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長河其道漫漫,每個時代所能經歷的,都是浩瀚汪洋中的一滴水。轉眼之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已經75周年了。
75年,不太長,也不太短,一個世界性大國,從積貧積弱、受盡凌辱中崛起,邁向現代化,奔向民族復興。其間有百般波折,千般艱難,萬般興廢,但是,總的方向是快步前行,總的氛圍是充滿希望。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人們可以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許多宏大的角度,也可以從生活、觀念、健康等比較微觀的角度,去打量共和國的75年。而我們徘徊復徘徊,發現萬千線索當中,科技是貫穿始終的,也是橫跨中國發展所有領域的。
馬克思主義以生產力作為理論的核心概念,制度、治理、經濟形態等等,不斷尋求突破,不斷自我革命,其目的歸根到底都是推動生產力發展。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會作為一種強大的物質力量介入社會,改變社會,從而改變人的處境,乃至改變人的存在方式。在今天,早已得到了現實的雄辯驗證。
為此,科技創新的重要性被這提到了新的歷史高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
發展成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更不是別人恩賜施舍的,而是中國人民自己干出來的”。順著科技這條線索,我們更加確信這個判斷。科技的創造是人民的成就,其中閃爍著許多高大偉岸的身影,他們是人民的縮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代表。
今天,中國社會對科技的重要性有了刷新性的認知,對科技也更熱情,更好奇。從0到1,從無到有,創新的動力是什么?創新是如何實現的?科學進展的過程令人如此意外、欣喜、著迷,以至于現在有一門專門的學科——科學學,“研究科學技術體系的組織結構,研究體系的邏輯性和嚴謹性,研究科學技術與哲學的聯系等。這也可以被稱為‘科學的科學’”。
而人的因素——人的智力以及意志力在各組動態神經元的互動與刺激下,爆發出的能量始終難以量化,卻又至關緊要。在人工智能領域,這叫“智能涌現”。于科學家而言,思考正是其存在的本能;做出創新的深層動力,源于祖國和社會的需要。新中國成立至今,正是得益于科學家們不屈不撓的探索和堅持,一個獨立自主的大國才在東方巍然屹立。
在中國輝煌的發展長河中,眾多卓越的科學家猶如璀璨的星辰。他們是國之棟梁。通過閱讀他們的人生,創新背后的密碼也將浮出水面。更重要的是,他們在面臨時常艱難、失敗的人生與科研之路時,始終是不屈、果斷、堅持自我的。我們堅信,追星應當追崇這些真正的英雄——大國科學家。
群星閃耀,我們只能述其一二。他們身上的灼灼光華,照亮宇宙深空的長夜,也照亮我們每一個人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