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寺廟公共空間中的建筑空間布局與動線、空間環境與氛圍營造、公共設施與服務的配置與年輕人行為活動之間存在關聯。年輕人在寺廟內具有多元化的需求和動機,同時公共空間中的諸多空間要素,也對以上活動具有一定的支持作用。
年輕人前往寺廟進行娛樂、參拜禮佛、購買消費、自習、義工等活動已經成為現在社會的一種現象。本研究聚焦寺廟公共空間中年輕人的行為方式,以昆明市寶華寺為例,通過調查分析年輕人在寺廟公共空間中的行為特點、動機,與寺廟空間中的建筑空間布局與動線、空間環境與氛圍營造、公共服務之間的關系。
年輕人行為方式現狀分析
參拜與禮佛行為。生長于物質豐裕的“Z世代”,展現出個性鮮明、樂于接受新事物、注重個體精神體驗與追求、渴望被認同以及積極表達自我等特點,他們更加注重情緒消費。年輕人將情感寄托于參拜禮佛,將其作為精神寄托,以此緩解社會日益增大的競爭壓力。
隨著漢服網紅拍照的趨熱,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在寺廟拍攝個人寫真。他們多是在網絡平臺為年輕人提供個人社交名片。游客受到網絡平臺宣傳的影響,慕名而來,使寶華寺成為網紅場所。寺廟中的集體儀式和節慶活動提供了社會互動的機會,增強了個體的集體意識和歸屬感。年輕人在這些活動中不僅體驗到宗教的力量,也在社KwQqw5zisR0qWQdKsf/hJw==交互動中獲得認同和支持。在寶華寺的公共區域,如主殿前廣場和景觀區域,年輕人群體的活動方式顯著。廣場不僅用作法會期間的宗教活動場所,平時也被用作籃球場,吸引年輕人在此進行運動和社交。許多年輕人在廣場上進行團隊活動,如打球和聚會,展現了他們對傳統空間的現代化利用。寺廟內的茶藝課和瑜伽課也成為年輕人聚集和互動的熱門選擇,通過這些課程,年輕人獲得了新知識。
依托寶華寺文化屬性,在藏經閣打造寶華禪茶苑茶飲咖啡品牌,從起名到包裝設計,將東方古典禪意文化與西方傳統快消文化融合。這樣的搭配不僅在視覺上帶來強烈的場景感和反差感,更能滿足喜歡嘗試新事物的年輕群體的需求。為年輕人緩解消極情緒,以補償性消費作為應對策略來減少自我差異,借由情緒消費進行心理慰藉和自我修復提供服務。
隨著學習壓力的增大,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在寶華寺的自習室和藏經閣進行學習。年輕人在自習空間的行為表現出對環境的敏感性,他們普遍傾向于選擇安靜且自然采光充足的區域進行學習。在這些空間,年輕人常常會帶上個人的學習材料,選擇獨處或與朋友共同學習,形成了一個學習社群。此外,藏經閣的半地下設計也為他們提供了一個遠離外界干擾的學習環境,許多年輕人表示,這種靜謐的氛圍有助于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在短期的義工活動中,年輕人主要負責接待和引導游客,通過這些活動,他們感受到歸屬感與成就感。許多參與者提到,這種義工經歷幫助他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并強化了對宗教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參與義工活動的年輕人常常會在活動結束后與其他志同道合的年輕人保持聯系。
建筑空間對行為方式的影響
在寶華寺的基地規劃中,整體空間為東南走向,西北側為寺廟,主體大殿與附屬建筑關系相互獨立。禮佛區是在建筑內部合院中,沿襲了傳統的格局,形成傳統的二進院,這種對稱性體現了傳統寺廟建筑的美學特點,沿著序列有規律的布置,使得信徒可以有序參拜。北部的藏經閣周圍種有綠植,游客可以放松心情漫步其間。藏經閣的半地下空間設置為休息區,人行通道與休息區相鄰,使用柵格區分,大量的多元公共空間使得游客有了更加多元的體驗感受。
寶華寺位于城郊,城中村附近,周圍沒有工廠,西北側背靠河流,環境安靜,無噪聲影響。東側須彌講堂回字形結構,頂部為玻璃桁架結構,主要為自然采光,為緩解直射光線帶來的刺目眩暈,在上方掛有各色綢緞,緩解光線直射造成的視線不適。四層通高的屋頂是現代混凝土澆筑的桁架結構。大雄寶殿等日常大殿均為自然采光,辦公人員的工作空間為一側廂房,這些空間由于建筑位置和設計的限制,缺少直接照明采光,主要依賴人造光源進行照明。藏經閣的設計則更為獨特。由于其半地下的設置,使得藏經閣空間涼爽靜謐,非常適合保存各類珍貴典籍。這些典籍多為古代文獻和手稿,具有一定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寶華寺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宗教場所,在建筑和景觀設計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但在公共設施與服務配置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目前,寺廟缺少為游客和信眾提供的免費座椅和休息設施,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在寺廟內的體驗和停留時間。部分區域的施工現象可能會對游客的游覽體驗造成干擾,僅有的藏經閣作為休息場所可能無法滿足大量游客的需求。信息標識和指引系統的不明確也是一個問題,這可能會讓初次來訪的游客感到迷茫,難以快速找到他們感興趣的地點或活動。空間設計在促進社交互動方面也有很大的潛力。開放的公共空間和舒適的座椅安排可以鼓勵人們進行交流和互動,增強社區的凝聚力。然而,目前該區域的設計缺乏足夠的城市家具,如座椅、涼亭等,同時遮陰區域不足,這可能會在炎熱的天氣下減少游客的停留時間,影響他們的游覽體驗。
寶華寺,又稱六甲寺、寶華庵,坐落于昆明市南郊滇池畔的六甲村,始建于明代,傳說是臨濟宗凈倫禪師所創立。該寺歷經多次毀壞和重修。經二十多年,如今的寶華寺規模宏大,山門殿、觀音殿、接引殿、地藏殿、多寶殿、大雄寶殿、藏經閣,以及普法堂、善法堂、妙法堂、客堂等建筑(如圖1所示)雄偉壯闊。
寶華寺的建筑布局以及空間分布遵循傳統的寺院規劃(如圖2所示),主要包括山門殿、大雄寶殿、須彌講堂、藏經閣等建筑。山門殿作為正門,位于入口處,標志著進入寺院的開始;大雄寶殿則是核心所在,供奉主尊佛像和舉行法會;多寶殿、地藏殿、觀音殿分別供奉其他菩薩像,有時也用于祭祀儀式;接引殿則是僧眾修行、用餐和休息的地方;藏經閣則用于收藏佛經。須彌講堂則是日常法會、修行的場所。寶華寺自身空間軸線偏向一側,主要禮佛區為左側的小殿,中間為大雄寶殿和藏經閣,右側為須彌講堂。左側禮佛區與中間的宿舍樓限定了中間的軸線空間。
寶華寺的公共空間設計巧妙融合了宗教、教育、文化和休閑的多重功能,創造出一個寧靜而祥和的環境。須彌講堂的回字形布局不僅優化了聲學效果,確保了誦經祈福和講學活動的清晰傳達,而且在法會期間提供了臨時住宿,體現了空間的多功能性。寺廟的莊嚴和肅穆通過精心的空間布局和建筑設計得以體現,同時,寧靜的環境為信眾和游客提供了內心的平靜和放松。每周日的誦經祈福和講學活動,不僅滿足了宗教需求,也促進了佛法的學習和傳播。此外,寶華寺還作為文化交流的平臺,通過舉辦各類活動,加強了不同文化和信仰之間的理解和交流。寺廟的自然環境與建筑設計和諧共生,庭院和花園為參與者提供了與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
寶華寺的主殿前廣場經過巧妙改造,不僅在大型法會期間臨時轉變為儀式活動的場所,滿足信眾的宗教需求,而且平日作為籃球場和停車場,為社區提供了寶貴的公共空間。廣場靠近大殿一側的綠植和沿路掛滿的許愿牌與祝福飄帶,不僅增添了一抹生機,也成為年輕游客拍照留念的熱門背景,營造出一種和諧而富有活力的氛圍。
寶華寺的景觀區域是提供安靜沉思和個人活動的理想場所。這些花園通過植被、水景和景觀設計等自然元素,營造出一種寧靜祥和的空間氛圍,對個體的心理健康和情緒穩定具有積極影響。
研究表明,安靜的環境和自然元素有助于降低壓力水平,提高情緒穩定性。寺廟提供的安靜空間能夠幫助個體進行深層次的自我反思和精神成長。這種環境下,個體更容易達到內心的平靜和專注。寺廟空間通過其象征意義和氛圍激發游客的內在行為動機。象征性環境可以增強個體的內在動機,使他們在宗教活動中感到滿足和精神上的充實。
祈福樹和紀念碑的空間設計和使用方式傳達了特定的社會規范和行為規約,指導個體在公共空間中的行為。這些空間中的行為規約不僅維護了公共秩序,也傳遞了社會的價值觀。
本研究通過對云南省昆明市寶華寺的實地考察和年輕人行為方式的現狀分析,發現年輕人在寺廟中不僅參拜禮佛以尋求精神寄托,還積極參與休閑、社交、自習和義工活動。寺廟獨特的空間布局和環境氛圍為他們提供了理想的活動場所,也帶來心理上的慰藉。未來的研究應進一步擴大樣本范圍,結合多元數據收集方法,深入探討寺廟公共空間對不同群體使用偏好與關聯要素,以為寺廟公共空間的優化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作者單位:云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