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肉開盒”行為再次受到廣泛關注。
所謂“人肉開盒”,即通過非法手段進行網絡搜索、挖掘,收集個人隱私信息,并在網上公布,引導網民對被“開盒”者口誅筆伐的行為,往往會給受害者造成巨大的精神壓力和傷害。其實質,就是一種網絡暴力。而從近年來媒體披露的情況來看,“人肉開盒”的背后,隱藏著不少未成年人的身影,有受害者,也有施暴者。
你是否還記得“尋親少年”劉學州和“粉發女孩”鄭靈華?他們都曾深陷網暴的輿論旋渦,最終因不堪忍受而自殺身亡。在他們之外,還有更多的人掙扎在暴力之網中,痛苦、焦慮、抑郁,擺不脫,逃不掉。
網絡暴力的發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有個人的,也有社會的。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意識到其中教育的缺位,并盡己所能地避免學生卷入網絡暴力,尤其是成為施暴者。
首先,我們要讓學生認識到網絡暴力的嚴重危害。網絡暴力的發生,與未成年人“三觀”的不成熟密切相關。很多網絡暴力,并非參與者有意帶給別人傷害,而是一種無意識的“平庸之惡”。對很多未成年人來說,網絡暴力是一種“宣泄”、一場“游戲”、一個“玩笑”,或者一類“社交密碼”。他們沒有想過,那一個個用鍵盤敲擊出來的輕飄飄的文字,會變成利刃,深深扎進受害者的心里——直到悲劇發生。我們必須幫助孩子們撕開眼前障目的“一葉”,讓他們意識到,網絡暴力不僅于法不容,而且會對被害人的身心造成難以挽回的傷害——他們在網絡上打出的每一個字,都有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導致雪崩的最后一片雪花”。同時,網絡暴力會嚴重傷害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和信任,傷害整個社會的文明基石。終有一日,我們射出的這顆子彈,會打回自己的身上。
其次,我們應該教會學生理性思考與表達的能力。互聯網的世界魚龍混雜,各種信息真真假假,很容易將人裹挾其中,讓人喪失理性。尤其是那些滿腔熱血、容易沖動的青少年,很容易被一些為著各種利益考量而制造新聞或發動輿論的人利用,在對事情一知半解的情況下,打著“正義”的幌子去傷害別人。為此,我們必須培養學生理性思考與判斷的能力。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教授曹林曾撰文分析新聞中的“不可能三角”——“真實、好玩、我拍下來了”,指出網絡上許多事件都是“劇本”。作為教師,我們要引導學生看透事情的本質,養成“未知全貌,不予置評”的習慣,避免被利用和操控。在此基礎上,再教會學生用理性的、溫和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訴求,而不是一味地謾罵與宣泄。
最后,我們應該對學生進行愛的教育,讓他們擁有同情與悲憫、包容與寬恕。網絡戾氣,歸根結底,要用愛和包容去化解。網絡暴力的背后,有諸多的社會原因,反射到個體身上,我們必須看到那一個個患上“空心病”、缺乏“感受力”、成為“橡皮人”的孩子。這些孩子,生活在“附近的消失”的世界,日常只見書山題海,感受不到世界的四季變換,體會不到人生的酸甜苦辣。而“這些真真切切感受到的情緒、帶來的經歷、對外界的思考”,正如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基礎教育集團語文教師趙查所說,是“塑造我們人性的養料”。如果沒有這些“養料”,只注重成績和結果,就會導致孩子們眼中無人、心中無愛,這樣一來,傷害他人又如何避免得了呢?為此,在教育過程中,在成績之外,我們要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要以愛與包容喚醒學生的細膩感受,培養他們的同情心、悲憫心和寬恕力,讓他們能夠喜他人所喜、悲他人所悲。只有這樣,網絡上的戾氣才能少一點、再少一點。
數字時代,青少年生于網絡、長于網絡,也被困在網絡。如何讓他們掙脫網絡的傷害和束縛,自由沖浪,亟待我們每一個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