀監會。與此相對應,我國先后制定并通過了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保險法等金融法律,正式構建了較為完整的金融監管法律制度體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更加重視加強和完善現代金融監管,從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角度進行了一系列戰略部署。黨的十八大明確指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完善金融監管”,明確了法治在治國理政中的重要地位,確立了完善現代金融監管的法治路徑。
為了落實中央關于金融監管改革的決策部署,2018年,中國銀監會、中國保監會合并成立中國銀保監會,進一步強化整合金融監管,推動金融監管現代化。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強和完善現代金融監管”“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指明了通往金融監管現代化的法治之路,并對法治的重要作用進行了精準概括。
2023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對我國金融監管體制進行重大改革與調整,重點是強化黨對金融工作的統一領導、組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深化地方金融監管體制改革。
2023年5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正式成立,7月,31家省級監管局和5家計劃單列市監管局、306家地市監管分局統一掛牌,標志著我國金融監管現代化進入全新階段。
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制度同資本主義制度最根本的區別。在2021年末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把共同富裕擺在五個需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之首,深刻論述了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目標和實現途徑。會議明確指出,實現共同富裕,首先要把“蛋糕”做大做好,其次是把“蛋糕”切好分好。這是對實現共同富裕路徑的基本闡述,對一些錯誤認識起到了定分止爭作用。
“做大蛋糕”就是要促進經濟持續穩定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創造和積累財富,打造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分好蛋糕”就是要發揮分配的功能和作用,通過合理制度安排,增強三次分配的公平性,提高社會公共服務均等化,增加低收入人群收入,擴大中等收入人群,使人民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共同富裕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需要在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中實現。
我國的金融開放在原有開放基礎上,還要結合“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兩個大局下內外部環境和要求的變化再選擇、再出發。
其一,國際環境日趨復雜嚴峻,金融市場更大更頻繁動蕩。金融開放已經影響到跨境資金流動和匯率,未來國際金融市場這個“大海”發生驚濤駭浪的頻率和概率都很高。所以我國未來的金融開放已經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必須要繼續往前走,但更要注意搭好“防護堤”,控制好連接的節奏和規模。
其二,金融與經濟的關系更趨復雜。“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我國與全球經濟都處在重大變革和轉型階段,金融資產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大幅提升,金融發展與實體經濟的傳統關系出現了變化。我國走向高質量增長,金融開放如何促進金融改革,進而促進經濟發展和高質量增長的關系更趨復雜。
其三,中國特色與國際慣例的協調。一方面,我國堅持“四個自信”,尋找國家利益和中國特色;另一方面,開放從資源型開放走向制度規則型開放。因此,下一步的金融開放,不僅涉及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連接和使用,還涉及中國特色和國際慣例之間的協調。
其四,金融改革更趨重要。開放是為了促改革,而改革又能推動進一步的開放,兩者可以實現良性互動。
——摘自人民日報出版社《金融強國之路:理論與實踐》(任初軒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