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光明小學校長韓玉娟稱自己是一個幸運的人,中師畢業后如愿成為教師,入職不久就展現出一點天賦,讓全國著名數學特級教師吳正憲聽課后感到眼前一亮,直言在她生動活潑的課堂里“或多或少能看到自己年輕時候的影子”。扎根教育31年,韓玉娟在追求成為好老師的過程中,又相繼得到了多位專家名師的指點,不但從他們身上汲取到豐富的教育智慧,也通過不懈努力,凝練出自己的教學主張與風格,走出了一條守正創新的教育之路。
把學生放在心坎兒上
1993年,韓玉娟來到北京第一師范學校附屬小學任教。剛成為教師時,她時常感到困惑,自己為工作用心付出了這么多,為什么有的學生總是不聽話?為何他們在課堂上總會冒出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為什么自己出于好意的嚴格要求換來的卻是學生的不解和畏懼?……直到某個偶然的機會,她成為吳正憲小學數學教師工作站的第一批進站成員,在師傅和同伴的影響下,嘗試走入兒童心中的數學世界尋找答案。
在一次外校公開課上,教學開展得十分順利,但當課講到一半時,韓玉娟在學生間巡視時忽然發現大屏幕遮擋了兩名學生的視線。站在他們的位置抬頭看,黑板的大部分內容被遮擋得嚴嚴實實,但現場空間狹窄逼仄,無法立即為他們調整座位。學生們很善良,始終在課上努力應和著,被關注到之后還和她說了好幾次“沒關系”。韓玉娟只好在下半節課給他們更多關注和發言的機會。課后,她為自己沒能提前注意到現場的情況深感愧疚,“這不僅是給學生的一堂課,更是給我自己的一堂課。”自那以后,她養成了每次走進教室必先環視一周的習慣,確保自己能夠“看到”每一名學生,也時刻提醒自己把學生放在心坎兒上。
韓玉娟認為,“看見”學生是與他們建立師生聯結的第一步,也是教師開展有效教學的前提,通過在課堂上觀察他們的語言、表情、動作等,可以進一步讀懂他們的學習需求。比如面對提問時,有的學生表達流暢,能夠反映他們思維的連貫性;有的學生目光躲閃,則可能暗示他們對當前的學習內容存有疑惑。
基于這樣的觀察和思考,韓玉娟在每堂課上都力求做到“真正站在學生的角度,研究他們是怎樣學習數學的”,再據此不斷調整自己教學的思路和邏輯。對于很多教師而言,課上臨場應對突發情況具有很高的挑戰性,但韓玉娟卻喜歡課堂出點“意外”,“因為如果僅按照教師的設定,或許一堂課會按部就班進展得十分順利,但往往缺少思維的對話和交鋒,學生就不能很好地暴露他們的問題和困惑,也難以收獲預期之外的精彩。”
一堂新授課中,當韓玉娟問到“長方體與正方體有什么樣的關系”時,學生們幾乎異口同聲地回答:“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按照原先的課堂設計,她本想讓學生在已經畫好的集合圖中作出分辨即可,但看到學生的反應,臨時決定讓他們自己嘗試在黑板上用大圈和小圈畫出兩個立體圖形之間的關系。于是,一名學生走上講臺,很自然地將表示正方體的小圈畫在了表示長方體的大圈里,快要畫完時,突然有學生說:“不對,小圈應該有一部分在大圈外面。”聽到這種說法,其他學生開始小聲討論起來,在黑板上畫圖的學生也猶豫了一下,最終還是修改了答案。韓玉娟用手指著“出圈”的部分,故作疑惑地問學生:“為什么要這樣畫呢?你們能舉出一個這樣的例子嗎?”不少學生的回答是:“既然有特殊的長方體,那么正方體也應該有特殊的類型。”但談到具體的例子,大家都面面相覷,誰也找不出“特殊的正方體”。當發覺學生在用類比的思路學習數學后,她又耐心地帶著他們復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本特征,引導他們進行對比分析,學生們才真正理解了二者之間的關系,也明白了類比的思路并不能一概而論地適用于所有知識的學習。
看見數學思維的成長
教師成長的過程是持續而深入的。教師不僅要在專業技能上獲得精進,更要基于豐富的實踐經驗,不斷反思總結,努力提煉出獨特的教學主張與教學特色。韓玉娟堅持探索四段式教學、先學后教、游戲和游戲化等教學策略,還尤其主張關注學生數學思維的成長。她觀察到,部分教師講課追求事無巨細,習慣于小心翼翼地幫助學生繞過理解上的所有困難,使他們跳過了原本曲折的思考過程,難以從中形成并鍛煉數學思維。還有些教師熱衷于歸納各類題型,課堂上僅專注于傳授應試技巧,引導學生遇到類似題目時套用模板解答,導致他們并沒有真正理解問題背后的邏輯和原理。在韓玉娟看來,這些都是學生在練習時覺得“一聽就懂,一做就不會”的重要原因,也不利于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韓玉娟堅持把表達的自由還給學生,把想象的空間留給學生,把創新的機會讓給學生。她希望將自己的數學課打造成為促進學生積極思考的“自由王國”,將他們的智力從思考的舒適區中解放出來,用于經歷充分思考的過程,從而使他們深入理解公式、定理背后的本質與內涵。在《足球的秘密》一課中,她先引入了一段閱讀材料,通過引發學生提問等環節,帶領他們初步了解以足球為代表的阿基米德多面體的特征,隨后引導他們利用正五邊形、正六邊形和連接器三種學具,拼出立體的足球模型。在動手操作前,她先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計算并討論拼好一個足球模型所需的各類學具數量,再向她報送清單,領取對應數量的材料完成拼合驗證。“這樣做的目的,在于避免學生拿到學具后急于拼成模型,在動手的過程中淡化思考。”韓玉娟解釋道。驗證環節后,她邀請每個小組的代表上臺發言,拼合成功的小組向大家分享經驗,未成功的小組進行反思與總結。經歷合作、探究、交流、反思,每一名學生的想象力、空間觀念、模型意識等,又在復盤過程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在多數學生眼中,數學思維是抽象的,平日里看不見也摸不著。韓玉娟認為,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需要帶領他們在生活的相關情境中不斷體悟,再通過語言、繪畫等形式表達出來,使之具象化、生動化。比如在為一年級學生講解加減法概念時,她很少布置計算題,而是引導學生發現并記錄身邊發生的加減法“故事”。第二天,全班學生講出了20多個數學故事,有的孩子用樹葉貼成一幅葉子畫,用大樹抽枝發芽的景象闡釋加法的含義;有的孩子講述了一段小魚與貓之間的故事,通過盤子里魚骨頭的形象對比,讓大家對減法有了更為直觀的認識。“當學生思考過生活中相應的數學事例,并能夠用數學的語言表達出來,自然就能牢固地掌握其中所蘊含的知識。”
在韓玉娟的課堂上,學生從已知探索未知的過程是自然而流暢的。很多時候,學生們甚至不覺得是在上課,而是在生活場景中參與了一場充滿樂趣的游戲。在講最大公因數的概念時,她設計了用正方形瓷磚鋪設長方形地面的場景,引導學生策劃具體的鋪設方案。學生們將不同邊長的正方形紙片貼在黑板和教室的墻面上,通過觀察、對比整面墻上各式各樣的作品,很快挑出了使用瓷磚數量最少的鋪設方案,從而理解了“最大公因數”在生活中的具體應用。教學“圓的認識和周長”一課時,她帶領學生探究“捆扎多棵白菜所需的最短繩長”,并用固體膠棒模擬白菜進行實驗探究。學生們通過測量并記錄不同捆扎方式下多棵“白菜”所需的最短繩長,在分析平面圖的過程中,由易到難發現了圓的直徑與周長之間的關系。“將數學教學融入真實的生活情境,不僅是為了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來促進他們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他們的思維活動在實際生活中得到反映,從而培養他們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用數學的思維思考未來成長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各類復雜問題。”韓玉娟談道。
跳出教育看教育
韓玉娟從小便懷有一種教師情結,因為享受站在講臺上的感覺,喜歡聽粉筆與黑板摩擦時發出的“噠噠”聲,她在學生時代便時常自愿擔任老師的助教。放學后,她把同學們召集到自家的院子,分給每人一個小板凳,自己則站到臺階上,在一塊墨汁刷成的木板上寫板書,有模有樣地給大家講課。
這份對教育的憧憬和熱愛化為現實后,不僅沒有因為日常工作的辛勞和煩瑣有過絲毫退減,反而變得更加濃烈,成為韓玉娟一往無前的不竭動力。在身邊人看來,韓玉娟成為教師后吃過很多別人不愿意吃的苦,比如為了進修學習,挺著孕肚來回乘4小時公交去大學里聽課;即便承擔了教學管理工作,每年還堅持承擔至少一個班級的教學任務。或許是因為從小成長于鄉村所磨煉出的一股韌勁,回憶起那時的經歷,她并不覺得有多么辛苦,只把這些當成是積蓄成長的力量。
從教以來,韓玉娟走進過培智學校做志愿者,擔任過兼職教研員、區政協委員、人民陪審員等多重角色,也跟隨民進組織去過河北張家口、新疆阿勒泰、內蒙古烏蘭察布等地支教送課,至今走遍了大半個中國。豐富的經歷不僅進一步提升了她的專業素養,還讓她有機會“跳出教育看教育”,在更廣闊的天地中,審視教育的理想與現實。韓玉娟覺得,每一次到外地走訪學習,她總能對前沿的教學方法與理念收獲新的理解;而與邊遠地區師生的每一次相見,都給她的心靈帶來了一場洗禮,加深了她想要回饋鄉村的心愿。
教師的視野與思考是影響教學成效的重要因素。在深入研究與實踐的基礎上,韓玉娟對教育教學也生發了新的認識和理解。一路走來,她深感教育的本質不僅僅在于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塑造“完整的人”。為此,她嘗試引領數學教學走向數學教育,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與綜合能力。
每年的3月14日是國際數學日,韓玉娟參考國內外大學中的相關活動設計,提議在全校范圍內開展為期一個月的“數學教育月”活動,并策劃了教師與學生兩條不同的活動路線。對于教師而言,學校安排他們參觀中國科技館,進一步了解數學與當今科技的融合應用,加深他們對于數學應用的理解;邀請專家進校與教師進行面對面的教學實踐與專題研討,提升他們的專業素養;鼓勵教師創新教學模式,打破傳統教室的邊界,為學生設計并實施數學實踐活動課,促進他們在多樣化的活動中動手動腦學習數學;組織教師在各年級中以班級為單位開展數學PK比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對于學生而言,除了參加相關比賽與實踐活動,他們還需要在此期間閱讀一本有趣的數學讀物、觀看一部數學紀錄片、參與一項感興趣的數學游戲或探究活動,促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鞏固數學知識。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教師們在集體策劃時相互交流智慧,設計出數學故事、數學課本劇等生動有趣的跨學科教學內容,豐富了自身對于數學教育內涵的理解;學生們在比賽等相關活動中表現出強烈的班級榮譽感和責任心,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里自然而然地增強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2023年8月,韓玉娟正式轉崗至北京光明小學擔任校長,開啟了自己教育旅程的新階段。從跟隨者轉變為引領者,從深耕一線教學到全面統籌管理,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詮釋了教師成長“玉汝于成”的真諦。談及未來的目標與教育理想,她愿繼續滿懷對教育的熱忱,帶領更多師生追光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