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以下簡稱《起源》)一書對家庭形式的演變和女性地位的變化進行了分析,指出了女性地位下降的根源是私有制、社會分工的產生和“兩種生產”的不平衡,并對女性解放指明了道路,為我國解決女性地位問題提供了理論指導。
《起源》一書是恩格斯為完成馬克思未完成的“遺愿”而作,此書對家庭形式的演變、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和消亡趨勢、國家的起源、本質和消亡的歷史必然性站在唯物史觀的立場進行了論述。恩格斯在《起源》一書中所表達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女性解放運動的理論基礎。
家庭形式的演變與女性地位的變化
無家庭形式時期——男女平等。原始社會早期并沒有一定的家庭形式,也沒有“家庭”這一概念,這時的人類社會正處于從動物向人的過渡時期,為了生存,人們只能抱成團互相幫助。
群婚制家庭時期——女性受尊崇。群婚制家庭分為血緣家庭和普納路亞家庭兩種形式,血緣家庭作為家庭形式發展的第一階段。婚姻關系是按照:家庭中所有的祖父和祖母,父親和母親都是丈夫和妻子這種輩分來劃分的。
對偶婚制家庭時期——女性地位開始下降,但仍處于主導地位。在對偶制這種婚制下,固定的男女結合組建家庭生活,這時的婚姻關系仍是可以由夫妻中的任意一方解除。在共同生活期間,通例是要求女子守住貞操,而男子在此階段仍有找尋多個妻子和偶爾通奸的權利,不過男子的多妻受到經濟的限制,雖然被允許但為數不多,而女子一旦被發現有通奸的行為就會受到相當嚴酷的懲罰。由于在對偶制家庭中婚姻關系仍可隨意解除,這時也未能形成個體家戶經濟,實行的還是共產制家戶經濟,婦女在家里仍是處于統治地位,子女歸屬于母親。
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就是向父權制“十分自然地過度”。母權制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失敗”。
專偶制家庭時期——女性徹底處于被壓迫狀態。專偶制家庭時期,男性處于絕對的統治地位,專偶制婚姻相對來說比對偶制婚姻關系要穩定得多,夫妻雙方不能隨便解除婚姻關系。但這里的“婚姻雙方”卻只是相對于妻子一方而言,因為男子的目的是讓女性為他們生育自己的親生子女,男子仍然撩撥年輕女奴隸,對妻子和婚姻不忠。因此,這里的專偶制只是針對妻子一方的專偶制,這一家庭制度只是為保證生育男子真正的血緣子女以繼承財產服務的,女性的地位則徹底淪陷了。
女性受壓迫地位形成的根源
私有制和社會分工的產生。在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的條件下,原始公社制度曾在人類的歷史上存在過很長時期,到了原始社會末期,出現了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即農業和畜牧業的分離。這次社會分工擴大了產品的交換范圍,推動了生產工具的改進,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不僅出現了剩余產品,而且出現了牲畜和土地逐漸由公有向個體私有轉化的現象,由于對勞動力的要求,男性成為主要勞動力,社會地位不斷提高,女性的社會地位不斷下降。同時,婚姻家庭形式也由群婚制轉變為對偶婚制,在這種婚制條件下,男性外出參加公共勞動,女性則在家里料理家庭事務,這就意味著,家庭事務不再具有公共性,因為它不具有創造生活資料的特點,而變成了一種私人服務。在第二次社會大分工后,生產不斷發展,剩余物質不斷豐富,私有財產逐漸聚集,公共生產活動的作用超過了家庭內部勞動的作用,兩種生產的不平衡越來越明顯,生活物質資料的生產遠遠超過了人類自身生產的重要性,物質生產占據了主導地位,成為統治人類的主要力量,人類自身的生產逐漸成為物質生產的附屬活動。
“兩種生產”的不平衡。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生命的生產分為兩種:一種是“通過勞動而生產自己的生命”,另一種是“通過生育而生產自己的生命”;這便是對“兩種生產”理論最早的論述。這兩種生產“表現為雙重關系:一方面是自然關系,另一方面是社會關系”。恩格斯在《起源》中第一次運用人類史研究的成果,具體深入地闡明了“兩種生產”理論。
“兩種生產”理論科學地說明了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在原始社會,由于生產力水平和人自身的生產的重要性成正比,當時的生產力狀況決定了人自身的生產在社會制度的形成和發展中的決定性地位。但由于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各種新的社會成分發展起來并影響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在私有制和階級產生之后,人自身的生產對社會制度的發展和形成的決定作用就越來越小,人自身的生產的承擔者——女性,就越來越處于無足輕重的地位。恩格斯認為男女的生理差異形成了自然的性別分工,由于女性所具有的生理特點,成為“兩種生產”中的“人自身的生產”和家務勞動的主要承擔者。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最初的分工是男女之間為了生育子女而發生的分工”。而男性也因為其生理和身體上的優勢成為社會勞動的主要承擔者,“男子作戰、打獵、捕魚,獲取食物的原料,并制作為此所必需的工具。婦女管家,制備衣食——做飯、紡織、縫紉。男女分別是自己活動領域的主人:男子是森林中的主人,婦女是家里的主人”。在肯定物質資料生產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主要推動力地位的同時,也不能否定人自身生產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作用,人類歷史發展永不停歇,兩種生產的相互作用也不會停止,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能推動社會的發展。而兩種生產的不平衡也只是階段性的,女性的解放是必然的趨勢。
女性解放的條件
消滅私有制。從對婚姻家庭形式演變的探究中可以看出,隨著私有制的產生,男性對女性的奴役和統治也隨之開始,這并不是一種巧合,而是必然的因果關系,私有制是父權制產生的基礎,也是女性淪為被壓迫者的根本原因,女性要擺脫被壓迫狀態必須消滅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改變不合理的社會經濟模式。而消滅私有制也是實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的根本途徑,婦女的解放是和無產階級的解放、全人類的解放一并實現的。無產階級作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它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全人類的解放,包括全體女性,女性解放作為全人類解放的一部分,必須和無產階級的革命結合起來,男性和女性要一起實現無產階級的解放,以達到全人類的解放。
家務勞動社會化。恩格斯在給沙克的信中說,“我深信,只有在廢除了資本對男女雙方的剝削并把私人的家務勞動變成一種公共的行業以后,男女的真正平等才能實現”,并進一步指出“這只有依靠現代大工業才能辦到,現代大工業不僅容許大量的婦女勞動,而且是真正要求這樣的勞動,并且它還力求把私人的家務勞動逐漸溶化在公共的事業中”。在現代大工業中,經濟發展速度加快,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投入生產,這時就為女性投入社會生產,回歸公共勞動提供了條件,但如果女性繼續履行家庭內部的私人服務,就無法參加公共勞動來取得收入;如果參加社會公共勞動取得收入,就無法照料家庭事務,要保證女性有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社會生產中去,就必須由男性相應地承擔部分家庭事務。因此,家務勞動社會化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男性加入家務勞動中來,轉變家務勞動是“私人服務”的觀念。
實現基于愛情的自由婚姻。實現基于愛情的自由婚姻是女性解放的重要條件。“這一代男子一生中將永遠不會用金錢或其他社會權力手段去買得婦女的獻身;而這一代婦女除了真正的愛情以外,也永遠不會再出于其他某種考慮而委身于男子,或者由于擔心經濟后果而拒絕委身于她所愛的男子”。這種預想的實現只有消除了私有制經濟帶來的一切經濟動機,并且兩者的結合是基于愛情才能實現,婦女才能在婚姻選擇中感受到尊重和平等。
《起源》中的女性解放思想對處理當代女性問題的啟示
《起源》一書不僅分析了女性地位下降的原因、受壓迫的根源,還指出了女性擺脫壓迫實現解放的途徑,為全世界的女性解放奠定了理論基礎,指明了實踐路徑。恩格斯在《起源》一書中所表達的觀點對我國女性問題的解決仍具有指導性意義。
增強女性自身素質和自我主體意識。女性作為女性解放的主體,應該通過學習知識、技能,增強自身的素質,強化在社會勞動中的自我主體意識。在傳統觀念中,女性一直以弱勢群體的形象出現,而在高速發展的新時代,女性作為社會發展的“半邊天”,應該自立自強,只有女性意識到平等和獨立需要自己去爭取,才能推動女性的解放。正如恩格斯所講,在原始時代的女性并沒有要去為自己謀取自由婚姻的意識,她們又如何能享有自由幸福的婚姻。
大力發展生產力,為女性提供豐富的發展空間。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才能為女性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影響女性發展的原因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主觀方面,由于女性生理的原因,如照顧家庭,生育等原因,在同等的工作環境中,男性比女性能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客觀方面,從我國當下的生產力發展狀況來看,并未取得高度發展,在提供更適合女性工作的環境和條件方面,仍有發展空間。
總之,《起源》一書通過對原始社會史的研究豐富和發展了唯物史觀,使唯物史觀全面地涵蓋了人類歷史,也對女性問題進行了源頭性的追溯,恩格斯講到的任何一個方面都不能獨立來看,必須放在人類歷史的進程中加以理解。女性問題也是如此,女性解放作為全人類解放的重要部分,是世界性、歷史性的問題,任重而道遠。
(作者單位:拉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公共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