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強體育產業發展,推動體育與文化、旅游、教育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培育體育產業新的增長點”。當前,居民生活消費水平持續提升,體育消費不斷提質擴容,在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體育產業作為國家支柱性產業,體育產業的重要性不斷提升。本研究基于廣州與北上深體育產業發展對比研究,梳理出北上深體育產業發展優勢特征,探析廣州體育產業目前發展存在的不足與優化空間,通過借鑒其他一線城市的體育產業發展經驗,以期為廣州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啟示與建議。
關鍵詞:體育產業 高質量發展 城市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02-(2024)-18-046-3-TBB
北京、上海、深圳和廣州作為國內四大一線城市,在體育產業的發展上各有優勢。北京成功舉辦夏奧會、冬奧會等國際大型綜合性體育賽事,雙奧之城吸引眾多一線體育企業落戶北京,極大程度上推動了當地體育產業的發展。上海龐大的市場規模和開放的經濟環境使其成為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基地,上海相關部門開拓創新,積極申報體育產業示范項目,拓展體育產業市場。深圳以建設國際體育名城為目標,打造涵蓋國際重大賽事、頂尖職業賽事、群眾體育賽事等的一流賽事體系。“十四五”期間,廣州提出以體育高質量發展為主導,實現體育產業創新,實現全市體育產業增加值超過600億元,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2500億元的目標。目前,廣州體育產業在國際化程度和高端產業鏈布局方面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面臨著機遇和挑戰。本文以助力廣州市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為研究目的,通過對比北上深體育發展現狀,選取各城市優勢指標與廣州情況作對比,分別是北京體育企業情況、上海示范性體育項目情況、深圳知名體育賽事情況,梳理出廣州市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困境與紓解建議。
1、北上深體育產業發展特征
1.1、北京體育產業發展特征
中小體育企業的發展快速是保障體育產業穩定發展的重要力量,在體育市場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本文通過考察體育產業中企業組織狀況研究城市體育市場活力。在全國企業信用查詢系統官方備案企業征信機構中,以“體育”為所屬行業關鍵詞,查詢北京、廣州體育企業數量,如表1所示,截至2023年5月31日,北京注冊體育企業數量有38724家,廣州注冊體育企業數量有21780家。企業數量較多意味著該地區對該行業的產品的需求較大或需求較高,從而吸引了不同規模、不同性質的企業入駐。廣州的體育企業數量低于北京,還需要持續改善營商環境,吸引更多的體育企業落地。
此外,“專精特新”企業是優質中小企業的中堅力量,不僅是以技術創新推進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主體,也是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體育行業中“專精特新”企業的數量能夠代表體育產業的發展動力和抗風險能力。根據2023年國家體育總局辦公廳《關于公布體育領域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及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名單的通知》顯示,北京體育領域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有4家,而廣州體育領域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僅有1家,北京、廣州“專精特新”企業情況比較反映出廣州體育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不足,也能夠看出廣州體育產業存在韌性不足、動力不強的潛在問題。“專精特新”企業能夠助力實體經濟做強做優,能活躍中小體育企業創業度、激活市場主體創新積極性,推動城市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因此廣州要進一步激發體育市場主體活力,助力體育企業創新發展。
1.2、上海體育產業發展特征
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基地作為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是國家推動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重要抓手。2006年開始,為加快推動體育產業發展,國家體育總局積極開展體育產業基地等項目建設,旨在充分發揮產業集群的聚集效應、規模效應、區域輻射效應,全面帶動全國體育產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示范和帶頭作用。如表2所示,上海市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基地、項目、單位合計有19個,廣州市合計有6個,近三年上海市獲批國家體育旅游精品項目有8項,廣州暫無國家體育旅游精品項目。
國家體育產業基地產業集聚效應日趨形成,投資拉動效應突出,能發揮優化體育產業作用,廣州體育產業示范基地、項目、單位、標志性項目情況與上海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示范性和引領性有待進一步提升,對體育旅游項目等標志性成果的培育和孵化力度不足。因此,認為廣州體育產業空間供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城市體育產業的發展。
1.3、深圳體育產業發展特征
體育競賽表演業屬于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與高附加值的服務型產業,也是體育產業中的主導產業。根據2021年深圳統計年鑒、廣州統計年鑒數據,2021年深圳舉辦單項大型比賽次數達到135項,廣州舉辦了16項國際國內體育賽事。此外,根據廣東省體育局數據,2025年女籃亞洲杯、中國羽毛球大師賽將落戶深圳。從賽事影響力來看,國內大部分城市都將網球、馬拉松建設成為城市品牌賽,深圳在2018年成功獲得WTA年終總決賽十年舉辦權,廣州目前暫無固定網球國際性賽事。在2023年世界田聯對全球馬拉松的排名,深圳排名國內第6位,國際第48位,廣州排名國內第20名,國際第82名。此外,2020年4月,深圳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發布《深圳市文化和體育產業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設立深圳市文化和體育產業專項資金,對體育產業發展提供多元化扶持,極大促進了深圳大型體育賽事發展。體育賽事是促進新時代城市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而廣州當前的國際賽事辦賽經驗相對匱乏,缺少絕對競爭力。綜上,通過對北京、廣州大型賽事情況分析,認為廣州大型賽事數量相對不足,質量不高,辦賽能力較弱,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廣州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
2、廣州體育產業發展特征
體育產業增加值指一個國家所有常住單位一定時期內進行體育產業生產活動而創造的增加值,是衡量一個區域體育產業經濟活動的核心指標,它不僅能反映出體育產業當前的發展水平,一定程度上還預示著體育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及潛力。廣州作為一線城市,經濟底蘊深厚,經濟調控能力強,體育產業增加值、GDP占比等主要數據常年居于全國各城市前列。如表3所示,2021年廣州體育財政經費支出少于北京、上海,而體育產業增加值高于北京、上海,位于全國前列。這一現象說明體育產業財政投入轉化為體育產業增加值的效率較優。
此外,區位熵能夠衡量區域內要素的空間分布狀況,體現某產業的專門化程度,本文通過計算各城市的區位熵,進一步利用體育產業增加值對體育產業發展水平進行多維度分析。通過計算發現,廣州體育產業的集聚程度相較于北京、上海和深圳更為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因此認為廣州體育產業在地理空間上已展現出明顯的集聚現象。這一集聚趨勢不僅反映在體育產業相關企業、機構和設施的數量上,更體現在它們之間形成的緊密關聯與高效協同。廣州市體育局制定“體育與健身”產業鏈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聚焦體育“智”造、競賽表演、場館運營三個領域,深化產業內部的合作與交流,推動體育產業向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3、廣州體育產業發展困境
3.1、體育企業數量不足,“專精特新”建設滯后
體育企業作為體育市場活動的主要參與者,也是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主體。根據前文分析可得,廣州體育企業數量不足,導致廣州體育產業發展基礎弱于北京。專精特新企業建設滯后,導致廣州體育產業發展韌性和競爭力不強。另外,體育企業總部影響力有待進一步提升,雖然廣州擁有雙魚、凱樂石、愛奇體育、同欣等知名體育企業,但是與中體產業、華體集團、IMG、安舒茨、久事體育等企業相比,廣州擁有體育企業的行業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3.2、產業示范有待加強,優質精品項目匱乏
為加快發展體育產業,國內一線城市普遍圍繞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基地建設(單位、項目)和國家體育旅游精品項目建設積極開展培育工作,旨在為體育產業發展起到積極的示范和帶頭作用,展現城市體育發展整體實力。根據前文分析可得,廣州體育產業的示范作用有待進一步提升,廣州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單位建設不足,同時國家體育示范項目目前仍處于空白,亟待突破。此外,在國家體育旅游精品項目也存在數量不足的情況,自2016年廣州馬拉松獲批國家體育旅游精品賽事之后,廣州尚未有新的突破,相對來說,落后于其他國內一線城市。
3.3、優質賽事資源匱乏,產業引領作用不強
競賽表演是體育產業的龍頭,發展體育產業需要打造體育賽事品牌。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普遍通過引進優質體育賽事資源,舉辦國際重大賽事,打造城市品牌賽事等方式,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目前,廣州缺少優質體育賽事資源,尤其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體育賽事活動匱乏,具有廣州特色的品牌賽事不多,同時,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體育賽事機構不多,頂級職業足球俱樂部斷層,高質量職業體育發展存在阻礙。
4、廣州體育產業發展優化建議
4.1、激發體育市場主體活力
體育產業作為一個蓬勃發展的產業,其行業市場規模受到了政府和市場的高度關注。通過培育多元主體、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能夠壯大體育市場,增強體育市場的有效供給,激發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微觀主體活力。首先,優化營商環境,以制定相關政策為抓手,在簡化審批、惠企稅收、擴大投資、激發活力等方面出臺一系列實效措施,促進體育產業營商環境更加優化,體育企業核心競爭力再上新臺階。同時,積極優化消費環境,通過積極打造廣州體育消費節、積極爭取申報國家體育消費示范城市、積極創新數字消費場景等舉措,不斷刺激體育消費需求、強化體育消費行為,促進體育消費結構優化,從需求端拉動體育產業發展。
4.2、以自身特點引領推動體育產業發展
根據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建設有區域特色體育產業基地是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主要工作。充分發揮示范性單位的引領作用,高水平培育建設一批國家體育產業示范項目,高要求培育一批體育產業知名企業,以自身優勢特色環節加快形成重點突出、特色鮮明、競爭力強的產業布局。另外,充分發揮廣州體育產業鏈鏈主的主導作用,實施企業“一企一策”計劃,引進和培育配套企業,主導及影響體育與健身產業發展。最后,充分發揮市場的主體作用,鼓勵吸引更多的市場主體參與體育產業的發展,培育更多“體育+”的服務業態,形成完善的體育產業體系。
4.3、促進體育產業轉型升級
目前,體育產業主要是由體育服務業、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制造、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等板塊構成,充分利用體育服務業的效用,可以對產業結構進行升級,推動體育產業轉型,因此體育產業的轉型升級需要重點圍繞這三個領域。首先,重點抓好競賽表演提質,高水平辦好廣州馬拉松賽、2023年世界田聯接力賽等重大賽事,同時加強與國際國內體育組織合作,積極引進與廣州文化特征和自然稟賦相符的重大賽事,大力培育廣州100越野賽、廣州精彩100羽毛球擂臺賽、羊城運動匯等自主品牌賽事;其次,重點抓好場館運營增效,搶抓粵港澳聯合舉辦第15屆全運會的機遇,積極推動廣州公共體育場館改造功能、改革機制,將天河體育中心、廣州體育館、亞運城綜合館、花都體育中心等場館建設成現代體育服務綜合體,形成“體育商圈”效應;最后,重點抓好體育用品制造轉型,推動智能制造、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知名企業與廣州體育用品制造企業資源合作,大力發展智慧體育產品的研發與制造,推動體育用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
5、結語
體育產業作為國家發展新經濟的重要內容,承擔著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重要使命,并在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創造人民喜聞樂見的高品質生活、助力發揮體育多元功能等方面擔當更大作為。在新的發展階段,廣州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是立足當下現實,順應時代發展大勢之必要舉措。因此,廣州應抓住其背靠大灣區的區位優勢,助力城市發展,提升體育產業對城市經濟增長、社會環境進步和居民幸福指數的貢獻力。
參考文獻asp9YeAw2p8pkp+WD/3hbie3uSI4NN1DrMrpNjieIqo=:
[1]花楷.基于全球價值鏈視角的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國際比較與影響因素[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1,44(02).
[2]張樂聰,朱凱迪.我國中小體育企業發展的多元價值、現實問題與政策選擇[J].安徽體育科技,2024,45(01).
[3]王彥林,王莉.新發展格局下“專精特新”企業創新能力提升的困境與出路[J].當代經濟管理,2023,45(09).
[4]王晨曦,李海杰.“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中小體育企業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3,38(06).
[5]郭恩愷,王兆紅,李靜,等.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基地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3,57(09).
[6]姜同仁,張林,王兆紅,等.中國國家體育產業基地發展態勢與新時代的前景展望[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8,33(04).
[7]陳雄,田靜,寇明宇,等.我國體育競賽表演業的發展現狀、現實問題及治理對策[J].湖北體育科技,2022,41(08).
[8]任衛華.新形勢下我國體育競賽表演產業高質量發展創新路徑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4,52(05).
[9]鄭芳,于藍.我國體育賽事活動消費高質量發展的歷史邏輯、價值意蘊和實現路徑[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3,38(05).
[10]陳俊華,劉曼羅,張婧,等.新媒體時代體育競賽表演產業發展模式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21).
[11]趙青霞,夏傳信,施建軍.科技人才集聚、產業集聚和區域創新能力——基于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實證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24).
[12]段嘉琦,沈克印.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數字化的動力構成與實踐策略[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24,38(04).
[13]任波,黃海燕.后疫情時代中國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21(04).
[14]趙彬彬,宋揚,施蘭平,等.我國體育產業基地核心競爭力提升戰略研究——以遼寧體育產業基地為例[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9,38(04).
[15]陶麗麗,冉榮,朱博靈.新時代體育產業的發展困境與突破路徑[J].運動精品,2020,39(12).
[16]牛磊.體育產業轉型發展的路徑與策略分析[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3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