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布《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要求深入貫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計劃,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水平,為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提供精神支撐。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布《“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指出“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實施動態管理”,強化整體性、系統性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的目的及意義
作為中華文化瑰寶的核心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追求和價值觀,是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鍵。在維護文化連續性、推動經濟與文化共同繁榮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大連市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市級以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共有192項,其中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2項,國家級5項,省級24項,市級161項,80%項目有海洋文化印記,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其鮮明的地域特色、民間色彩和獨特稀有性而著稱,它們作為中華文化的活生生載體,蘊含著豐富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是實踐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
因此,全面有效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增強其傳承活力,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創意產業實現有機融合。共同構建具有文化內涵和創意價值的發展體系,賦能大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不僅可以為大連市文化創意產業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和素材,還將為大連市非遺文化的傳承、創新和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
盡管大連市擁有豐富的非遺資源,但這并不確保其文化創意產業會自然興盛發展。如何激發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新活力?如何將現代科技與這些遺產融合,使文化創意產品更具現代感和吸引力,從而實現經濟和社會的雙重發展?大連市在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過程中,正面臨一些核心挑戰。當前實現這一融合,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構成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其通過歌舞、儀式、圖像、音樂等形式傳承人類的歷史和記憶。然而,當現代社會在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創意產業結合的過程中,產生了對非遺文華過度包裝的問題,從而導致非遺文化內涵流失。這種現象通常源自地方政府或企業的發展戰略,他們希望通過挖掘和利用本地的非遺資源來推動旅游業發展、創造經濟效益。過度商業化和市場化改造往往導致了非遺項目的原汁原味被削弱或喪失,過度包裝意味著非遺項目被過分夸大其商業吸引力,以滿足市場需求。為了吸引更多游客或投資者,一些地方會對非遺項目進行夸張宣傳和改造,甚至將其與其他流行文化元素相結合,以迎合現代審美和消費趨勢。這種商業包裝往往會削弱非遺項目的真實性和獨特性,使其失去原有的文化內涵。
目前,一些地區將文化創意產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結合,首要目標是推進當地旅游業和推動經濟增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不是天生固有的,而是通過社會、文化、語境等多種外力作用在一處而逐步形成的。在面對傳統與創新、物質與精神、本土與國際、文化建設與產業發展等多種對立統一的因素時,如何實現更加全面的發展,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與創新中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一些地方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存在理念上的滯后和片面性。他們更關注于利用非遺資源來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而忽視了對非遺項目原始文化內涵和傳承方式的尊重。導致非遺項目的商業化和市場化傾向,偏離了保護非遺傳統技藝、知識和精神內涵的初衷。此外在非遺保護與開發利用過程中缺乏有效的長期規劃和策略,缺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深入了解和細致研究,導致在實際操作中出現了一些偏離保護初衷的行為。甚至在一些非遺展覽會和保護園區中,傳承人常常被視為觀賞對象,而非遺傳統技藝也變成了應付游客的一種商業表演,這種做法背離了非遺保護的初衷,使傳承活動成為表面光鮮卻無實質意義的偽“非遺”。
研究發現,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可被劃分為兩類:一是已經顯現在人們視野中的“顯在非遺”,大多已得到保護;另一類是尚未引起足夠重視的“潛在非遺”,處于未受保護的狀態,存在著消失的風險。目前,非遺保護主要采用傳統方式,但這些方法存在著信息損失、褪色和設備損壞等問題。因此,數字化保護被視為一種重要的解決方案。數字技術的應用使得傳統文化能夠與現代科技融合,為非遺傳統技藝賦予了新的生命力和時代內涵,同時也為創意非遺文化產品提供了新的發展平臺。隨著科技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需要進一步探索數字化保護的途徑和層次,以保護那些珍貴的非遺產品、讓更多的瀕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百姓生活,為非遺技藝的發展開辟更廣闊的空間。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探索
大連市擁有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如何進一步促進文化創意產業與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結合,是大連市發展現代文化產業中一個繼續深入探討的關鍵課題。為了推動大連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了推動大連市文化事業的全面繁榮,必須堅持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相協調的基本原則,加大力度整合文化產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摸索出一種有效且科學的整合機制和方法。
為了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產業的深度融合和有效溝通,需要成立一個專門的領導機構來負責組織、策劃和統籌這一大型系統工程。這個機構將負責協調各部門之間的相互配合和分工合作,確保各方面資源的整合和協調,以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產業的有機融合。
各級政府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其核心職責是將非遺產品激活,讓非遺項目走出展廳,走進百姓日常生活,從而達到社會和經濟全面發展的目的。因此,各級政府應當與社會機構合作,利用互聯網平臺,通過“互聯網+”模式,加大宣傳和展示力度,吸引更多人了解、喜愛并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外,政府還應將非遺項目與現代文化產品的結合,創造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非遺產品,如服裝、首飾、擺件、日常用品等,讓非遺產品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成為常規的文化消費內容。同時,應致力于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科技結合,運用多媒體展示、全息投影和趣味互動等多種方式,打造一場科技與文化相融合的非遺盛宴。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成與其獨特的文化生態環境和歷史背景密不可分。若將某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或其傳承者孤立保護,脫離了這些特定的環境和背景,可能會削弱其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所以,在開發和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必須重視其生成的文化生態和語境,保持一種積極的保護態度,深入挖掘和理解其深層的文化內涵。這有助于防止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因過度商業化和市場化而失去其本質的文化價值。
為了最小化開發活動對文化遺產可能造成的損害,尋找一種既合適又有效的途徑,平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文化創意產業的開發。年輕一代與互聯網的緊密聯系使得必須更多地考慮他們的興趣和喜好,為了將保護和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年輕人的需求相結合,需要深入尋求“非遺+文創”的融合之道。
為了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與創新設計市場需求相融合,可采用產業化模式,加強產業融合的創新力度,從而推動文化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為其注入新的活力,使其在現代社會中繼續傳承和發展。
借助現代數字技術,可以積極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整理、推廣等各個環節,并構建一個適應數字化時代需求的全面非遺保護體系。此外,還應致力于開發以非遺文化為基礎的數字產品。這樣的做法不僅能夠有效地保護那些珍貴且瀕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能讓更多非遺項目更加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使公眾能夠近距離地體驗和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根據2021年的統計數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的發行數量達到456萬份,經濟價值超過1.5億元。特別是那些具有國潮風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產品,一旦上市往往會引發搶購熱潮,很快便會售罄,這充分顯示了年輕群體對于非遺數字化文化創意產品的高度追求和熱愛。通過數據收集、數字化錄入、數字庫設計、用戶界面構建等可以建立起一個系統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可以很好地為非遺的保護、研究及傳承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綜上所述,大力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的數字化進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和傳播開辟更符合現代社會的道路,將有助于擴大新的文化傳承空間,讓文化傳播業態在大連蓬勃發展。
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創意產業相融合發展,形成大連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創意產業有機融合方法、路徑,明確角色定位,實現將各自為戰到統籌規劃的轉變,為大連市培育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一定的建議基礎。同時注重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時,突出整體,注重內涵,避免過度開發,從而避免喪失原有文化價值。實現傳承保護的數字化,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創意融合發展適應新媒體時代,實現更廣泛、更有效傳播的基礎。通過虛擬展覽、數字化檔案、互動游戲和故事講述等形式,弘揚文化內涵。在“互聯網+”的模式下,充分利用互聯網媒介、抖音平臺、微信平臺、舞臺演出、游戲開發等,積極開拓非遺宣傳的互動性、沉浸式和趣味性,使人們觸摸到更多歷史的溫度與厚度。
課題項目:本成果是大連市社科聯2023年第四批立項課題階段性成果,“非物質文化遺產賦能大連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路徑研究,2023dlskzd323”。
(作者單位:大連民族大學 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