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是記敘文中的重要元素,失去人物的參與,一個故事就會失去靈魂。因此,解讀記敘文或者小說,又或者在記敘文中刻畫人物都需要體現人物的個性特征。一般地,在展現人物形象時,我們可以運用語言、動作、神態等一系列的人物描寫手法來呈現人物個性。但在矛盾沖突中展現人物形象,能給讀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那么,何謂矛盾呢?如何利用矛盾刻畫人物形象?
一、概念的認識
矛盾是事物與事物之間或者事物內部各個對立面之間互相依賴又互相排斥的關系,通俗來講就是指站在不同的角度來對待同一件事,這樣就形成一種鮮明的對比。如課文《草船借箭》中,周瑜對諸葛亮心懷妒忌,試圖用短期內造十萬支箭來刁難諸葛亮甚至想取他性命,在這件事當中,其實周瑜雖然有刁難甚至謀害諸葛亮的立場,但也確實缺少弓箭這種遠程武器。而且孫劉同盟,孫權這邊的力量相對來講強一些,諸葛亮要做一點工作也是可以理解的,稍微刁難一下只是想在聯盟中找到相對對等的力量;而諸葛亮作為蜀國的使臣,為了聯盟的大局,面對周瑜的無理要求,也只能硬著頭皮答應。那么,我們就看見了兩個人在對待“箭”這個問題上呈現了兩種心態和個性,其心路歷程也是不同的:周瑜面善心毒,暗藏殺機,為自己奸計得逞而喜形于色。而諸葛亮呢?他料事如神,并胸有成竹用三天的時間就能弄來十萬支箭,并用一出“草船借箭”的好戲徹底扭轉了局面。在這個矛盾的沖突中,我們分明看見了兩個完全不同的性格的人物形象。
二、矛盾沖突與人物心路歷程
既然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在實際的記敘文寫作中,如何設計矛盾沖突來凸顯人物形象呢?細細說來,有以下幾種。
(一)在與他人的矛盾對立中呈現心路歷程
單個人的存在是沒有意義的,因此一個人也總與他人聯系在一起,那么,矛盾自然就會出現。例如,在《刷子李》這篇課文中,曹小三對刷子李的態度其實有一個轉變過程。首先,曹小三對刷子李的高超技能(“刷漿時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絕沒有一個白點”)其實是半信半疑,于是,他并沒有認真地觀察刷子李的刷墻全過程;后來,在基本完工的時候,曹小三發現刷子李褲子上出現一個黃豆大小的“白點”,這個時候,刷子李在他的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而不忍細看,更怕刷子李看到自己的疑惑;但刷子李“捏著褲子輕輕往上一提,那白點即刻沒了”,原來這個小白點是一個破洞;曹小三頓時“發怔發傻”,才相信傳言是真的;經過刷子李“好好學本事”的勸告,相信曹小三肯定五體投地了。這樣,曹小三完成了從半信半疑到深信不疑的心路歷程的轉變,全然在于刷子李高超技能的展現。而刷子李實際上也知道曹小三的觀察,更知道他內心之所想,所以他的心理應該是“隨你怎么看”—“全然不懼”—“撥開云霧”—自信滿滿的一個“能人”。因此,曹小三和刷子李其實是一對矛盾體,在這個過程中,曹小三其實扮演的是一個“挑錯”的人,一心一意挑刷子李的毛病;而刷子李就是一個以正視聽的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什么是“能人”、什么是自信。兩者的心路歷程也呈現了不一樣的個性品質而顯得真切動人。
(二)在與自我的矛盾對立中呈現心路歷程
俗話講:“人非圣人。”作為一個平凡人,面對外面紛繁復雜的社會和日新月異的事物,一個人會常常陷入自我矛盾之中,這個時候的心境應該頗為復雜。即使像武松這樣的“能人”也有自我矛盾的經歷。例如,在《水滸傳·景陽岡》中,武松在山下的酒家喝酒的時候,面對店家主人反復的勸說(試圖讓武松相信山上有猛虎),但是武松偏不信,硬是上了岡,當上岡之后,在一座破爛的山神廟再次看見廟門上貼著的一張榜文——“山有猛虎”,這次武松才清楚地看到上面蓋著官府的印信,武松讀了才知道真的有虎。而當他確信之后,他的選擇是什么呢?如果是一般人,看到榜文肯定溜之大吉而原路折回,但是武松的心里面是這樣想的:“一定會叫店家恥笑,算不得好漢,不能回去。”畢竟,這個時候的武松肚子里的酒精開始發揮作用,就算武藝再高強的人也敵不過酒精的麻醉作用。但如果真的回去,肯定又被人恥笑,其實在這樣的時刻,武松內心已經有了猶豫。但最終,武松還是咬緊牙關,說了一句:“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樣。”這個時候的武松,如果說全然不怕,那肯定不可能,而武松只能“打碎了牙齒往肚子里咽”,又暗暗地說:“哪兒有什么大蟲!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問題來了,武松明明已經知道山上有老虎,但為什么他說出這樣的一句話呢?其實是武松的自我安慰,讓自己繃緊的心放寬一些,這樣面對絕境才可能有逃生的機會,畢竟,一切的恐懼來自自身,只有打破內心的恐懼,才能以最佳的狀態戰勝困境。此時此刻,武松在恐懼和戰勝自我恐懼的心理較量中回歸了理性,身上的技能在瞬間爆發,戰勝了人人聞之色變的猛虎,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勇猛無比的英雄形象。
(三)在與自然的矛盾對立中呈現心路歷程
人生活于天地之間,無時無刻不與外面的大自然產生著深刻的聯系,而外在的大自然也確實能夠影響人的心理活動。那么,如何利用人與自然的矛盾來制造沖突以設計起伏的故事情節呢?最常見的就是利用反襯的方式。在此,不妨以崔護《題都城南莊》來簡要分析。詩的內容是這樣的:“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詩的大意是說:“去年的這個時候,我從這扇門里望進去,只見一位女子美麗的臉龐和桃花彼此相互映襯的緋紅。今日再來此地,那麗人已不知所終,只有桃花依舊,含笑怒放于春風之中。”時光匆匆流逝,往日美景依舊在,但一些事、一些人已經黯然逝去,留下的只有主人公無限的遺憾。這份“悲情”千年以來感動人心。因此,本文談及的反襯式就是用“美”景來表達“悲”情;用“晦”境來抒發“樂”心,前者用得較多,讓讀者陷入短暫的“轉折”當中,讓人的心理一下子轉變,起到意料之外的眼前一亮。
比方說,在“難忘的一次經歷”的作文中,一個學生用倒敘的方式交代自己從市場回來的美景:春風陣陣,但是自己覺得寒意凜凜;鳥聲清脆,但是自己覺得它嘲笑自己;桃花朵朵,但它們不解我的心……明明是美景,為什么小作者卻覺得它們是“不解風情”呢?原來是因為自己為應對母親的詢問撒謊了(當時自己摔爛了家里的花瓶,卻硬說自己今天去同學家做手工,摔爛花瓶與自己無關,應該是家里的小狗摔爛的),母親聽信了自己的話,斥責小狗并把小狗鎖在了籠子里面,并讓“我”去外面再買一個花瓶回來。這樣,外在的美景與人物心理形成了鮮明的矛盾沖突,也成為一個懸念,讓人讀后大呼意外的同時又覺得一切都有所鋪墊。
總的來說,任何人都與身邊的事物、人物有密切的聯系,畢竟,這些事物和人物都會產生影響。寫作就是要將這些事、這些人記錄下來,只有這樣,才能知曉筆下主人公的整個心路歷程。我們要讓本來一帆風順的情節變得陡然曲折,而且通過翻轉設計讓故事更加動人心魄,讓人物形象凸顯,才能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