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運用文獻分析法、實地調查法等方法,結合首屆惠州馬拉松賽事案例,分析了惠州馬拉松賽道路線設計和地域文化資源組合現狀,從生態、社會、文化三個維度重新審視惠州城市形象特征,提出了建立由五大核心文化要素和三大核心節點構成的惠州城市形象場域,為提升惠州城市形象、城市文化軟實力及城市影響力提供新的思考。
關鍵詞:馬拉松 城市形象 再認識 惠州
中圖分類號:G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02-(2024)-18-037-3-TBB
城市馬拉松等大型體育賽事的蓬勃發展,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尤其是對賽事運營與管理、參賽者行為表現、賽事活動與舉辦地之間的影響機制等方面的研究日益深入,也取得了一定研究進展。然而,作為身處粵港澳大灣區的惠州,城市馬拉松賽事起步較晚,惠州的體育賽事相關跨學科交叉研究還尚處于起步階段,基于體育節事活動的惠州城市形象相關研究仍不多。本文旨在通過分析惠州馬拉松賽事的賽道路線設計和地域文化資源組合特征,重新審視惠州城市形象,提出以體育賽事活動的開展為契機,展示彰顯“城市生態景觀之優美、城市古今人文底蘊之厚重”的惠州城市形象,進而激發城市活力,促進惠州城市形象提升,擦亮惠州體育賽事和城市品牌,提高惠州城市文化軟實力及城市綜合影響力,助力開放包容高品質現代化城市建設。
1、惠州馬拉松賽事概況
2024年首屆惠州馬拉松賽事以“暢跑山海惠州,盡享東坡文化”為主題,吸引了共計12000名參賽者,他們分別來自13個國家、34個省份?;葜蓠R拉松是中國田協認證的A1類賽事。馬拉松賽事舉辦當日,網絡直播累計在線觀眾1100萬人以上,賽事相關話題的互聯網點擊量2.1億次以上。
惠州馬拉松賽事共設全程馬拉松、半程馬拉松、歡樂跑三個項目。賽道路線充分展現惠州的悠久歷史和“山水相依”的獨特城市風貌(詳見表1)。
2、生態、社會、文化維度下的惠州城市形象分析
本文認為,城市形象包括城市生態形象、城市社會形象、城市文化形象,三者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關系。城市形象既包括城市的外在表象層面,也包含城市內在品質層面,需要受眾通過自身差異化的審美標準與審美能力來進行感知。在城市馬拉松賽事進行過程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社會”的關系得以重新建立。與此同時,城市形象空間也獲得重構的契機,而這種重構將產生一些城市景觀格局、城市形態及城市品質的重要演化。
2.1、城市生態形象
城市生態形象依托于城市的生態資源、公眾的生態意識,以及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葜蓐懙孛娣e11158km2,具有長達223.6km的海岸線,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特征顯著?;葜莩鞘兄行膮^由于人口大量聚集造成景觀異質性特點突出?;葜菔菄覉@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以建成現代優美花園城市為目標,惠州近年來堅持對山水林田湖海各類環境要素進行系統性重點保護,立體化生態系統修復工程科學穩步開展,不斷推進綠美惠州建設。研究表明,從生態制度、生態空間和生態安全等領域來看,惠州總體的生態文明建設處于上游水平。惠州近40年來的植被變化相對穩定并表現出上升態勢,城市生態環境得到較理想的保護。得天獨厚的“北屏南灣,一江多廊”自然地理條件和豐碩的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為惠州馬拉松賽事的開展創造了重要前提。
2.2、城市社會形象
城市社會形象集中反映出城市社區和公眾的精神風貌,歸屬感、安全感、集體榮譽感是城市社會形象的重要決定性因素。近年來,惠州蟬聯“全國文明城市”殊榮,城市社會文明水平始終處于前列。大型體育賽事成功舉辦的背后,離不開政府部門的決策力、組織力和各方的執行力,也不能缺少大量辛勤付出的服務保障人員。同時,社區和市民的奉獻精神與主人翁意識在賽事進行中得到充分顯現,多方協同、團結一致的優秀社會品質得到充分弘揚。首屆惠州馬拉松比賽期間,參加賽事志愿服務的2600多名志愿者在活動全過程中感受到大型體育賽事和參賽者的吸引力和體育精神的感染力,并收獲了參與其中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全市共有211名現場醫療救護醫務人員、412名醫療觀察員、103名輔助救護人員、60名急救跑者、40名康復理療師和一批賽后運動恢復志愿者投身比賽服務,各醫療單元互相配合,共同完成現場醫療保障任務。此外,馬拉松比賽期間,全市參與賽事安全維護的公安力量超過4170人次,另有300名警力跟隨參賽者隊伍保持動態警戒狀態。正是因為有著強大的城市服務和管理保障體系、熱情好客的本地社區居民等積極因素的助推,才能使惠州馬拉松的所有參與者都深刻領略感悟到了惠州特有的“空氣之優、江湖之美、山海之胸襟”。
2.3、城市文化形象
城市文化形象是城市歷史與特色地域文化符號的集中反映。惠州馬拉松賽事路線途經眾多地標性景觀、代表性景點(詳見表2)?!皷|坡文化”“東江文化”“西湖文化”“山海文化”“客家文化”這五大核心文化要素,以其強大的文化吸引力,凝聚起惠州的自然之美與深厚底蘊。
惠州馬拉松賽事路線途經多座惠州城區橋梁。以全程馬拉松路線為例,惠州馬拉松路線途徑惠州大橋、東新橋、水門大橋、金山一橋、金山二橋。其中,水門大橋于1991年竣工并投入使用,作為一條連接橋東街道和橋西街道的跨江大橋,水門大橋是老城區人們感情最為深厚的橋梁之一。大橋不僅為江河兩岸的居民提供著交通的便利,還連通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參賽者與惠州的情感。東江、西枝江、惠州西湖和金山湖在一座座大橋下呈現出波瀾壯闊、奔流不息的恢弘氣勢,東江文化的磅礴力量始終深刻影響著惠州人民,并感染著每一位參賽者。
3、以參賽者為中心的城市形象場域中的互動分析
3.1、參賽者與城市景觀之間的互動
如果參賽者長時間處于相同或相近節奏的運動狀態,他們對于周邊城市建設環境景觀難免產生視覺審美疲勞感,甚至造成興奮度下降等負面感受。如表3所示,惠州馬拉松的賽道設置在坡度、寬度、轉彎角度等方面是富有變化的,賽道不同路段難易度和挑戰性的動態切換,給參賽者創造自我調整適應的時間和空間,進而在欣賞城市美景的同時緩解身心倦怠,得到身體和心理上的舒緩和放松。
3.2、參賽者與城市政府、企業、社區之間的互動
政府引導、企業贊助和社區參與是體育產業做大做強的重要發展基礎。政府部門推出了市內主要交通站點的接駁服務和A級景區免費游覽活動。體育賽事活動離不開完善的市場激勵措施。惠州馬拉松賽道設置了大量的補給站提供飲食服務,特色美食令參賽者贊不絕口。近30家惠州馬拉松賽事贊助商企業為參賽者準備了豐厚獎品和賽事物資。賽道兩旁有數萬名當地體育愛好者和市民為選手加油鼓勁、搖旗吶喊。賽后還在終點準備了完賽物資,設置了冰敷區和拉伸區。參賽者在賽后紛紛表示,“謝謝熱情的惠州人,下次還要報名惠州馬拉松”。惠州馬拉松賽事的成功舉辦,充分體現了惠州市政府等主管部門的科學決策與部署、惠州人民的熱情好客、企業贊助商的物資支持,以及由醫護人員、公安民警和志愿者組成的賽事服務保障隊伍的專業敬業和周到貼心,也提升了城市馬拉松賽事綜合體驗滿意度和參與者的獲得感。
3.3、參賽者與城市文脈之間的互動
堅持突顯城市空間生21d1d7eb65e888de897f53d248f658a3產與城市美學意蘊的文化內涵價值,擴大城市地域文化符號亮點與空間價值延展尺度,從而更好地支撐惠州城市形象的構建,為賽事參與者帶來更多與本土文化的互動交流機會。突出城市特色風貌,深入挖掘地方特有的文化資源,充分利用地域性的文化符號,完善文化空間格局,創新城市形象空間布局,注重文化內涵高效輸出。一方面展現出地方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性傳承,另一方面不斷合理開展創造性改造。要鼓勵創造更豐富的體驗項目,提高馬拉松賽道沿途探索性、參與性、創新性強的體驗環節布設比重,通過在賽道區間搭建展示空間,為非遺類、歌舞類表演創造舞臺,令人們感受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城市的獨特氣質。上述充滿創意與活力的活動環節設置,使得原本靜止的城市景觀變得富有活力,仿佛是跳躍的音符奏響迷人的樂章,形成了賽事參與者和城市環境之間的“動靜交融”互動機制。
綜合上述分析,建議構建以“生態體驗節點—社會接觸節點—文化交流節點”構成的惠州城市形象場域,同時打造自然人文資源有機融合的城市形象支撐體系。
4、結語
馬拉松賽事的舉辦為人們重新審視一個城市的獨有文化特質創造了新視角、新場景,也為城市建設與發展過程中的所有利益相關者的相互協調合作帶來了新平臺、新機遇。城市形象在馬拉松賽事背景下獲得了難得的想象空間。城市形象會對賽事參與者的參賽體驗產生多方面的影響。強化馬拉松賽事頂層設計,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則,深入挖掘市場需求,做好賽事相關項目設計與運營,保障全過程的服務質量,進一步提高參與性、體驗感和獲得感。基于對惠州馬拉松賽道路線設計和地域文化資源組合特征的系統分析,本文建議構建以“東坡文化”“東江文化”“西湖文化”“山海文化”“客家文化”為五大核心文化要素、以“生態體驗”“社會接觸”“文化交流”為三大核心節點的惠州城市形象場域,驅動惠州城市形象優化更新,鑄就“挑戰極限,超越自我”的惠州城市韌性,進一步增強惠州城市品牌意識?;葜蓠R拉松作為體育賽事“進景區、進街區、進商圈”的惠州典型實踐案例,為今后惠州的體育經濟繁榮和體育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性依據,并為惠州城市形象優化及城市建設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
參考文獻:
[1]鄔紫荊,李枝堅,曾輝.惠州市景觀格局空間分異特征的梯度分析[J].生態學雜志,2021,40(02).
[2]張修玉,滕飛達,莊長偉,等.珠三角地區生態文明建設成效評估研究[J].生態經濟,2024,40(04).
[3]戴學軍,楊楚鈴,劉雪婷.基于RS的惠州市植被覆蓋度的變化特征分析[J].惠州學院學報,2020,40(04).
[4]韓沁雨.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生產機制及路徑優化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4,14(03).
[5]秦尊文,聶夏清.我國“公園城市”內涵辨析與實踐探索[J].區域經濟評論,2023(02).
[6]宦凌云,陳明坤,張清彥,等.場景營城理念下城市街區公園場景的美學營造方法研究——以成都市望江樓街區為例[J].中國園林,2022,38(S2).
[7]陳宇,岳游松.中國體育旅游景區效率時空格局與影響因素[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24,38(03).
[8]王遜,張小林,周石其.消費升級驅動體育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機理及實現路徑[J].體育文化導刊,2022(10).
[9]夏江濤,劉奔越,左逸帆.廣東省體育旅游資源空間分異、影響因素及開發路徑[J].體育學刊,2023,30(03).
[10]王思瀅,劉優君,許倩,等.基于城市形象提升的城市干道景觀打造——以港務西路改造提升項目為例[J].中國園林,2023,39(S2).
[11]張慷.我國城市形象的文化建構策略研究[J].青年記者,20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