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容美紀游》是清代戲曲家、文學家顧彩在康熙年間游歷湖北省容美宣慰司所撰寫的日記式文學作品,被譽為“容美土司康熙年間的斷代史”,是當前考察清初容美地區(qū)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古籍。從《容美紀游》的呈現來看,在經濟交往方面,來往于容美地區(qū)的各族先民主要通過商品的交換相互接觸了解彼此;在文化交流交融方面,各族先民在詩賦、戲曲、信仰上互鑒互賞,共享共有;在社會融合方面,各族先民互嵌共居、通婚融合。以史為鑒,開創(chuàng)未來,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加強各民族之間的經濟聯系和經濟互動,要弘揚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實現各民族互嵌式發(fā)展。
容美是湖廣容美等處軍民宣慰使司的簡稱,也被稱為容陽,地處武陵山區(qū)腹地。土家族先民世居于此,歷史悠久。清初容美的轄區(qū)主要包括今湖北鶴峰、五峰、長陽的大部分地區(qū)及建始、巴東、恩施、湖南石門等市縣與之接壤的邊緣地。歷史上容美所在的武陵地區(qū)是漢、土家、苗、侗、瑤等民族人口遷徙、經濟交往、文化交流的重要民族走廊。目前,學界對于武陵地區(qū)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成果頗豐,對于《容美紀游》的研究也從未中斷。但《容美紀游》所呈現的清初容美地區(qū)各族先民交往交流交融的盛況暫時沒有專門的著作和文章進行討論研究,因此,為文章留下一些空間。
“茶客來往無虛日”:頻繁的貿易交往
“大一統”的政治格局能夠為族群間的經濟交往提供廣闊的空間。明一代,武陵地區(qū)的商業(yè)發(fā)展迅速。容美土司署“當明盛時,百貨俱集,綢肆典鋪,無不有之”。至清一代,武陵地區(qū)得到進一步的開發(fā),社會經濟持續(xù)發(fā)展。當顧彩游歷時,容美商業(yè)亦是欣欣向榮的景象。容美南府署前的石街上“居民櫛比,盡石林山腳,皆阛阓也”,容陽中府“山作鐵城分內外,橋連草市辨東西”,宣慰司行署后街“居民櫛比,俱以作粉為業(yè),有織纴者”。
容美地區(qū)具有“云霧山中出好茶”的自然條件,好茶促使該地區(qū)的茶葉貿易十分興盛。這一情形散見于《容美紀游》中對茶商的多次提及。啟程前,顧彩“覓司中販茶者以書附”,通過容美的茶商向田舜年傳達了自己欲前往容美游歷的愿望。在前往田舜年宜沙別墅的路上,二月初八日,顧彩一行人中午在一兩崖間的古松下進餐休憩,“有茶客數人驅驢至”。在返程途中,顧彩亦記載道,路上多茶客。七月初六日,顧彩一行人出境行至白馬溪,“茶客二十余人,放驢滿山”。顧彩的這些記載表明,清初許多外地的茶商以驢為主要的交通工具來來往往于容美地區(qū)進行茶葉貿易。顧彩記載容美的茶葉被稱作“峒茶”“湘潭茶”,其“利最溥”“上品者每斤錢一貫”“中品者楚省之所通用”,以致“茶客來往無虛日”。容美土司也對這些外地來的茶商提供便利和進行管理:茶商來到容美,官府以客人的禮遇對待,免費提供衣物、食物,茶商離開,便給他們茶引。在中府詩會上,顧彩以容美人采茶賣茶的盛景為靈感寫成《采茶歌》,大意為:容美人年年到深山中采茶,他們身著破爛的衣衫,鬢發(fā)散亂。采茶歸來,容美人并不自己品嘗這些茶葉,而是忙著烘焙茶葉,進行茶葉制作,并將制作好的茶葉賣給外地的商人。這樣,容美的好茶最終得以進入貴族宅邸,煮在清泉水中散發(fā)出陣陣清香,為貴族們享用……除茶葉外,藥材、織物也是容美外銷的主要產品。顧彩寫到容美境內,藥材種類繁多,其中黃連的品質甚好,但黃連不容易被采摘,因此容美黃連十分珍貴,“君蓄之以得善價”。容美的西蘭卡普,非常精美“貴者與緞同價”。這都表明,彼時容美地區(qū)與外界的商業(yè)交往頻繁,來自東南西北的商人穿梭于容美的高山險峰和山里人家,以茶葉、藥材、織物等商品的交換實現了各族群之間的交往。
“土人最敬關公”:文化的交流交融
商業(yè)貿易的交往與文化交流密切相關,正是在商品的流通和交換中,文化交流得到了推動和促進。伴隨著商品貿易的頻繁交往,來往于容美地區(qū)的各族群文化交流逐漸深入,彼此間的文化認同逐漸增強,在容美形成了“美美與共”的文化局面?!度菝兰o游》記錄了彼時容美地區(qū)各族群在詩賦、戲曲、信仰等方面交流交融、互鑒共享的生動場景。
田舜年是田氏文學世家之集大成者。顧彩記載“君博洽文史,工詩古文,下筆千言不休”顧彩在容美常與熱衷于詩賦文化的田舜年廢寢忘食地飲酒作詩。田舜年“夜得一詩,旦輒精思苦吟”。此外,田舜年還定期召集來自各地的司中文人舉行詩會,進行文學交流?!懊吭鲁醵?、十六為詩會期,風雨無廢……”顧彩在此處所記載的詩會風雨無廢,并非虛言或夸大之詞。書中另詳細記載了顧彩、田舜年等人雨中于萬全洞舉行詩會的場景?!笆?,雨。舉詩會……命石工磨崖間片石如鏡,朱書刻之,詩成隨寫于上……”在容美土司的努力下,整個容美地區(qū)實現了讀書至仕、詩書傳家、尊重讀書人的良好風氣。在民間,詩作甚至可以作為衡量一個人是否為壞人的標準。在前往宜沙途中,一天傍晚風雨交加,顧彩一行人欲借宿一農家,但農家“辭以窄小不肯留”,但大雨滂沱,顧彩等人只能勉強留下。當顧彩記錄今日行程見聞而作詩時,有一位少年識字,見顧彩的詩,便贊不絕口,對他的長輩說“非歹人也”,爾后,周圍的鄰里爭相來觀客。詩言志,詩是個人情感、精神、價值、理想表達的載體,各族先民在詩賦文化上的交流與共享,在于根本上精神情調的一致,而這種精神情調的一致,是彼此認同的關鍵。
顧彩記載容美多戲樓,宣慰司署堂后是樓,樓中多“曲房深院”;下平山高處有一個夫子廟,廟前有兩塊大石頭相對而立,石上打眼,眼中立柱“以起戲樓”;平山爵府的司署大街,下坡處為戲房,是“優(yōu)人教歌處”。容美的戲曲藝術是多種地方戲劇種的薈萃。田舜年的女優(yōu)“初學吳腔,終帶楚詞”“男優(yōu)皆秦腔”。其子田丙如的優(yōu)人為蘇腔。《容美紀游》所呈現的戲曲文化交流,主要圍繞《桃花扇》的移植展開?!短一ㄉ取酚汕宕鷳蚯铱咨腥嗡?,彼時被清廷禁演。顧彩另有詩曰:“唱罷東塘絕妙詞,更將巴曲教紅兒?!鳖櫜什粌H在容美觀看《桃花扇》,還將女優(yōu)們的腔調改造成更為熟悉的巴曲?!短一ㄉ取烦晒σ浦踩菝?,一方面,容美戲曲藝術進一步發(fā)展;另一方面,《桃花扇》得以流傳和創(chuàng)新,其精神世世代代激勵中華民族??咨腥蔚溃骸疤一ㄕ撸廊酥垡?;血痕者……不肯辱于權奸者也?!薄短一ㄉ取泛霌P的是反抗權奸、矢志守節(jié)的精神。1937年,戲劇藝術家歐陽予倩創(chuàng)作京劇版《桃花扇》,對遭受日本侵略而不作為的國民黨政府進行諷刺和鞭撻。
顧彩在《容美紀游》中詳細地記載了彼時容美和諧并存的多元信仰。容美有佛教、道教。容美有城隍廟、真武廟、法華寺等?!吧献仙健嫌姓嫖涞睢街筝o曰畚山,出鐵,文殊寺在焉”容美有對儒家的信仰?!拔膹R在芙蓉山西麓,以鐵鑄夫子行教像,不加袞冕?!贝送?,彼時容美地區(qū)關公信仰十分興盛?!度菝兰o游》有言“土人最敬關公”,記載容美的關帝廟“甚壯麗”。并另載:五月十三日,容美細柳城演戲于廟樓上舉行關帝廟廟會,大會上田舜年穿著清王朝賜給的官服率領著容美的“將吏賓客”舉行祭祀關公的儀式,容美的鄉(xiāng)民有跨越百余里來赴會的,廟會直到十五日才結束。關公信仰的繁榮興盛,反映出的是人們對“忠、義、仁、勇”這一中華民族理想人格的崇拜。容美也有本地特有的信仰。顧彩“嘗詢土人不畏虎之故?!比菝廊顺鲂斜財y帶紙錢,路過土地祠,就會把紙錢壓在土地祠的爐臺下。容美人認為如此就能得到土神的保護。
“不敢復居客位”:社會互嵌通婚融合
隨著容美各族群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彼此間的認同逐漸增強,容美社會多族群的交融得以發(fā)展。歷史上容美土家先民與漢族等多民族同胞建立了互嵌共棲融居關系。顧彩在《容美紀游》中也有對這一模式和關系的記載,二月二十一日,顧彩、田舜年等人在南府行署西園宴會,宴會上其他的賓客還有一個來自江南太平擅長繪畫的周姓人、來自杭州的皇甫介、來自岳州的祝九如。中府詩會,顧彩記載參加詩會的司中文人還有來自蜀中的舉人高岡、來自荊郡輔助田舜年十二子參加科舉的老師鐘南英、來自岳郡輔助田舜年孫子參加科舉的老師祝九如、來自忠孝司的致仕土官田寬庵。顧彩還在《容美紀游》中記載,容美兵追敵必擒之,不降者殺之,投降者則束縛之,命令其種田,一年后將其編為客兵。容美“民皆兵也”,無戰(zhàn)事時兵也是民,客兵的田由其自行開墾,官府給予牛和農具,不收取租稅。客兵由客將帶領。這都表明來自不同地方的人主動或被動地來到容美,與容美當地土人共同居住、共同生產生活,容美地區(qū)是多族群的共棲融居。
各族群同處于一個自然空間和社會空間,族際通婚便有了便利。族際通婚,是交往交流后的結果,是民族間平等友愛、寬容理解、彼此交融的表現。族際通婚通過婚姻關系逐漸建立新的社會關系,能夠進一步增進各族群之間的交往和友誼。顧彩在《容美紀游》中載:“客司中者,江、浙、秦、魯人俱有……皆仰膳官廚,有歲久不愿去者,即分田授室,愿之為臣,不敢復居客位?!边@表明江浙、中原等地區(qū)的各族先民來到容美,有的不愿再離去,便與當地土民通婚,落地生根,“反客為土”,成了區(qū)域社會新的土著??傊菝赖貐^(qū)的各族先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休戚與共,命運與共,共同打造出了令人神往的“桃花源”。
歷史是“一面鏡子”“一位智者”,是“最好的老師”。以清初容美地區(qū)各族先民交往交流交融為借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強各民族群眾之間的經濟聯系和經濟關系,引導各族群眾在經濟層面共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共同助力、支撐“雙循環(huán)”發(fā)展新格局,共同形成相互依存的經濟有機體;弘揚中華文明的包容性,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促進各民族之間優(yōu)秀文化的交流交融,不斷強化共有的價值取向和文化心理,力促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建設美美與共的中華文化共同體;推進各民族全方位嵌入,構建互嵌式發(fā)展格局,推動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推動各民族共同構建和諧的社會共同體。
(作者單位:西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