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白是盛唐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他永遠朝氣蓬勃,永遠新鮮明亮。在那個詩人輩出如繁星閃爍的盛唐詩壇,李白無疑是最璀璨的一顆星。他詩風飄逸毫邁,瑰麗多變,仿佛涵蓋了整個斗轉星移的寰宇。
李白的出生就極具浪漫色彩。母親在生他之前夢見一顆長庚星落入腹中,長庚星又名太白金星,因此為他取名李白,字太白。《新唐書》和《唐才子傳》對此都有記載:“母夢長庚星而誕,因以命之。”李白有一雙如墜落星光般的眸子,靈動明亮。長大之后,他一雙眼眸依然光華璀璨,神采煥發。后來李白的粉絲魏顥在《李翰林集序》中說他“眸子炯然,哆如餓虎”,崔宗之所作的《贈李十二白》也說他“雙眸光照人”,都是稱贊李白有一雙靈光之眸。
在李白十歲的時候,發生了一件瑰艷且浪漫的事情。這天晚上,他做了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的筆頭竟然生出了鮮妍曼妙的花兒。他驚異之下,舉起筆來,揮毫在紙,每一筆,都宛然開出一朵璀璨的小花。他從夢中蘇醒之后,感到十分不可思議。從此他下筆成文,如有神助。《唐才子傳》載:“自夢筆頭生花,后天才贍逸,名聞天下。”后來杜甫更贊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當然,傳說只是傳說,這是當時人們對李白超乎尋常的天才所進行的浪漫主義想象。他像一顆明星忽然降世,咳唾成珠,妙筆生花,隨手一寫,便是驚世駭俗之作。實際上,李白雖然天資過人,卻極勤奮好學,這才是他后來成為一代詩仙的根本原因。才力、學力、思力,李白三者皆具。
李白少年時,父親先后送他到江油境內的小匡山和大匡山讀書。唐朝學府眾多,如國子監、崇文館、書院、私塾等。李白并未入學,而是遵照父親的安排進山自讀,因此所學并未拘泥于某一家學說。他在廣博閱讀的基礎上融會貫通,自成一家,這也為他后來揮灑自如、飄逸如仙的詩歌風格奠定了基礎。

李白讀書格外刻苦,常常手不釋卷,挑燈夜讀。人們經常可以看到山上的一點如星燈光,于是就把小匡山稱為“點燈山”。杜甫后來曾作詩云:“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有一日,深山雨后,空氣澄鮮,李白步出書房,只覺神清氣爽。他仰頭看,已有半輪明月升上青空,月光淡淡灑下,原野之上似彌漫著流霜,大江如同一條素練。李白禁不住遐想,明月初升時,會將山中泉眼照得雪白,而明月升高時則會將海水照出明光。這一晚,只為憐惜這團如扇的明月,李白舍不得睡下,一直對月吟詩,直到天色泛白。清晨,他寫下一首《雨后望月》,詩云:“為惜如團扇,長吟到五更。”
李白雖然飽讀詩書,但很少炫技,他的詩歌明白曉暢,清淺易懂。年少時作詩即是如此,手中之筆寫眼中之景,信手拈來,有如神助。
大匡山又名戴天山,風景幽深旖旎。李白在戴天山讀書時,便與道士有交往。一日,他去拜訪一位認識的道士,卻沒有遇見,于是寫下《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犬吠隱隱,流水潺潺,桃花花瓣上滾動著點點露水,顯得愈發潤妍。樹林深處,忽然有野鹿一閃而過。正是中午時分,溪邊聽不見山寺的鐘聲。野竹劃破了青色云氣,山泉如同高掛在碧峰上一樣。前來拜訪道士,道士卻杳無蹤跡,無人知道其去向,李白只好惆悵地倚靠著幾棵古松。
此詩風格清麗,充滿著青春的朝氣。“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都是清新明凈的句子,令人不自禁地眼前一亮。甚至到了今天,“樹深時見鹿”還被衍生成熱門網絡語——“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夢醒時見你”。可見李白的詩歌千年之后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李白年少時,已是想象馳騁、瑰麗華彩。他曾去過一座高山,夜晚留宿不歸。他登上山寺,仰望星空,看著天上點點滴滴的光明,好像整個寰宇都在圍繞著自己旋轉一般,而星辰離自己如此之近,且搖搖欲墜,宛若一伸手就能摘下來。他仿佛聽到了天上神仙的竊竊私語,都不敢高聲說話了,怕一不小心就驚擾了仙人。于是,神思繾綣之中,他寫下了那首我們都熟悉的《夜宿山寺》:“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李白喜愛用夸張的手法,《夜宿山寺》這首詩體現得尤其明顯,記錄了一個星漢璀璨的奇妙之夜。盛唐的詩歌氣象宏大,總能在尺幅之間展現萬里山河的壯麗,李白此詩也是如此,是典型的盛唐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