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河古鎮地理位置優越,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是合肥地區唯一的5A級風景區,古鎮是因水得鎮,沿河成街,臨水建房,具有鮮明的江淮地區水鄉地域風格,尤其以中街、西街、南街、東街等老街最具代表性,如何做好對三河古鎮的有效保護和適度合理利用,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思考課題。
概況
三河鎮地處巢湖之濱,隸屬省會合肥,位于肥西、舒城、廬江三縣交界處,北鄰合肥,南距廬江,西近舒城。豐樂河、杭埠河、小南河流貫期間,河流交錯,圩埂縱橫,三河古鎮景區面積4.71平方公里,小鎮總人口大約3萬多。
三河古鎮,古名為鵲渚、鵲尾(渚)、鵲岸,是巢湖中的高洲,后來因為常年河道泥沙淤積,積少成多,最終形成了陸地。南北朝后期稱之為三汊河,后來從明朝時始稱為三河鎮。三河鎮自隋、唐至清代,隸屬于廬州府合肥縣,1949年1月25日,設三河市(縣級),直屬皖北行署巢湖專區。1950年4月撤市設區,1981年12月建立三河鎮人民政府。自1950年下半年起一直隸屬肥西縣。
三河有著2500多年的悠久歷史,和合肥的逍遙津一樣,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古戰場,屬于兵家必爭之地。春秋之際,安徽屬于吳頭楚尾,三河鎮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地位,自然而然成為吳國、楚國的交爭之地。《左傳》記載“鵲岸”之戰就發生在此。明末,張獻忠率領起義軍攻占三河,繳獲雙桅巨舟共300余艘,組建了水軍。晚清咸豐年間,太平軍攻下三河,以此地作為皖北重要據點,筑大城,環九壘,屯糧草、儲軍火,接濟天京、廬州。1858年11月,太平軍青年將領陳玉成、李秀成在此聚殲湘軍悍將李續賓及曾國藩弟曾國華清軍等6000余人,史稱“三河大捷”,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淵源給三河留下了諸多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透過歷史遺留的印跡,仍能感受到昔日的繁華。
江淮特色水鄉古建筑群
古鎮是因水得鎮,沿河成街,臨水建房,小橋流水人家,古街兩側矗立著一排排的房屋,住宅、商鋪、作坊的地域色彩濃厚,二進的院落和三進院落的平面布局為三河古建主題,均帶有天井,建筑結構多以半閣樓式和二層樓房,房屋整體跨度不大,一般長5至7米,寬2.5至3米,功能主要分為三種形式:一是前面為店鋪,中間為作坊,后面為住宅;二是下面為店鋪,上面為住宅,三是作坊和住宅混合在一起的形式,小巧精美的院落為了更好地落水和采光。街巷及老舊建筑基本形成于清中晚期至民國,無不彰顯出色彩鮮明的江淮地區水鄉地域風格。三河古鎮古河道內靜靜流淌的水承載的是三河魂,老街上鱗次櫛比的古建筑群則是三河體。青石延伸的幽深巷子,樸實精巧的沿水民居,傳遞出的是三河水鄉人務實、精明的生活理念。三河自古河系交通便利發達,多條河流交匯于此,昔日繁榮喧鬧的碼頭是南來北往物資商品集散地,人們注重實用性,在建筑雕刻工藝上尤為簡潔明了,這與徽派建筑大有不同。
祖輩留下的豐富的晚清古建筑群,成為三河旅游文化振興戰略最容易觸摸可即的載體。古樸的建筑訴說著歲月的洗禮,古鎮內現存老舊建筑主要分布在西街、中街、南街、東街等街道內,這190處老舊建筑,其中有35處為古建筑,距今年代130多年,其中當屬三河中街最為繁華,不僅房屋建筑修建最為講究,街面店鋪也是最多,大量的商號集結于此街,各色各樣不同經營主體的店鋪分布于街頭巷尾,昔日街上川流不息,人聲鼎沸,好一派熱鬧的街市。原中街有老舊建筑30多處,后因國家經濟建設和發展的需要,有部分老舊建筑被拆除,現僅存老舊建筑26處。
三河中街老舊建筑現存有25處,其中老舊房屋22處,街巷3處,另有古城墻基礎3處。中街為南北走向,形成于清中晚期,兩側建筑都是磚木結構臨街門面房,現大部分拆改,街面由青石板鋪筑,清、民國時期,中街主要以糕點商鋪、百貨、藥店、茶館、錢莊等為主,有中和祥、合眾百貨店、大德昌藥店、孔開泰染坊、范氏香火店、陳有記瓷貨店、凌寶泰瓜子茶樓、張家公館、周家當鋪、王培三錢莊、顏家華盛煙廠、劉同興隆莊等。
古中街段房屋是江淮之間水鄉獨特磚木結構房屋,房屋開間和跨度都不大,注重實用,裝飾簡潔,臨街門面房基本為一層半閣樓式建筑,下層經營,上半層為閣樓可住人,內宅房建筑工藝考究,雕梁畫棟,建筑年代距今130至150年。
西街整街長約270米,寬約4米,呈南北走向。在清、民國時期以經營鹽行、醬坊、米行、百貨為主體,西街建筑保存現狀最為完好,現存老舊建筑約有40處,其中老舊房屋36處,街巷4處。有沈記米行、李道生鹽行、新華樓茶館、泰昌醬園、吳香如雜貨店、三河商會等,時至今日建筑風格仍留有晚清時期的青磚灰瓦、排式門板門、花格窗等。
西街段房屋是江淮之間水鄉獨特磚木結構房屋,房屋開間和跨度都不大,注重實用,裝飾簡潔,臨街門面房基本為一層半閣樓式建筑,下層經營,上半層為閣樓可住人,建筑年代距今120至130年。小月埂段房屋建筑工藝考究,雕梁畫棟,撐拱雕為龍形或人物故事,院墻內外用水墨畫裝點,建筑年代距今130至150年。
南街全長約1300米,清、民國時期主要以鹽行、布店、糧店、醬坊等經營等為主體。現存老舊建筑100余處,其中老舊房屋約90處,街巷13處,古橋1處。其中有羅華堂醬坊、張同興鹽行、方泰來布店、楊振寧舊居、李鴻章家義恒糧倉、城隍廟、三縣橋等。近三米寬的古街巷,在腳下延伸的是巨大的青石板道路,雖無昔日車馬之聲,但歷史打磨而成的光滑的石面,依然見證著當年街頭巷尾摩肩接踵的南來北往者,更成為三河古鎮當年繁華喧囂的見證……
東街全街長約290米,寬約3.5米,走向和西街一樣,現存老舊建筑有17處,街巷2處,古城墻基礎1處、古井1處。清民國時期以經營雜貨、飯莊、醬坊、豆腐為主體,其中有劉氏豆腐店、森園醬坊、金冠園飯莊、姚氏雜貨店、土地廟等,東街段房屋是江淮之間水鄉獨特磚木結構房屋,房屋開間和跨度都不大,注重實用,裝飾簡潔,建筑年代距今110—120年。
三河古鎮現存歷史價值、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就是三河大捷遺跡——太平天國古城墻,現城墻僅存5段,其中東街是保存最為完好的一段。咸豐五年(1855)9月,太平軍為守衛三河,駐軍將領藍成春(陳玉成的部下)將三河北岸居民、店鋪全部遷出,建立城池,后因為急修防守城池和修建材料的缺乏,一方面發動百姓捐獻運送磚石,另一方面在城池北面開挖千米的壕溝以作為護城河,強行拆除周邊老房子和村舍,并在城周環以九壘,整個工程修建完成僅用1個多月。2004年10月28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三河大捷遺跡及古民居”為安徽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保護與利用
近年來,三河鎮創新探索新模式,巧妙運用“加減法”,依托專業的團隊和專業的人才,堅持專業人干專業事。肥西縣成立三河文旅公司,一方面高薪聘請職業經理人及業態開發人才,另一方面轉變本地政府管理人員身份,共同打造三河古鎮文旅業態,探索出一條適合三河古鎮的發展之路,將三河古鎮打造成為集觀光、文化、文物為一體的特色古鎮,從資源產品和精神形態上制造差異性,生成商業模式,形成競爭壁壘。
三河古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為全面深化提升古鎮文旅發展,三河鎮申請專項貸資金9.7億,以修舊如舊,新舊并濟的維修保護原則為前提,讓昔時古鎮的盛景重現于世。對于三河老街核心旅游區,一是采取多途徑保護方式,立足于古鎮的“古”,保障原始風貌和歷史遺產的“本色風采”,以保護與旅游兼容并蓄的原則,在三河古鎮老街區域,結合三河西街、南街等文物保護單位,還原水鄉古鎮風采,保持老街原有風味,做到有進有退。二是深挖水鄉文化,重視發展夜經濟。深入挖掘三河名人大事,三河古鎮歷史悠久,文化深厚,名人名事眾多,三河古鎮一方面深挖楊振寧、愛國華僑董寅初、三河太平天國古城墻等背后故事,宣傳吸引游客。另一方面做好穿鎮而過的三河河道文章。釋放夜經濟活力,延遲消費時長。三河古鎮精心打造月色經濟,以“三河明月夜”為中心主題,打造浸式敘事游線,以乘船和步行兩種方式,巧妙連接各個文物景點,以水幕投影技術的廣泛運用,帶來視覺盛宴。在青磚灰瓦間裝上各色環保節能光源,古樹下、橋拱里、水閣石柱水中、河埠臺階上,各種燈光色彩交相輝映,從而體驗到與白天迥然不同的夜三河柔情。三河鎮于2007年5月被國家文物局和建設部聯合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為進一步實現三河古鎮保護與利用“雙輪驅動”,穩步前進,將文物保護和發展古鎮特色旅游完美融合。合肥市人大常委會于2010年對三河古鎮旅游開發、文化傳承等方面進行討論和研究,通過并實施《合肥市三河歷史文化名鎮保護條例》。為三河古鎮的保護和利用提供了法律依據。該條例的通過施行,有利于三河古鎮更好地堅持保護與開發相結合的發展路線。2016年6月《肥西縣三河鎮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2016年—2030年)》明確三河古鎮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保護原則,在積極保護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依法依規做好古鎮的保護利用工作。使古鎮的保護和旅游發展得到了共容。2015年10月三河鎮批準為國家5A級景區。
而今三河鎮古風依舊,吸引海內外游客紛至沓來。未來,通過不斷深挖三河古鎮歷史文化價值和內涵,堅持新時代文物工作“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充分發揮文物大鎮、5A景區的領頭羊的作用,全力打造“一山半水、古鎮運河”合肥休閑旅游舒適圈,突出三河古鎮的“水鄉古鎮”的旅游價值,讓三河古鎮這“一池春水”泛起漣漪。
(作者單位:肥西縣文物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