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金融強國需要具備一系列核心金融要素,其中就包括強大的金融人才隊伍。金融人才不僅是行業創新的源泉,更是市場穩定的守護者。加強金融人才隊伍建設,提升人才素質,能夠為金融強國建設注入不竭活力,推動社會經濟持續繁榮。本文主要通過剖析廣西金融人才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探討建設高素質金融人才隊伍的路徑。
●優化金融資源配置
金融行業是資本密集型行業,金融作為一項經濟活動,其核心功能是推進資本的優化配置。高素質金融人才能夠基于國家戰略、經濟政策等將資本引入更需要、更能發揮資本作用的領域。
●助推金融創新和發展
以區塊鏈、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到來,對社會、經濟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影響,新的業態不斷涌現,新的商業模式層出不窮。面對這樣的環境,高素質金融人才能夠主動擁抱變化、擁抱科技,不斷促進產品創新、優化金融模式、提高金融服務質量。
●有效識別、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
風險防控是金融行業建設發展永恒的主題。專業風控團隊能更好地預判風險,將風險管理精細落實到每個項目、每筆業務,將風險化解于無形。而專業金融監管團隊,能透過技術進行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切實提高金融監管的有效性。
●“金融+產業+科技”復合型人才短缺
當下,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應用已逐漸滲透進各類產業,同時,未來還會有更多科創型企業進入市場。要為這些產業、企業發展做好金融服務,需要一支“金融+產業+科技”的復合型人才隊伍。而不少金融機構中現有的中堅力量,如信貸專家、IPO團隊,他們在面對信息技術快速迭代、產業融合復雜多樣的環境與現實業務時,對信息、科技的認知和掌握往往是有限的;同時,高校培養的新生代復合型金融人才還未大規模步入社會,未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中堅力量,整體來看,復合型金融人才較為緊缺。
●金融學科建設和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高校是金融人才的主要供給渠道,廣西以財經專業為主的院校有6所,其中本科僅有1所。同時,作為專門培養復合型金融人才的金融科技專業,廣西各院校中最早開設該專業是在2021年,人才培養時間較短;截至2023年,廣西開設該專業的院校有22所,本科院校為10所,但總體招生規模不大,大多數院校招生數量在50人左右。在金融類專業教育中,廣西本科院校大多以傳統的金融理論課堂教育為主,對產業新動態和新技術實踐的融入尚顯不足,校企融合培養人才有待深化。
●人才的國際化視野有待培養
在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背景下,建設面向東盟的金融開放門戶是廣西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任務,這要求金融機構為我國企業“走出去”和東盟企業“走進來”提供跨境投融資、創新金融產品、風險管控等更多元的金融服務。同時,加強與境外金融機構合作、探索人民幣區域化等,均需要對東盟國家的金融規則等有深入研究。經調研發現,廣西在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方面仍舊有優化空間,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海歸金融人才大多具有歐美國家留學背景,對東盟國家的金融、法律規則掌握有所不足,國際化人才的知識域匹配度不夠。
●從業者科技、數字素養有待加強
隨著金融科技的蓬勃發展,各金融機構都在積極擁抱科技,進行數字化、科技化轉型,尤其是在通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賦能前臺產品創新、業務流程優化和提高獲客精準度等方面。但不少金融機構內部的業務管理、督導、風控、監管等,仍舊需要依靠人工填報報表、分析數據,從業人員整體的數字素養亟須加強。利用科技手段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專業水平、風控能力,筑牢金融風險防線,是當前金融從業人員須著力加強的部分。
●做好頂層設計,細化人才政策和服務
政府機構作為金融人才隊伍建設的總設計師,可從以下四方面著手制定人才政策,做好人才服務。一是對廣西“7+4”類重點金融機構進行全面調研。建議廣西聚焦新賽道、新領域,全面梳理當下和今后一段時期內,本區域對高素質金融人才規模和結構的需求,為金融人才隊伍建設擘畫戰略愿景;發布《廣西金融領域急需緊缺人才目錄》,并定期更新。二是不斷提高核心城市競爭力。據《2022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強》報告顯示:南寧作為廣西唯一上榜城市,排名僅63名。越是精英人才越看重城市的大環境,因此,只有不斷提高城市吸引力,栽好“梧桐樹”,才能引得“鳳凰來”。三是完善對高層次金融人才的評價和引進政策。廣西已經出臺了《廣西金融人才評價改革實施方案》,但是在高層次金融人才的專項評價方面還有優化空間。對此,廣西可以借鑒他省經驗,將高層次金融人才分為四類:金融領軍人才、金融高級管理人才、金融高級專業人才和金融柔性引進人才。同時,廣西也可合理借鑒廣州在高層次金融人才的引進和支持方面做出的嘗試和努力,如不斷拓寬人才申報覆蓋面,尤其是在柔性引進人才方面,適當降低高層次人才門檻,以吸引更多高層次金融人才集聚;持續更新優化人才目錄;使高級專業人才補貼撥付方式更加靈活,由分三年撥付調整為一次性撥付,加大對人才的吸引力。四是加強高層次金融人才培訓,提高國際勝任力。廣西從2022年開始,計劃在5年內培養緊缺金融人才100名,而這與國內發達城市、地區的人才培訓力度還存在一定差距。如深圳市政府在“2022年深圳市金融骨干人才培養計劃”中,聯合北京大學、中山大學等10家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綠色金融、跨境金融、普惠金融、金融科技”的專項培訓;在國際化人才培育上,與紐約、倫敦、新加坡、中國香港等全球金融中心開展人才合作培養和交流項目,每年選派約100名高端金融人才分批赴這些金融中心城市進行調研考察、學習培訓、掛職鍛煉,并按照每年最高10萬元/人的標準給予費用資助。
●優化金融人才隊伍結構,提高金融人才科技素養
金融機構要想發揮其在金融人才隊伍建設中的主力軍作用,可從以下四點發力。一是制定各類高素質人才培養和引進的路線圖,優化隊伍結構,如從行業領先的科技企業及優秀同業引進,快速填補緊缺人才數量缺口。二是聯合科研機構、高校等開展人才共同培養項目,建立企業內部復合型人才培養傳幫帶機制,以核心關鍵人員帶動團隊成長。三是建立常態化的輪崗機制,加強金融科技崗位人員和業務管理人員的雙向輪崗和交流,使他們相互促進,共同提高業務能力、信息技能、數字化素養,培養創新意識。四是鼓勵員工積極考取國際認證資格證書,如CFA、ACCA、ASA、FRM等。目前廣西對獲得此類證書的從業人員均有補貼,金融機構應做好宣傳引導,并及時予以獎勵。
廣西北部灣銀行在金融人才隊伍結構優化方面卓有成效。該銀行是廣西本土地方性銀行,出臺了《骨干人才招聘管理暫行辦法》《“北行星計劃”暫行辦法》等,由總行黨委書記親自掛帥,落實推進;聯合復旦大學、廣西大學等共同打造北部灣銀行博士后流動站、區內微支行客戶經理訂單班等,通過定向培養和引進,打造高層次金融人才隊伍。2021年,北部灣銀行共引進優秀人才1083名,有效補充了數字金融、信息科技、零售轉型等金融轉型發展業務崗位。
●加快建設高質量金融人才培養體系
高校作為培養金融人才的關鍵力量和重要基地,可從以下四方面切入、發力。一是加快金融學科建設。動態調整專業設置,不斷更新關鍵領域前沿課程,如綠色產業發展格局及演變趨勢、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金融新需求、數據要素對產業模式的沖擊和重構等,夯實核心課程體系建設,拓寬知識和技能的覆蓋面。二是加強職業道德教育。金融是特殊的行業,人才培養必須把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著力培養金融人才崇高的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三是切實打造產教融合育人平臺。加強與金融機構的深入合作,積極引進行業教師資源和數據庫資源,切實把產教融合共同體打造成服務教學、服務企業的平臺。四是提高教育開放程度。堅持教育“走出去”和“引進來”,加強和東盟國家的合作辦學,建立國內外聯合培養機制,在語言文化、金融規則、法律制度等方面共建教學標準,形成東盟區域化人才培養新模式。
新時代催生新金融,新金融呼喚新人才。強大的金融人才隊伍是當下推進我國金融由“大”到“強”的關鍵力量。建設高素質金融人才隊伍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元主體多措并舉、久久為功,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金融人才隊伍建設的新路徑、新機制、新方法,使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
[本文系2022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廣西金融業高質量發展的人才支持問題研究”(2022KY1504);2022年度廣西教育科學規劃財經素養專項課題“高職金融類學生法治素養培養載體建設及提升路徑——以金融法規教材及資源綜合開發為例”(2022ZJY2453)]
作者單位 廣西金融職業技術學院
通訊作者 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