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文旅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加速,新媒體以獨特的審美與視覺創新能力,成為驅動數字文旅產業創新發展的關鍵力量。文章從高校新媒體藝術專業的特點及數字文旅產業的需求出發,分析并指出二者融合發展的應用價值。同時聚焦融合發展路徑提出的具體實踐形式以及注意事項。
基本理論概述
新媒體藝術概念:新媒體藝術從傳統藝術的土壤中發展而來,以新媒體技術為基石與當前社會發展緊密相連。作為當代藝術領域的先鋒力量,它廣義上涵蓋所有依托新媒體展現藝術魅力的事物,包括數字復制傳播的傳統藝術。狹義上也認為,新媒體藝術是一種以新媒體技術為創作、傳播及欣賞,能夠激發全新感受、思考與沉浸審美體驗的新型藝術形態。
數字文旅產業概念:數字文旅(智慧文旅)是文化創意產業中利用數字技術、互聯網和智能化手段對文化旅游資源進行深度開發、推廣和運營的一種新型文旅發展模式。它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核心,通過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個性化和智能化的旅游服務。從文化創意產業的角度來看,數字文旅通過科技手段對傳統文化和旅游資源進行創新性的開發,創造出新的旅游產品和體驗方式。
高校新媒體藝術專業與數字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價值
利于新媒體藝術專業學科建設及人才培養。新媒體藝術專業2017年經教育部批準設立,成為高等教育本科目錄中特設的新興專業,專業代碼是130511T。目前,各大高校新媒體藝術專業的構建主要依托于數字媒體技術和數字媒體藝術。自2004年起,為適應互聯網產業的迅猛發展,眾多高校紛紛在動畫、數字媒體藝術、數字媒體技術及計算機技術專業下,增設了游戲設計、虛擬交互、數字娛樂、網絡多媒體等專業方向。與數字文旅產業的融合,要求學科內容涵蓋影視制作、數字藝術、交互設計等多個領域,這促使高校在課程設置上更加全面和多元。高校通過引入更多實際項目合作,增強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和實踐經驗積累,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推動文旅及數字化轉型升級,助力文化強國戰略實施。隨著數字文旅的蓬勃發展,市場上新興產品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但高品質、深內涵的產品依然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近年來,數字文旅線上用戶群體呈現出爆炸性增長的趨勢,這不僅極大地拓寬了文化的傳播渠道,也使得供需之間的平衡協調成為一項更為艱巨的任務。在此背景下,新媒體藝術專業與數字文旅產業的深度融合,不僅能夠精準對接市場的多元化需求,推動產業的創新升級與轉型發展,更能夠讓廣大民眾在享受精神文明建設豐碩成果的同時,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助力文化強國戰略實施。
高校新媒體藝術專業與數字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實踐路徑分析
共創地方文旅線上APP數字化開發。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1年2月3日在北京發布的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已擴增至9.89億,與2020年3月相比,增長了8540萬;同時,互聯網普及率也提升至70.4%,較2020年3月增長了5.9個百分點。數字文旅產業擁有廣泛的受眾,目前處于高速增長階段,文旅APP是數字文旅設計服務應用的重要內容。目前,多數地方文旅僅有的數字化線上服務,還僅限公眾號、視頻號等只能滿足游客十分基礎的需求,如何提高其特色,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且個性化的線上文旅APP的開發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高校新媒體藝術教師團隊應該積極參與到學科建設前沿中,打造“學科實驗基地”,發揮其在新媒體技術、數字媒體藝術等方面的優勢,將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內涵和互動體驗的數字文旅線上APP開發的課題融入課堂實踐中。這一過程中,應深入挖掘地方文化旅游資源,運用數字化手段進行地方文旅的信息整合及創意轉化,打造集信息查詢、在線預訂、互動體驗、旅游攻略、定位導航、文旅特色消費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平臺或更具個性化的高質量APP。在2020年,騰訊與敦煌研究院合作開發的“云游敦煌”小程序正式上線,首日就迎來200萬人次的訪問,一年內其訪問量累計達到3720萬人次。彰顯了數字化在文化遺產傳播中的巨大潛力和廣泛影響。雙方利用各自獨特的資源,多維度展現文化內涵。在設計與呈現上,有效提取并展示了文化的獨特魅力。
融合數字文旅虛擬IP與高校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AR)課程技術,AR技術通過在真實環境中疊加虛擬信息,實現虛擬與現實的無縫交融,其技術原理涉及圖像識別、空間定位及實時渲染等關鍵技術。在文化數字化的大背景下,景區文旅的AR數字化不僅意味著將傳統文化資源以數字形式呈現,更強調通過AR技術創造沉浸式、互動性的文化體驗,使游客能在現實游覽中感受到超越物理界限的文化魅力。如:利用AR技術開發旅游景區的導覽系統,游客通過手機或AR眼鏡等設備,即可獲得豐富的虛擬信息和互動體驗。在旅游景區設置虛擬IP角色與游客互動拍照、講解歷史文化等,增強游客的參與感和記憶點等。高校新媒體藝術專業學生可參與設計虛擬導覽角色、信息整合、插圖設計、動畫設計等。同時,面對我國眾多但部分難以直接展出的歷史文化遺產,數字技術為這些珍貴資源的展示與保護開辟新路徑。利用VR、AR及交互體驗技術,公眾即便身處移動設備上,也能便捷地“走進”文物展覽館,通過放大縮小功能仔細觀賞文物,從而有效減緩文化遺產的老化進程。近幾年來,上海市內的眾多旅游景點巧妙地融合了旅游與科技,數字化展覽、電子導覽服務、官方公眾號、視頻號平臺、短視頻創作以及直播活動等多種新穎的形式。多達34個景點已經率先采納了虛擬現實技術(VR),為無法親臨現場的游客提供了“云端游歷”的奇妙感受,成功吸引了大量潛在消費者關注。新媒體專業相關的前沿科學技術在數字文旅中的應用逐漸增多。但各地數字文旅發展的不均衡性,以及當前眾多景區文旅資源承載空間的有限性、傳播方式的傳統性、體驗方式的單一性,開發中對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求同樣存在。
此外,構建數字文旅+開放式世界游戲模式,開放式世界游戲以其宏大、豐富的主支線劇情,自由探索的游戲世界為特色,賦予玩家極高的自由度。游戲作為第九藝術,在年輕一代中尤其是Z世代中擁有著廣泛的影響力。
2024年發布的《黑神話:悟空》,以《西游記》為故事背景,憑借高精度的場景構建與實時全局光照,生動再現了蘊含東方美學的英雄傳奇。游戲內設36個取景地,其中27處源自山西,涵蓋晉城玉皇廟、隰縣小西天、朔州崇福寺等知名地標。新媒體藝術與山西文旅的融合在此游戲中發揮關鍵作用。開發團隊運用數字繪畫、插畫、三維建模、動畫及視覺特效等技術,對山西古建筑進行精確掃描與重建,使游戲場景栩栩如生。同時,這些技術也助力山西文旅的數字化宣傳,推動了當地文旅產業的繁榮。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與應用深化,新媒體藝術與數字文旅產業的融合將更加緊密,為文化傳承、旅游創新及經濟發展增添新動力。此案例為其他地區數字文旅的發展提供了借鑒。通過借鑒開放式世界游戲的設計理念,高校新媒體藝術專業與數字文旅產業可以合作打造一個讓玩家在游戲中自由探索虛擬文化遺產地、參與互動式劇情任務、收集文化元素等的數字文旅游戲平臺。這樣的平臺不僅能增強用戶的粘性,還能讓玩家在娛樂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利用數字藝術與技術“活化”旅游地文化資源,通過數字技術,將靜態、難以觸及的文化資源轉化為生動、可交互的數字內容,從而“活化”旅游地文化資源。例如,通過VR技術重現古代宮殿、戰場等場景,使游客仿佛穿越時空,親身體驗歷史文化。運用數字影像技術和交互設計手段,創作具有藝術性和互動性的文化展示作品。利用數字投影、互動屏幕等展示當地民俗表演、歷史故事等,增加游客的參與感和沉浸感。在旅游地設置新媒體藝術裝置,將藝術元素與文化遺產相結合,創造出獨特的文化景觀等等。以平遙古城為例,作為保存最完好的中國明清古建筑群,它以“完整古城,全面展現明清文化”為特色,創新推出了“又見平遙”沉浸式文旅項目。該項目緊密結合平遙豐富的人文歷史,采用獨特的沉浸式藝術手法,讓游客得以深刻感受古城文化。
將新媒體藝術+技術對旅游業進行創新性、前沿性和實踐性的“進化”,將是旅游業擺脫停滯、實現增長的重要突破。長期來看,這些新技術對旅游業發展的影響將是深層次、立體化和多維度的,具有良好的發展應用前景。高校與數字文旅企業通過產學研合作,能更好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推動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傳承。
構建以滿足參與者情感需求和自由體驗的數字文旅設計,高校新媒體藝術專業與數字文旅產業在融合發展中需共同深入研究目標參與者的情感需求。這包括但不限于對歷史文化的好奇、對互動體驗的渴望、對個性化服務的追求等。通過問卷調查、用戶訪談、數據分析等手段,精準把握參與者的情感共鳴點,為設計提供情感導向。在數字文旅設計中融入情感化設計原則,通過色彩、音效、光影、故事敘述等多感官體驗元素,營造溫馨、愉悅或震撼的情感氛圍。例如,在展示歷史場景時,采用復古色調和悠揚的音樂,讓參與者仿佛穿越時空;在介紹地方特色時,運用生動的圖像和生動的講解,加深參與者的印象和情感連接。通過將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科技手段相結合,創造出既具有文化底蘊又符合時代潮流的數字文旅產品,推動高校新媒體藝術專業與數字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邁上新的臺階。
高校新媒體藝術專業與數字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是推動傳統文旅產業數字化轉型的絕好契機,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高校新媒體藝術專業將通過人才培養、技術研發、校企合作等多種模式為數字文旅產業提供無限的活力與創新,在深層次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與現代化呈現。使得古老的文化遺產煥發出新的生機,以更加生動、直觀且引人入勝的方式,向世界展示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化傳播與交流,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文化力量。
課題項目:吉林省高教學會高教科研課題+高校新媒體藝術專業與數字文旅產業融合發展路徑探析,項目編號:JGJX2023D308。
(作者單位:1.長春師范大學;2.新疆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