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旅游的融合已成為當今各地推動經濟發展、促進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山東地處東部沿海,悠久的歷史和海陸結合的地理位置塑造了山東地區重傳統、重教化的文化民俗,培養了山東人勤勞樸素、樂善好施的美好品格。山東古代石刻資源豐富,形式多樣、藝術精湛、分布廣泛,是中國石刻藝術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近年來,山東省高度重視石刻資源的保護和發掘,積極開展就地保護、修復還原等多項工作,使得文物保護工作有序開展,在挖掘保護、展示利用和融合發展方面都走在了全國前列。保護石刻資源不僅是對歷史文化的尊重,更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傳承。文章從山東地區石刻資源的價值、保護利用現狀及改善策略等方面進行分析與探討。
山東石刻資源概況
山東是中國石刻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擁有豐富的石刻資源,這些極具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的石刻資源,是了解山東地區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保護和研究這些石刻資源,對于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藝術具有深遠意義。山東石刻目前大體分為秦漢碑刻、漢代畫像石、北朝摩崖刻石以及北朝隋唐墓志等幾類。秦漢碑刻包括成型的碑、畫像石榜題等文字石刻,如瑯琊刻石、王陵塞石等,山東漢代碑刻在種類和數量上都備受矚目,并得到書法家的青睞;在1949年之前,漢代碑刻的發掘和研究主要集中在濟寧曲阜等地。1949年以后,隨著文物考古事業的蓬勃發展,又出土了一大批漢代碑刻,如《王陵塞石》《漁山刻石》等,總數達到百余種。秦漢以后,北魏的《高貞碑》《高慶碑》《馬鳴寺碑》和《張猛龍碑》等碑刻,成為書法界的“寵兒”,在書法史上享有極高地位。山東漢畫像石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記錄了漢代政治、經濟、文化、民俗等重要信息,是一部極具形象化的漢代百科全書。北朝摩崖刻石是在天然石面上進行刻字或刻畫,山東地區摩崖刻石主要代表有云峰刻石和佛教摩崖刻經,北朝摩崖刻經場面十分宏大,堪稱中國書法史上一絕。山東遺存的歷代墓志有近百種,盡管數量不算大,但卻不乏精品,如《李謀》《李璧》等墓志在全國有著極高的聲譽。
石刻資源與文旅融合的價值
石刻資源種類繁多,是文化藝術之瑰寶,藝術價值豐富。石刻涵蓋了線刻、浮雕、圓雕等多種形式和手法,展現了古代工匠們卓越的審美和創造力。石刻作品題材廣泛多樣、造型生動逼真、線條流暢優美,極富美學價值。此外,石刻文物還展現了古代卓越的書法藝術:魏碑體——橫畫石上傾斜而排疊取勢、撇捺開張而頗具隸意;《張猛龍碑》——書法清勁聳拔,用筆與結構追求變化;《高貞碑》——書法方勁峻整,筆勢暢達,在北朝碑刻中獨樹一幟,與《張猛龍碑》同屬于北魏碑中之佼佼者。這些魏碑書法作品風格多樣、古樸雄渾、價值極高,為之后隋唐時期楷書的盛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石刻文物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是歷史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第一手材料。由于其涵蓋了碑刻、墓志等多種形態和類別,物理性質也較其他藝術形式更為穩定,受環境等影響較小,是部分流傳至今的歷史信息的關鍵載體。石刻文物以原貌產出,未經其他人轉述與解讀,是研究者探索歷史文化信息過程中最可依賴信任的初始材料,能更好地了解古代人們的日常生活、行為習慣和宗教信仰等,從而提升歷史研究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同時,通過一些特定歷史時期的石刻文物,還可以實現文物與文獻的相互印證,實現對文獻記載的合理補充,推動歷史研究的高質量發展。如王相臣、朱法寶通過《宋高昌庸墓志》考證出“高昌庸《宋史》無傳”。可見,墓志的發現可補史籍之缺。
石刻資源作為文化遺產,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和獨特性,反映了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歷史演變和文化風俗。保護和研究石刻資源,有助于增強民族文化自信,促進文化傳承與創新。通過展示和解讀石刻文物,公眾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傳統文化藝術的魅力,增強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石刻資源的保護與利用,也能促進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以文促旅,推動山東地區文化旅游業的持續繁榮。例如,鄒城的摩崖石刻不僅是重要的佛教石刻,促進了佛教的傳播,還將自然景物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創造出自然美與藝術美的和諧統一,凸顯了中國佛教文化與環境藝術的特色。
山東石刻資源保護面臨的問題
石刻資源保護形式多種多樣,如將石刻文物收藏于博物館等文博單位,使文物免于風吹日曬等外界因素的影響;或是建立碑亭等采取就地保護的措施,如臨沂孔廟的《集柳碑》,通過建立碑亭在加強對碑刻的保護的同時,也提升了旅游景點的文化氛圍;再是對碑刻進行著錄,采用將碑文進行摘抄、點校等預防手段,以防發生碑文漫漶或碑刻遭破壞無法識讀等意外情況,如《沂水碑刻》《蒙山石刻文化》等均有所著錄。石刻文物的傳統保護模式主要是物理、化學技術手段以及環境的控制和修繕,通常是在文物出現病害或發生損壞之后進行保護。目前,山東在石刻資源保護方面主要存在預防措施及高科技手段運用不足、保護能力有待提升等問題。
具體問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預防措施與高科技手段方面。三維掃描、激光雷達、高清攝影等數字化技術,可以精確記錄和保存石刻文物的形態和細節,為可能出現的修復和保護儲備詳盡的數據,既能做好預防又能在保護和修復時給予支持。然而,這些技術在目前的山東石刻保護中,受制于石刻文物體積、形態、位置等因素,許多特大型或處于高難度位置的文物難以應用;另外,眼下由于經費等限制,也只能暫時先根據文物的材質、現狀、價值等進行綜合評估,相較而言對保護要求程度更高也更急迫的文物優先實施數字化等保護措施,以避免本就亟待保護的文物在等待保護的過程中繼續遭受不良因素侵蝕導致損壞程度加重。二是缺乏專業技術人才。高科技手段的應用離不開技術人才,但目前,在石刻文物保護工作中缺少意識先進型、技術先進型及復合型人才,甚至造成一些保護項目因技術落后人才匱乏而無法有效實施,從而導致石刻文物的傳承、保護和研究工作受到阻礙。
山東石刻資源作為中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藝術價值。然而,現階段,山東石刻資源在展示和宣傳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且尤以展示形式單一和宣傳力度不足比較突出。首先,山東石刻資源的展示形式相對單調,缺乏多樣化和互動性的展示手段。現有的展示多以靜態展覽為主,現代科技手段如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應用較少,因此未能充分調動觀眾的感官體驗和觀賞熱情。此外,展覽內容往往過于學術化,未能針對不同受眾群體進行分層設計,難以最大程度激發觀覽群眾的興趣。可見,單一的展示形式會限制石刻藝術的傳播,也就限制其教育和文化傳承功能的發揮。其次,對石刻藝術的宣傳力度亦明顯不足,未能引起廣泛的社會關注。目前來看,文博單位、媒體平臺在宣傳石刻資源方面仍延用了新舊媒體相結合的方式,如建設專門網站、制作并播放石刻講解方面的短片和節目、利用社交媒體平臺發布石刻文化資訊等,雖然拓寬了傳播渠道,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公眾眼球,但由于內容仍較多地局限于專業領域,未能充分地結合實際進行通俗化、趣味化的解讀和處理,因而仍然無法有效激發普通公眾對石刻藝術的興趣。
文旅融合背景下山東石刻資源保護利用提升策略
針對石刻資源現狀,積極推進石刻文物的數字化記錄與管理。通過應用三維掃描、高清攝影、數字模擬修復和激光雷達等先進技術,可以精確記錄石刻文物的形態和細節,生成高精度的數字模型,為日后可能的修復和保護備好充足的數據。具體來說,主要作用于兩個方面:其一,使石刻資源信息的保存更加完整。石刻文物盡管是由堅硬的巖石制成,但經過漫長歲月的淘洗,受自然、人為因素等影響,免不了老化或破損;而采用數字技術,通過數字化采集與存儲,能夠對石刻文物進行準確記錄,讓文物的信息更加完整、立體。第二,實現石刻文物修復技術的進一步提升。在修復工作中,數字化技術能夠更好地模擬修復效果,為實際修復工作提供參照,盡量避免純人工操作可能存在的較大誤差。
石刻藝術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遺產,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深遠的歷史意義。而借助先進的技術與形式,活化展示手段,無疑能助力傳統藝術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從而更好地實現石刻藝術的推廣和傳承。其一,通過VR、AR技術提升石刻資源的展示和互動體驗。利用VR技術,觀眾可以在虛擬環境中近距離觀察石刻文物的細節,甚至探索其歷史背景和文化故事;AR技術則可以在實地參觀時,通過智能設備為觀眾提供實時的背景信息和導覽服務,為古老的文物注入新時代的活力,使其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增強參觀體驗的趣味性,激發公眾對石刻文物及其背后歷史信息的探索熱情,吸引更多人關注石刻藝術。
其二,通過多種傳播方式拓展傳播的深度與廣度。數字化傳播具備移動化、碎片化、社交化的特性,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只要有網絡,人們便能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獲取石刻文物信息,了解石刻藝術;同時,伴隨著數字化媒體平臺特有的信息互動,還能夠吸引大眾對石刻文物投去目光。再者,通過舉辦與石刻相關的高質量的文化節、展覽、講座等活動,提高公眾的參與度,增強石刻文化的傳承活力。例如,山東博物館在同德州市博物館合作舉辦的《石上史詩——山東漢代畫像石拓片展》中,不僅按不同主題分區展示了大量內容精彩、技術精湛的館藏山東地區漢畫像石拓片,更是在展覽期間安排省博物館石刻文物方面的研究人員到現場開展與展覽內容相關的講座并現場答疑,從而進一步吸引石刻文物愛好者前來參觀,調動社會大眾對石刻藝術的積極性,增進他們對石刻文物的了解。此外,還可以聯合高校和有關研究機構,利用它們的學術優勢,實現對石刻文物更深入的研究。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立足融合發展,健全山東石刻資源安全保護的體制機制是提升保護利用水平的關鍵策略之一。石刻藝術作為重要的文化遺產,其保護工作不僅關系到文化旅游業的健康發展,更直接關系到文化的弘揚與傳承,需建立全面、科學的保護機制。
第一,加強跨部門的協調與合作。石刻資源保護涉及文旅、規劃、環保等多個部門和單位,需建立起高效的協調機制,確保各部門在保護工作中通力合作、信息共享。例如,城鄉規劃部門在規劃和建設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文物資源的分布范圍和保護需求,避免開發活動對文物同其所處環境造成潛在的破壞。
第二,完善保護資金保障機制。石刻資源保護須有資金支持,相關部門可適當放寬對石刻文物專項資金的審批條件,以保證文博單位能申請到充足的經費用于石刻文物的保護、修復、研究和宣傳;同時落實好資金使用監管的規范和制度,確保資金使用的透明和高效,以防浪費和挪用。比起等待資金更要“賺取”資金,文旅融合背景下,可積極探索“以旅養文”,將部分旅游收入用于石刻文物保護,文化帶動旅游,旅游滋養文化,力爭實現良性循環。具體來說,可以通過開發石刻資源相關的旅游產品,如舉辦石刻相關主題活動,生產、出售石刻文物的精美周邊,吸引游客參觀、體驗與購買,增加旅游收入,而這些收入的一部分在經過批準后便可以用于石刻資源的保護和維護工作。
第三,科學制定石刻文物保護規劃。依據石刻文物的分布特點和現狀,制定科學、合理的保護規劃,明確保護目標和措施,特別是對重點石刻文物,要制定針對性的保護方案,實施重點保護和修復工程,確保其歷史和藝術價值得到有效保護。如成立管理小組,負責日常管理和保護,防微杜漸;成立專家評估小組,定期對石刻文物保護工作進行評估,總結經驗,及時調整和完善保護方案。此外,還應加強對工作人員的培訓,且培訓中尤其要注意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同時還應強化對文物保護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提高政治站位,壓實政治責任,助力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更上一層樓。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山東的石刻文物保護工作挑戰與機遇并存。通過采用先進科技手段、實施多樣化的宣傳和展示方案、健全安全保護體制機制,不僅能夠更好地保護和利用石刻資源,提升石刻文物展示的互動性和趣味性,還能提升公眾對石刻文化的認知,增強對石刻藝術的興趣,促進文化的弘揚與傳承,增強文化自信的樹立,助力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作者單位:山東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