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亦鳴
網名: 云漫
電子工程博士,美國大學計算機專業終身教授,職業風光攝影師。多年來走遍萬水千山,用極致的技術和極致的畫質帶回氣勢宏大、人間罕見的極致美景。

炎炎夏日需要清涼。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今年在挪威羅浮頓群島拍攝的一張北極光照片《天橋》(Bridges Over ArcticWater)。羅浮頓群島的山水大氣磅礴, 它的北極光神秘動人。但我不想在那幾個網紅點拍北極光,我希望能有點不一樣的北極光。這個山頭上拍的北極光, 我相信一定有人拍過,畢竟羅浮頓現在是一個熱門攝影目的地,不再是幾年前的世外桃源。但我用谷歌中文英文搜索羅浮頓北極光的時候,前面出來幾百張北極光照片里沒看到一張這里的照片,后面的搜索結果里還有沒有已經不重要了。其實這里是我心目中最好的北極光拍攝點之一。我相信以后我們會看到很多在這個點拍攝的極光作品。拍攝到這張并不是靠運氣,而是靠經驗、設計、預想和判斷。
北極光一般會從哪個方向出現?和地面景色配合是否上相?今晚會不會有北極光?如果部分有云,我們今晚應該去哪一個點?這一切都要靠經驗,靠計劃,靠思考。初次看到北極光的攝影人會非常激動,見到什么拍什么。可是如果你想拍到一張好作品,你得冷靜下來。我在好多地方都講過,我們不要為了拍北極光而拍北極光。因為我們拍的是風光攝影作品,不是氣象預告。沒有好的構圖,你的照片給讀者傳遞的信息也就是“今夜晴空,有北極光”而已。和別的風光攝影作品一樣,在北極光攝影作品里,我們同樣需要講究構圖,需要講究氣氛,需要講究地面景色。
在你拍攝之前,你需要問問你自己,如果我們把眼前場景里的北極光換成天上的云,你還會不會拍這張照片?如果答案是“不”,那就別拍了。如果答案是“當然”,那請認真準備。
那天我看了北極光預報和天氣預報后,就和大家討論晚上要去哪個點拍。有幾位決定去另外一個點,因為實在不想夜里上山。經過認真思索后,我帶了四個人在天黑前踏著雪,深一腳淺一腳上到山頭。有意思的是,當時山頂上也有一個攝影師帶了幾個學生在拍。那天北極光出現得特別早,天還沒有黑就開始。但不知道為啥,天黑之前,北極光還沒開始爆發, 那幾位攝影師就下山了。
夜幕降臨, 美麗的極光女神如約翩然而至。現場只有我們五名觀眾。我們仿佛坐在一個豪華劇場最正中的座位, 看著大幕徐徐拉開,精彩絕倫的演出在我們面前準時上演。那天晚上的北極光太難忘了,它出現的位置,恰好在我正前方并且是我想要的地方。它的形狀,如同跨越北極水面的一座座天橋,和地面人間的一座座橋梁交相輝映。
在天全黑之前,我就用移軸接片拍攝好了地面。接下來的就是耐心等待,因為我想這樣的場景接片會非常壯觀。
下面就看北極光的位置和形狀了。等到北極光出現的時候,我只能感嘆,這樣的橫條極光,太適合接片了。唯有寬幅,才能表現出這個場景的氣勢磅礴。而除了我們正前方外,別的方位完全沒有北極光。這也是很少見的事。
一切仿佛定制,仿佛冥冥中的提前安排。
前幾次去挪威,我還帶了適馬 14mmF1.8 ART 和適馬 20mm F1.4 ART 這兩支大光圈鏡頭,還有佳能機身,就是為了拍攝北極光。今年我根本沒帶它們。我打算只用飛思后背拍北極光,雖然我知道這看起來是自找麻煩。我想,我要么拍不到,要拍到我就想要最好畫質。
這次用的器材是飛思3100一億像素數碼后背,阿爾帕 12MAX 機身,羅頓斯德 HR32mm F4鏡頭。這套系統的優點自然是超高的畫質, 而且移軸系統非常便于精確接片。
但中畫幅鏡頭的光圈太小,用 F4小光圈鏡頭拍攝北極光真心不容易。很多時候是吃力不討好,但我還是想賭一把。
為了得到最好畫質,我決定在天全黑之前就拍攝地面景物。我采用了左右兩組移軸接片(ISO 100,F8)。左邊和右邊每組都拍了三張包圍曝光:60秒、5 秒、0.8秒。總共6張RAW文件。




為什么要曝光然后曝光合成?
因為地面有明亮燈光。如果要整體地面曝光合理, 燈光本身和燈光周邊一定嚴重過曝。當然如果在天更亮一點時拍攝則可以避免燈光過曝,因為那個時候周邊環境亮度和燈光差不多,可那樣的話就完全沒有夜間感覺了。不可取。
我們來看看用 60秒曝光的效果。整體曝光很合理,對吧?
可是我們看看燈下細節,再看看0.8秒曝光局部。原因清楚了吧?后期的時候,我先利用明度蒙版對每組先曝光合成,然后接片。在 Capture One處理 RAW文件的時候,我們要注意調整色溫,這樣才能便在天全黑前拍攝的地面能匹配夜間色彩。
下面是在 PS里的地面曝光合成和接片結果。這是未調整的原片,連裁剪都沒有。
顯然,北極光已經出現,但天還太亮,特別是西邊日落方向。等到夜幕完全降臨,北極光開始在我們面前一波波大爆發。下面是我用移軸動作拍攝的左右兩張RAW原片。曝光參數是 ISO 800,F4,30 秒。一般來說,北極光快速舞動的時候,我們只能用1—10秒曝光時間,但對只有 F4 光圈的中畫幅鏡頭來說,10秒曝光時間都不理想,更別說1秒了,畫質會很不好或極其不好。這個是由散粒噪聲這一物理現象決定的,和相機技術無關。哪怕你有外星人黑科技全宇宙最牛傳感器大概也沒戲。關于這一點我以后再講。幸運的是,那天北極光幾乎不動,因此我能用 30秒曝光時間,拍攝左右兩張(總共60秒)。


我們在PS里把這兩張照片直接接片,得到下圖( 沒有任何調整,沒有裁剪):顯然,這張沒任何調整的照片已經非常漂亮了。當然,我們還需要填補一下暗角——中畫幅廣角鏡頭的暗角非常大。我們可以通過強拉暗部,或智能填充,或干脆裁剪,來消除暗角。此外,中間的北極光接縫處需要填補一下,因為30秒時間內,北極光的形狀還是稍微有點變化。水面的北極光倒影非常微弱也需要強化一下。做點簡單處理后,這張照片在網上發片或上雜志都沒任何問題( 其實雜志對畫質要求不高,因為幅面那么小)。但我需要用最高畫質印大圖,最好能印幾米大。這張夜間照片的畫質放大后還不夠滿足要求,因為我們用了 ISO800去拍,噪點會比較大,而且燈光處嚴重過曝。我把上面這張夜里拍攝的全景圖和前面一張天全黑前拍攝的照片全景圖,進行了合成,得到一張 1億6000萬像素的作品。我把兩張圖的色彩和亮度盡量匹配,然后選夜間那張的天空,和天黑前那張的地面,通過蒙版進行合成。
說實話,從小圖上看,合成前后的差別很小,但放大后看細節就完全不一樣了。另外,因為我是用移軸動作進行拼圖,而HR32 這枚鏡頭不移軸時的畫質超級棒,但它的像場不是特別大,移到最極端的時候的邊角畫質是不能接受的,雖然在小屏幕上不容易看出來。所以我把兩端裁剪了一部分,讓畫面成為 2:1格式。




這幅作品也說明了我一貫的拍片的態度:追求極致之美。我希望用極致的器材、極致的技術、極致的畫質、極致的構圖,去表現極致的風景。這需要我們從前期構思,到現場拍攝,到后期創作,都必須一絲不茍。另外,雖然本片是用中畫幅系統拍攝,但我一直和學生說,你不一定要用最好的器材。我也不是飛思或阿爾帕的銷售員。說實話, 現代135系統,哪怕是最便宜的入門級機器,其畫質也是不錯的。頂級器材和普通器材的區別,可能只是一個能把照片放大到4米,一個能放大到1米而已,前提是如果我們都把器材的潛力挖掘到極限的話。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一米大的照片足夠用了,真夠了。你一年(或幾年)才能有幾張需要放這么大的作品?家里有地方掛嗎?上個月我在北京,印了一大批用佳能 EOS 5DSR 和別的 135系統拍攝的作品,說實話,這些作品放大到長邊 1.65米的時候,依然非常震撼。很多人誤以為是用中畫幅拍的,當然前提是我每一張都極其認真地拍攝并注重技術細節。再大的話就必須用更好的相機了,在更大幅面上,中畫幅和135的區別是非常大的。
我覺得,最重要的不是器材,而是我們要有藝術的眼光,要有過硬的技術,要有追求極致的精神。不管用什么器材,我們都要努力做到最好。當然,如果你還追求真正的極致,還想印更大的作品,那自然應該用更好的器材。頂級相機本來就是用來拍攝極致作品的,不是用來數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