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典型的浪漫主義作家,沈從文的《邊城》,更像是一出他心中的《桃花源記》?!哆叧恰酚凶吭角页錆M靈氣的自然景觀,有尚未被污染的故土,有質樸淳厚的人民,那是對美好生活的希冀,對舒適樂土的向往,是對古老文明的謳歌,是對現代社會糟粕的厭棄,更是對未來民族發展的憂慮。《邊城》是沈從文獨特美學思想的呈現,是其安放鄉土情懷的寶庫,是他渴望并追求傳統之美的內心,也是他懷揣的對浪漫與理想的追求、對民族未來發展的擔憂。
一、讀《邊城》
讀《邊城》,要從頭讀起,要順著沈從文的筆觸,感受其小說的語言特色,鑒賞其小說的情節人物與特殊環境,辨別人物的描寫特色,樹立起鮮明的人物形象。讀《邊城》,要先從小說中感受沈從文筆下獨特的湘西風情,探索其自然風光之美、其秀麗靈動之氣、其古樸淳厚之人,再對《邊城》中的鄉土情懷、鄉土人情做深度賞析。如此,便算是在湘西的風景中走過一遭、與沈從文同行過一路,走進了他筆下的充斥著真善美的理想世界,也走入了他心中那座矗立于茶峒鎮西側的白色小塔之中。
同學們在鑒賞《邊城》時,不僅要洞察發生在人物身上的故事情節,梳理其線索、脈絡,隨著跌宕起伏的情節感嘆眾人的一生,還要透過文字的表象,透過每一個人物的身影,看到沈從文以散文化的敘事筆觸,及其偏向于生活、偏向于自然的人物語言所創造出來的既流暢清新又古樸典雅的反差、矛盾并存的文學之韻,并在這種特殊的語言展開中,走進并觸摸《邊城》的世界。
二、《邊城》中的鄉土情懷
(一)《邊城》的地理民俗
出自軍人世家的沈從文,于少年時期,在湘西這片土地上從軍,而后沈從文棄戎從文,卻也未曾忘卻湘西這個質樸、美麗、溫暖的邊城小鎮。這是茶峒鎮特殊的人文地理特征,也是沈從文腦海中難以磨滅的記憶,是他鄉土情懷的切實體現。
沈從文在《邊城》中描繪了湘西的多處風土人情。在主人公翠翠情竇初開之時,在那個端午節,在這座小城中,洋溢著的無上熱情,似是劃龍舟之時的激昂澎湃,又似是抓鴨子比賽的妙趣橫生,都來自沈從文記憶中的湘西。還有粽子、艾蒿、虎耳草這些充滿著民俗特色的物件,也是其濃厚的鄉土情懷的呈現,是以返璞歸真的質樸描寫,凸顯湘西人民生活、勞動、民風、精神的方法。這藏在文中、藏在沈從文筆下、藏在茶峒古鎮絕美風景之中的鄉土之情,是懷抱著特色民族文化、傳統文化的潺潺流水,也是充斥著真善美的高潔精神。
(二)《邊城》的自然風光
沈從文筆下的茶峒古鎮是這樣的:
“自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p>
“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p>
他描述的川黔湘交界處的湘西,是他早期的主要生活地。他將對湘西獨特的回憶與地方的社會風貌、人文特征化作文字,以茶峒鎮表述出來。在那依山傍水的小城,在那獨特的小小邊城生活著的,不只書中之人,還有萬千讀者和那過去還年少的沈從文。
沈從文對地理風貌與自然空間的描寫極其精妙。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
寥寥幾語,便構筑出了湘西獨特的自然風貌。
同樣的描寫在小說中還有許多許多,沈從文花費大量筆墨描繪了一幅優美的湘西風光之卷,依山傍水的茶峒鎮、山清水秀且極具古樸意味的吊腳樓、青翠欲滴的山林及古老且靜謐的小小白塔和那一只渡船,無不體現著湘西的自然風光。這充斥著生命力與原始自然之美的景物描寫,體現了沈從文對生活的熱愛、對家鄉的眷戀、對過往的追憶以及對美好世界的無上憧憬。
(三)《邊城》的景描特征
“黃昏時,天氣十分郁悶,溪面各自飛著紅蜻蜓。天上已起了云……看樣子到晚上必落大雨?!?/p>
這段動態的描寫呼應著關鍵劇情——老船夫去世。這是一種以自然、連貫的景物轉換、景色銜接與故事情節的發展變化連接的有效方式,通過人與自然、事與景物的相互輔助、相互影響,以自然、質樸的景觀烘托起情節的變化氛圍,便展開了一幅優美、自然,極具動態效果且對情節有承上啟下作用的絕美畫卷。
三、《邊城》中的人性美
(一)《邊城》的社會人性
《邊城》中描述的人性是純樸的,是充滿詩性的,是美好的,也是如詩歌般余韻悠長的。
沈從文將《邊城》的故事安排在一處山清水秀、獨有靈氣的湘西小鎮。
“西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p>
在此出生的翠翠,“仿若山與水孕育的靈獸”般的機敏,透著一股子自然的靈性與天真,清貧卻堅強、善良的老船夫對女兒、對翠翠熱烈且笨拙的愛,對生命與生活的責任和堅守,還有碼頭水手與妓女間真摯熱烈的情意、約定,無不在以對人的描述展開對美好人性的探索,呈現著此處純粹、淳樸、自然的靈秀之景。正是這些山水、古鎮賦予人的靈氣,加上此處孕育出的美好人性,一同為本地的勞動風俗、節日風俗、禮儀風俗“鍍”上一層“牧歌式”的濾鏡。
《邊城》中描繪的社會人性復雜卻也純真,無論是貫穿始終的愛情、親情,抑或是友情及對鄉土的眷戀之情都是如此。翠翠與母親、翠翠與儺送,吊腳樓上妓女與渡船中水手之間的愛情,都是真摯的、自然的、精彩的,卻也是悲劇的。于親情,年邁的老船夫為了翠翠四處奔走,船總順順已然失去自己的大兒子,卻也在尚未厘清誤會時,便不計前嫌,提出愿意接走翠翠。這些令人動容的無上情感,將邊城百姓質樸、淳厚的人性之美體現得淋漓盡致。
沈從文曾說:“在創作《邊城》時,我想要表達的本是作為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發展形式?!?/p>
那么我們不妨細想,沈從文塑造的這幾近于世外桃源的美麗小城,這城中千百名與活生生存在于現實中的人毫無二致的普通的凡夫俗子,他們過著的這種平靜生活以及他們的生活狀態描繪的,究竟是那如《桃花源記》一般的“與世隔絕”嗎?
(二)《邊城》人性背后的悲劇色彩
《邊城》的語言是獨具特色的,無論是從沈從文塑造的空間環境,還是在他為每一個生于此、長于此的人物描摹性格、描繪樣貌之時,賦予其的獨特靈性與韻味中,都能看到他長遠的、深沉的謀劃。他筆下的絕美風情,是幾近不出世的邊城,也是將無數人困于此的邊城。
那些充滿靈性的人物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行進,前方迎接他們的卻并不全然是洋溢著人性之美的光彩,而是已被埋下伏筆的、置身于悲哀境地的,如被囿于死潭中卻依舊搖晃著的波瀾之水一般,厚重卻無力的悲劇色彩。而其詩化的寫作風格又為這潭已起波瀾卻不得沖出桎梏的死水,披蓋了一層華彩的外衣,那是一種美麗表層下僅隱隱惆悵著的、隱隱酸楚著的憂傷。
同學們在讀《邊城》之時,要透過那層華彩的外衣,從細節出發、從情感出發、從其中深厚的鄉土情懷與復雜卻仍充滿希望的人性出發,感受其中隱伏的哀痛、悲傷,跟隨邊城中的每一個人一同描摹沈從文已定下的悲劇色彩。
那天真的翠翠尚有留白又未曾明言的愛情故事,看似并不轟轟烈烈,但她的一生堅守著的,又何嘗不是這份愛呢?
她說:“我尚不知道我應當得座磨房,還應當得一只渡船;因為我命里或只許我撐個渡船!”
這份質樸、天真、真摯、自然,沒有世俗的干擾,沒有外力的阻礙,便只是一涓清流漾入心田。
我們認為《邊城》中描繪了略有遺憾的愛情故事,也描繪了湘西特色的風土人情,即堅守在已選道路上不放棄、不拋棄的堅定信念,像是對這座小小邊城中傳承著的古老精神的繼承。
四、結語
初讀《邊城》,同學們能從中領略湘西風貌、淳樸人文與絕美的自然風光,能看到老船夫與翠翠、翠翠與儺送二老這一樁樁、一件件充斥著哀傷與遺憾,卻無處不洋溢著人性之美的邊城故事。那是沈從文在濃厚的鄉土情懷之下,對復雜人性的探秘,是浪漫主義之下,對理想主義表達憧憬的詩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