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考作文很重要。畢竟分值(50分)就已經明明白白地擺在了那里,從一定程度上來講,作文分值決定了同學們語文成績的最終成敗。選材是作文的重中之重。俗語有言:“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寫作也是這樣,沒有合適的素材,中考作文就難以得到高分。
新課標指出:“多角度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為寫作奠定基礎。寫作要有真情實感,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要想實現這樣的目的,作文的素材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可能由于生活閱歷較少,很多學生的寫作素材相對單一、陳舊,或者千篇一律,讓閱卷老師興味索然,甚至造成了視覺疲勞。這種情況值得每一個考生深思。那么,面對中考作文,我們應該如何積累素材呢?
一、立足生活,返璞歸真
藝術來源于生活。不妨將作文看作一個藝術化的作品,那么它也是生活的反映,里面的一刀一刻、一筆一畫也屬于這個藝術品的點滴。誠然,可能很多考生的生活圈子不外乎家庭和學校,或許有一定的區別,但幾乎共同的生活印記——都算平凡。如何在平凡的生活當中汲取有意義的素材呢?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其一,從平凡生活中汲取感動人心的片刻。現實當中,每個人的生活確實都是平凡的,但平凡當中也有感動人心的瞬間。比方說朱自清的《背影》,這篇文章之所以經典,是因為作者選了生活中最普通的素材。文中一共有四次寫了背影:第一次是在文章開頭,作者在回憶中提到背影;第二次是父親為“我”買橘子時爬上月臺留下的背影;第三次是父親離開時消失在人海中的背影;第四次是結尾抒情時點到的背影。其中,第二次著墨較多,更能體現父愛的偉大。此文不過是抓住了父親的“背影”這個平凡的素材。生活當中關于這種平凡的素材可謂多如牛毛了吧!比方說長輩為自己洗衣服,帶自己去看病,哪怕是一個簡單的夾菜也代表著無限的深意。關鍵在于我們能否將這個平凡的、普通的生活瞬間融進生活的真情,讓這個素材充滿深意。
其二,從平凡素材中尋找情感關聯。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有很多新鮮的、生動的事物,它們看似與我們毫無關系,但其實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謂“一樹一菩提,一花一世界”,大自然的萬千事物都與我們存在情感的聯系。如何將其寫進我們的作文當中去呢?我們可以運用想象去建立聯系,讓筆下之物具備無限的深意。
比方說宗璞的《紫藤蘿瀑布》,紫藤蘿是生活中一種極其普通的植物,它們從空中垂下,潑潑灑灑,確實美麗,但作者能從中發現它與生活相似的一面,“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通過紫藤蘿這種美麗的植物聯想到了人與生命的聯系,讓整篇文章充滿了生活的哲理,給人以深刻的警醒。又比方說茅盾的《白楊禮贊》。作者從北方的白楊聯系到植根北方的不屈不撓的、昂揚向上的抗日民眾,將白楊這個植物放在更高的維度,形象鮮明,立意高遠,具有無可反駁的語言力量。
二、拓展教材,舉一反三
除了生活的素材,我們還有教材中的素材。很多同學可能有這樣的疑問:“教材不是作家的作品嗎?怎樣能夠將其變為自己的素材呢?”這里不得不談及教材中素材的拓展。教材中的素材可以引發我們對生活、對生命、對社會的思考和感悟,這些思考和感悟能讓我們的作文變得更有新意和深意。這就需要學會舉一反三地看待教材。
比方說,讀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我們讀懂了母親對兒子自尊心的維護和對兒子無限的愛戀,我們能夠將其拓展去觀察生活。比方說文中的母親總是“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我們的母親、父親是否有過類似的舉動呢?又或者,當朋友傷心流淚的時候,自己有沒有類似的緊張和關注呢?如果能夠順著這樣的疑問去反思和審視自己的生活,那么,這些隱藏在腦海中的與父母、朋友相處的細節也能成為作文的素材。又比方說通過楊絳的《老王》,我們讀懂了社會底層小人物之間質樸真誠的信任。我們可以借此反思自己在社會生活中的角色,自己在對待那些為生活而奔波勞碌的人、堅守平凡崗位的人的態度。
一些教材中的課文能夠引發我們對新時代熱點問題的思考。閱讀讓·喬諾的《植樹的牧羊人》,我們可以結合當前的環保問題聯想那些在西北邊疆默默無聞的植樹人。朱自清的《背影》通過父親的“背影”來凸顯父愛的偉大,那么我們的父親的皺紋、白發是不是也能夠成為我們筆下的素材呢?曾經的一篇中考滿分作文《老灶烤紅薯》,小作者就是寫自己父親烤紅薯拿去賣。他寫父親的那雙手“黑皺皺的”,它雖“黑”還“皺”,但“撐起了我和妹妹的未來”。這個小作者明顯受到了《背影》的影響,立意深刻,字里行間滿是真情和真意,讓人感動萬分。
三、開闊眼界,滄海拾珠
除了生活的素材和教材的拓展之外,課外閱讀和影視文學也是我們寫作素材的來源。
我們先看課外閱讀。我們要學會將故事里面的人物、事物遷移到自己的寫作當中,讓自己的作文閃爍著古典和智慧的光芒。比方說,在2023年河南卷“喊出×××的名字”的半命題作文當中,一個考生寫自己穿越了時光,穿越到了三國時蜀國丞相的軍帳中,成為諸葛亮的一名侍從,彼時他正在幫諸葛亮磨墨。這個時候的諸葛亮正在寫《出師表》,他一邊磨墨,一邊回想起自己與孔明的若干個故事,其重點在于寫孔明寫《出師表》的若干個瞬間——“孔明寫到‘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的時候,慢慢地起身向帳外走去,深情向著白帝城的方向望了一眼”。這個素材讓人眼前一亮。于是,他將自己的作文題目擬寫為“喊出丞相的名字”,讓人拍案叫絕。總的來說,課外閱讀文本不僅能增長知識,更能讓我們從中汲取寫作的素材和資源。相比較而言,影視世界更為廣闊。比方說,《長津湖》和《流浪地球》都可以成為自己筆下的素材。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我們要學會化用、遷移當中的素材,才能讓這些素材為自己所用。
事實上,關于素材的獲得,新課標已經指出:“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換句話來講,我們要以熟悉的生活、見聞為基礎,去寫身邊的人和事,借以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我們需要杜絕那些虛假的、套路的、不切實際的材料。我們要有發現的目光,更要有日常積累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去搜集和積累材料,才能做到在考場上胸有成竹、游刃有余,最終寫出意蘊豐富、哲理深厚的作文來。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可謂“任重而道遠”。同學們當篤行之,方能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