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閱讀了臺灣作家張文亮寫的《牽一只蝸牛去散步》,掩書而思:主人公牽著蝸牛散步,因為放慢腳步,欣賞曾被忽略的風景,體驗過程。教育孩子也應該像牽著一只蝸牛在散步,體驗與孩子一起讀書、一起成長的過程,要把時間拉長變慢,享受身邊一直被自己忽略的美,靜聽花開的聲音。
用心體驗,才能感受到職業之美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只蝸牛去散步。”相信沒有人接到這個任務時認為是個美差。因為“我不能走得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每次總是挪那么一點點。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仿佛說:‘人家已經盡了全力!’我拉它,我扯它,我甚至想踢它,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喘著氣,往前爬……真奇怪,為什么上帝要我牽一只蝸牛去散步?‘上帝啊!為什么?’ 天上一片安靜。”
走著走著,“咦?我聞到花香,原來這邊還有個花園,我感到微風吹來,原來夜里的風這么溫柔。慢著!我聽到鳥叫,我聽到蟲鳴,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咦?以前怎么沒有這些體會?”是啊,美無處不在,可為什么不少教師總會抱怨這一職業缺少4e801e2aa7c0cd0a62c5391c9f7269423ff69b8d08cd582d14f291098f0a3956美呢?其實,是我們缺少了發現美的眼睛。只要用心感受,你會發現,這個世界是多么地美麗!寒冷的清晨,學生迎面道上一句“老師早”,那是美麗的時刻;當我們生病,學生前來問候,那是美麗的時刻;當學生獲得優異成績,小臉上綻放燦爛的微笑,那是美麗的時刻;當學生取得進步真誠地向我們道謝,那是美麗的時刻……生活中的美,教育中的美,在于它的真實和細微,我們只有真實地投入其中,才能發現它的美,體驗它的美。
有效的學習應從體驗開始
“體驗式學習”理論在20世紀80年代由美國學者大衛·科爾博在繼承杜威“生活教育”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他構建了一個體驗式學習模型即“體驗式學習圈”, 提出有效的學習應從體驗開始,進而形成認識,進行梳理反思,再總結形成理論,最后才能成為被應用于實踐的理論認知。
我們該怎樣做促使學生也體驗到花香、微風、蟲鳴和滿天的星斗?
讓學生參與活動,促進互動。教材中設置的活動探究,不僅旨在讓學生通過科學探究活動獲取知識,更強調讓學生體驗探究的過程。教學九年級物理下冊“制作簡易電磁鐵”時,我通過設置分組實驗,讓學生相互討論,自主提出問題:“為什么本組電磁鐵與其他組的電磁鐵吸起大頭針的數量不同?電磁鐵磁性的強弱跟什么因素有關?……”他們充滿激情地尋求問題的答案,并在互動中最終解決問題。學生學習了“神奇的升力”,自己設計出實驗來模擬兩船相撞;學生學習了怎樣比較運動的快慢,在體育課上計算出自己50米賽跑的平均速度……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令學生的學習體驗更為深刻。
尊重學生的個人獨特體驗。讓學生自由表達,說出自己最想說的話,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例如,學到“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這一知識點時,有學生突發奇想,如果光在不均勻或不同介質中會怎樣呢?學到“電流表和電壓表的使用”,因為書本上只說了一種正確的使用方法,有些學生想體驗一下,“+”“-”接線接反時或者量程選得不對時,又會怎樣?此時,我會鼓勵學生的奇思妙想,并給予恰當指引,為他們進一步深入學習提供動力。
遵守循序漸進,過程重于結果。相信很多人都有過種花的經歷,每天悉心呵護,從種子發芽,到植株逐漸長大,每個階段都充滿了奇跡。很多人是為了觀察生命的生長過程,并不在乎它能開多少花結多少果。
知了鉆出地面,然后一步一步爬到高處,再一點點褪去舊殼,最后才能展翅高飛。每天看著學生成長、進步,這不就是一種幸福的體驗嗎?正如《牽一只蝸牛去散步》的作者最后感悟到的“我忽然想起來,莫非我錯了!原來上帝是叫蝸牛牽我去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