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經》中說:“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其中蘊含的意思是,大道理(指基本原理、方法和規律)是極其簡單的,把復雜冗繁的表象層層剝離之后就能看見事物的本質。教育是一項復雜冗繁的工程,要做好教育,就要抓住教育的本質。
隨著科技的進步,知識更新迭代的速度不斷加快,新的知識和新的課程會持續進入中小學。為了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教育有關部門一直在努力作為,無論是政策還是思想,落實的責任都指向了學校,尤其是校長。面對海量的知識以及教育內外的各種壓力,校長要有做“減法”的態度和智慧。
前幾年,一些學校的教育改革風起云涌,而今大都歸于沉寂。但有少數學校,敢于在喧囂的社會浪潮中,看清現實需求,厘清辦學宗旨,簡單、自然、有效地助力學生成長,讓每個學生都能收獲學習的意義,也不失為一種好的辦學方法。如果能將化繁為簡的智慧應用到當下的教育改革中,很多令管理者“頭疼”的問題或許會迎刃而解。
比如綜合素質評價,從滿足高考需求來說,我們可以讓學生把有意義、有價值的真事詳細記錄下來。一學期記錄一件事,六個學期共記錄六件事,足以滿足高校觀察、選擇學生所需,學校可以將其作為重要的參考依據納入各地統一的信息記錄中。再如,在學生生涯發展指導工作中,填寫冗長的報告不是目的,讓學生最終能夠認知自我,找到前行的方向才是重要目標。對于真正的職業或人生目標,學生更愿意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當下,很多有情懷的校長都希望在學校里推行自己的教育理念。理念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有助于確定方向和目標。但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學校的管理者,不能僅僅陶醉于自己的理論體系中,而應該把更多精力放在教師的成長和教育教學上,傾聽教師的想法,關注他們怎么想、怎么做、如何能做好。
再好的理念,如果是給原有的教育增負,教師自然會產生消極抵制的情緒,從而使得理念落空。在日常的教學管理中,一張有20條細則的課堂評價表和一張只有5條細則的課堂評價表,哪張更實用?哪張效果更好?我相信學校的管理者和教師都非常清楚,在學校能夠真正得到落實的都是做過“減法”的方案。
多年以來,為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國家不斷推進課程改革和中高考改革,但在實施過程中,教育專家們拿出的方案大都是增加了哪些內容,加強了對哪些方面的要求,很少看到方案里減少了什么內容。一份只做“加法”、不做“減法”的改革方案,很難真正得到落實。
學生學習的“量”下不來,“質”永遠不會提升,這是教育的規律。全國的教育減負工作已經推行多年,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還有較大的進步空間,值得我們持續深入地思考和探索。
社會的發展影響著教育的發展,為教育不斷做“加法”,這是必然,我們無法抗拒;教育專家在教育改革中做“加法”,讓我們對教育的認識更加全面和深刻,是適應當下和未來的教育需要,我們也要接受。但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校長則需要有做“減法”的智慧,順應教育規律,讓學生在健康的環境中成人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