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旨在探討《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在想象力消費視域下所展現的影視民族性特征,分析其如何通過融入中華民族特色元素,并結合現代電影工業手段,呈現出極具想象力的神話史詩。
文章采用內容分析法,通過觀察和分析電影中的場景、道具、音樂、舞蹈等元素,探討這些元素如何為電影賦能,以及如何反映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價值觀等。研究發現,在創作過程中,導演充分挖掘并運用了富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歷史文物、場景構建等元素,通過實景道具、音樂舞蹈等客觀存在的文化手段,賦予了電影獨特的魅力。這充分表明,在影視創作中,融入民族性特征不僅可以提升作品的藝術價值,還能滿足觀眾對想象力消費的需求。同時,電影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了大歷史觀,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發揚了中國文藝追求向上向善的優良傳統。
關鍵詞:想象力消費;民族性特征;數字特效;中華文化;《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6-0246-04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9年度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絲綢之路青海段出土北朝至唐代服飾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9EG210
在電影領域,想象力消費特指青少年觀眾對具有超驗性、超現實性或虛擬現實等特征的影視作品所進行的欣賞、文化消費以及經濟消費等的生產和再生產過程[1]。這類作品包括科幻、魔幻等類別。
年輕一代觀眾自幼便大量接觸極富想象力的作品,如日本動漫、好萊塢大片等,因此對富有想象力的電影作品產生了新的審美偏好。然而必須指出的是,中國電影行業在科幻和幻想類作品創作方面一直存在短板[2]。
針對觀眾對想象力消費的熱情,烏爾善導演的《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下文簡稱《封神第一部》)為中國電影界提供了一種新的探索方式。作為神話史詩類型電影的子類,這一類型在國外已經相對成熟,然而中國電影創作幾乎未曾涉及。
烏爾善導演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中國電影歷史上,神話史詩類型從未出現,這無疑是一種巨大的遺憾[3]。他希望通過《封神第一部》,深入挖掘中國豐富的神話史詩資源,并在中國電影產業的支持下實現創作目標。盡管《封神第一部》在數字特效方面尚未達到國際一流水準,但導演通過精妙的畫面構建和出色的場景調度,成功彌補了這一不足[4]。
外國學者安德魯認為中國電影正在模仿好萊塢,通過巨額預算來提升品質,這種做法拉動了觀眾對電腦特效的需求[5]。作為《封神第一部》的美術和人物造型指導,葉錦添強調電影場景不僅是裝置藝術或櫥窗設計,還是戲的一部分。他領導的團隊深入研究了2500年前的歷史文物,為電影中的場景和角色提供了視覺元素[6]。南非學者博爾曼·艾力亞的研究表明,反映文化遺產的符號在異質社會中更易被接受[7]。在《封神第一部》中,這些符號包括鱷魚皮鼓、篪、建鼓、排簫、十弦琴和二十五弦瑟等傳統樂器。相比之下,張藝謀的《長城》雖然擁有強大的演員陣容,但對中國元素和文化符號運用不當,最終反響不佳。雖然電影運用CGI技術展示了神秘怪獸和宏大場景,但背離民族文化的改編未能贏得國內和國際市場的認可。
葉錦添作為美術指導,通過服裝設計構建了人界、妖界和仙界的美學體系,展現了華夏美學風格,為觀眾帶來了和諧統一的視覺體驗。這種美學體系是傳統工藝與現代電影制作的結合,重現了古人對世界的想象力。這種融合傳統與現代的創新手法,體現了中國電影工業對本土文化的堅守與傳承。
正如陳旭光教授所洞察的,科幻電影的繁榮受兩個核心要素驅動:其一,科幻電影根植于一個民族肥沃的想象力土壤之中,因為科幻的本質在于基于科學原理的創造性構想;其二,科幻電影所呈現的視覺盛宴往往依賴一個國家的工業化進程,諸多震撼人心的場景與特效須借助高度發達的工業技術才能實現。遺憾的是,這兩個關鍵要素在過去的中國電影發展中相對薄弱[8]。將數字特效作為敘事結構的輔助手段,將考究的服裝道具實物作為主要的呈現形式,依托現實條件進行藝術加工,那么此時的想象就是對已有事物的擴展與延伸。固然要精益求精地去探索科技落地的可能性,但絕對不能夸大數字特效對一部優秀作品的重要性。
筆者認為,這種對已有事物進行富有民族特色的藝術加工才是中國電影響應市場需求的探索道路之一。依托中國故事、中國智慧和中國想象打造科幻世界和想象力美學,正是今后電影工業化發展所需要的[9]。
《封神第一部》作為神話史詩類型電影,出場角色繁多,社會關系復雜。制作團隊深入挖掘了《封神演義》作為歷史演義作品的深邃與莊重,展現了其非隨意編造歷史的嚴謹態度。通過儒家的道德視角,巧妙運用虛構手法,將妖魔助紂為虐與神靈扶持正義的情節交織,生動再現了殷商至西周的歷史變遷,故事雖是虛構,卻植根于歷史脈絡之中[10]。
《封神第一部》在明線層面,敘述了質子姬發歷經磨難,在不斷成長中逐漸認清養父殷壽的真面目,最后回歸生父姬昌身邊的故事。而在暗線層面,該片則深刻反映了現實世界兩種思想的沖突,以及當代青年人的價值選擇。導演烏爾善明確表示,他對原作的世界觀持有異議,如其中的宿命論和一些價值觀,他希望通過改編融入當代思想,并借助現代技術手段廣泛傳播。烏爾善導演特別強調了情感的力量、正義和善良等價值觀念。他指出,神話史詩并非個人情感的表達,而是集體記憶的體現。劇中的封神榜作為核心矛盾的載體,實際上具備先進生產力和科學技術在現實社會的象征意義。
《封神第一部》不僅是一部關于個人命運與內心掙扎的故事,更是一部深入挖掘現實世界思想沖突和價值觀選擇的力作。通過神話史詩這一載體,該片成功地揭示了現實社會的種種矛盾,引發了觀眾的深入思考。
導演烏爾善表示,“原作里的情節使姬昌這個父親變得很狡猾、很不可愛,我改編為姬昌為了保護姬發而忍受屈辱和痛苦,這樣的父親才更偉大、更感動我”。很明顯,改編后的版本更符合如今大眾的審美需求,這種加工手段也贏得了想象力消費主體的認可[11]。
由此可見,想象力在人類生活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其不僅是一種強大的創造力,還是一種強大的認知能力。通過豐富的想象力,人們能夠創造出無限的可能性,開拓新的領域,推動社會進步。藝術家豐富且獨特的想象力,是塑造藝術形象及提升作品審美價值的關鍵[12]。馬克思主義理論一貫強調尊重并融入民族特性,認為在實際工作中應充分考慮并體現各民族的獨特性。毛澤東同志曾明確指出,“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完全地恰當地統一起來”,這種結合必須緊密貼合民族特點,并采用適合該民族的表現形式來呈現,從而發揮其應有的指導作用。
父子沖突是東西方文學采用較多的文學命題,但在對父親的感情上,東西方文學又表現出極大的差異性[13]。《封神第一部》中出現弒父情節,導演烏爾善采用這種哲學手法增強了電影的神話史詩感。
弒父情節的出現并不代表本片的改編西化,而更像是陷入了“命名陷阱”的表現。
弒父這個文化模因絕對不是西方所特有的,神話作為人和動物尚未嚴格區分時期的歷史故事,其結構就是從自然到文化的過渡,所以人性和動物性兼具是神話史詩固有的表現形式。因此,人類文化中的兩大主軸——食物和性,必然以人性和動物性的方式分別展開。
例如,《封神第一部》中反復展示的人祭就是關于食物的動物性展開,而殷壽弒父弒兄則是關于性的動物性展開。這昭示著有違人倫的基本社會單元崩塌,是一種人向動物的徹底返回,由此人們才視有違人倫與弒父為最根本的禁忌。既然弒父這個禁忌是存在的,那其在神話史詩中一定是有源可溯的。因此,《封神第一部》的弒父是對神話的溯源,以及對蠻荒感和動物性的藝術追求。
中國的弒父情節更注重等級和秩序,無論是原著《武王伐紂書》中的殷郊弒父,還是傳統神話故事中哪吒反抗其父李靖,繞不開的內核是雙方都處在一個比父子關系更大的秩序單元下。而西方弒父情節代表的神話故事《俄狄浦斯王》則是因命運的捉弄而誤殺生父、誤娶生母。在很大程度上,由于文字的出現和文明的發展,雙方不同的路徑導致了不同角度的偏移[14]。
《封神第一部》在想象力消費視域下成功展現了影視作品的民族性特征。通過視覺奇觀的構建、敘事策略的創新、文化意象的呈現以及精神內核的傳承等多個方面的努力與探索,該片不僅滿足了觀眾的想象力需求與文化消費愿望,還為中國電影乃至世界電影的發展貢獻了新的力量與智慧。
(一)觀眾反饋與市場表現的共鳴
《封神第一部》在票房上的強勁表現,不僅證明了其商業上的成功,還體現了觀眾對高質量民族性題材影片的渴望與認同。觀眾通過社交媒體的口碑傳播,形成了強大的正面反饋循環,進一步提升了影片的市場影響力。這不僅源于影片華麗的視覺效果和緊湊的劇情,還在于其對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的展現,增強了觀眾內心深處的文化認同,引發了觀眾的情感共鳴。
(二)跨文化傳播的橋梁作用
在國際市場上,《封神第一部》以獨特的文化元素和視覺風格,成功搭建起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交流的橋梁。影片不僅在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認可,還引發了海外觀眾探索中華文化的興趣。這種跨文化傳播的成功,不僅提升了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還有利于實現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和尊重。
影片巧妙處理了文化差異,使海外觀眾在欣賞影片的同時,能夠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
(三)學術研究與專家評價的權威認可
學術界對《封神第一部》的關注與研究,進一步證明了其在民族性特征展現方面的創新與突破。學者們從多個角度對影片進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其在敘事策略、文化意象、精神內核等方面的獨到之處。專家評價不僅肯定了影片的藝術價值和文化意義,還為后續同類作品的創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
(四)對后續作品及電影產業的深遠影響
《封神第一部》的成功對后續作品及整個電影產業產生了深遠影響。它激發了更多創作者對民族性題材的關注與挖掘,推動了電影制作技術的創新與發展。影片的成功為其他同類作品提供了可借鑒的模板和思路,促進了電影產業的多元化和差異化發展。同時,影片在市場上的成功為電影產業帶來了更多的商業機會和投資回報,并且充分展現了影視作品的民族性特征,不僅贏得了觀眾的喜愛與認同,也在國際市場上獲得了廣泛認可。
其跨文化傳播的橋梁作用、學術研究與專家評價的權威認可以及對后續作品及電影產業的深遠影響,共同構成了影片在文化傳播與產業發展中的重要價值與意義。
《封神第一部》的創作,是一種審美自覺的創作,包含著創作者獨特的審美品格、審美趣味和審美理念,并能很好地傳達出創作者的個人主體性。《封神第一部》是一部真正意義上講述中國故事的神話史詩片。創作團隊展現出了當下中國文藝工作者在進行藝術創作時的文化自信。從市場反應來看,這種創新的想象力創作方法已經得到了正面肯定。
雖然《封神第一部》在數字特效上還存在明顯不足,但其充分證明了具有民族特征的工業化電影產物是能夠讓中國觀眾樂意買單的。
本文對《封神第一部》的民族性特征進行了深入分析,但研究范圍有限,未來可以進一步探討其他影視作品的民族性特征。同時,本研究主要立足內容分析,未來可以嘗試運用更多研究方法,如訪談、問卷調查等,以豐富研究數據和結論。
參考文獻:
[1] 李建強.略論電影“想象力消費”的三個層面[J].民族藝術研究,2022,35(6):39-47.
[2] 郭帆,譚政.《流浪地球2》:中國科幻片的多維升級:郭帆訪談[J].電影藝術,2023(3):103-110.
[3] 烏爾善,陳曉云,李之怡.《封神第一部》:神話史詩的現代講述:烏爾善訪談[J].電影藝術,2023(5):73-79.
[4] 于帆.《封神第一部》:神話史詩的本土探索[J].電影藝術,2023(5):64-68.
[5] 安德魯.特效與奇觀:CGI在當代中國電影中的整合[J].中國電影研究,2021(1):49-64.
[6] 姜霖.靈性視覺的感官超載:與葉錦添談《封神第一部》的美術創作[J].電影藝術,2023(5):138-143.
[7] 博爾曼·艾力亞.在一個分裂的社會中,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象征的認同:南非的例子[J].身份,2022,29(3):282-300.
[8] 陳旭光.用全球視野講好中國科幻故事[EB/OL].光明網,(2022-08-30)[2024-01-19]. https://wenyi.gmw.cn/2022-08/30/content_35981219.htm.
[9] 帕特麗夏.星球大戰傳奇的跨代藝術烙印:愿神話與你同在[J].藝術與市場,2021,12(1):35-42.
[10] 林辰.神怪小說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275.
[11] 陳旭光.論互聯網時代電影的“想象力消費”[J].當代電影,2020(1):126-132.
[12] 周少華,徐洲赤.想象力消費:概念、悖論及陷阱:電影新美學的若干思考[J].民族藝術研究,2023(3):27-34.
[13] 劉忠洋.論東西方文學的“弒父”與“尊父”情結[J].學術界,2006(3):142-145.
[14] 陳旭光.電影想象力消費理論構想及與中國電影學派關系思辨[J].當代電影,2022(1):31-38.
作者簡介 李惠普,研究方向:影游融合。馬冬,教授,西安工程大學教務處處長,研究方向:藝術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