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水無處不在,形態萬千;夏為雨,冬為雪;化而生氣,凝而成冰;因器而變,遇圓則圓,逢方則方,直如刻線,曲可盤龍。山東省濟南市槐蔭區周王小學坐落于景色秀麗的玉符河東岸,《水經注》稱玉符河為“玉水”,其下滲的河水是濟南諸泉的來源之一。學校地處山東濟西國家濕地公園的總規劃區域,距學校北大門十米之遙便是臘山生態景觀河。可以說,“河水相繞,林草相依”正是學校豐富自然資源的體現。
學校認為,“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正如教師們以無私的大愛默默奉獻;“夫水淖弱以清,而好灑人之惡”體現了教育具有塑造良好品性的教化作用;“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激勵著師生樹立遠大目標,勇往直前。基于此,學校確立了以“水潤”為核心的辦學理念,積極開展“水潤教育”,踐行“以水潤智、以水潤行、以水定向、以水潤心”的教育模式,倡導教師遵循教育的自然規律,因變而動、因動而活、因活而進,培育學生養成如水一般的謙遜、奔流到海的追求、剛柔相濟的能力、海納百川的大度、滴水穿石的毅力,成為靈動、儒雅、健康、自信的“若水少年”。
以“水”潤智,豐盈課程體系
學校以獨特的“水文化”為背景,依托“水潤教育”的開展,精心策劃了一系列項目化探究式學習活動。各教研組積極采用多樣化的方式,如資料搜集、實驗操作、數據分析、經典閱讀、藝術創作及繪本制作等,深入研究水文化,創設了“古人眼中的水”“水漢字的起源”“水費單里的奧秘”“水費圖形可視化”“水資源現狀調查”“水培大蒜”“最高的冰塔”“水與生命”“倒立的水”“水拓畫”等多個項目化課程,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水的知識,理解其意義與價值,幫助他們養成珍惜水資源的意識。同時,學校還注重引導學生探究“水”在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美術、體育等多個學科中的滲透與貫通,使他們通過“學習—實踐—展示—評價”四個連續的階段,形成完整的研究體系。
項目化課程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點,其實施促使教師角色發生了深刻的轉變。教師從知識的灌輸者轉變為學習的引導者與促進者,更加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度;教學方式從全面講解轉變為適度點撥,從包辦代替變為提供支持,從單一評價轉變為多元觀察,并在教學中有意識地為學生預留出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具體表現為:在講授知識前,強化學生閱讀、思考、記錄等環節,讓他們全身心投入學習;為學生提供多種學習方式,鼓勵他們自主選擇,并勇于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小組合作討論,為他們創造思考的空間,培養他們合作學習的能力。
項目化課程使每一名學生都得到了關注,有效促進了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通過積極參與項目化課程,學生提升了自信,初步養成了自主學習的習慣;通過閱讀大量資料,學生的視野得以拓展,閱讀能力得以提高,特別是文學素養有了很大提升;通過對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進行獨立探究,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更重要的是,很多學生在此過程中學會了像水一樣堅韌不拔、志向遠大,面對挑戰時能夠從容不迫、勇于探索、不懈追求。
以“水”潤行,整合教育資源
尋水。為加深學生對家鄉的了解,使他們充分感受家鄉的魅力,學校帶領“若水少年”們開展了一系列“探尋身邊之水”紅領巾尋訪實踐活動,如“三橋見證小康路,喜看家鄉新變化”“黃河時代,筑夢槐蔭”“筆墨隨時代,長河赴奔流”“小手拉大手,傳承黃河文化”“數字時代,智慧黃河”,等等。教師帶領學生自玉符河畔出發,熟悉濟南“三橋”的歷史變遷;沿河北上,感受小清河的藍天白云、綠樹成蔭;探尋睦里清源,見證小清河的美麗蝶變;立于黃河大壩之上,觀賞秋天的顏色、黃河的雄渾。學生們在沉浸式的體驗里得以感悟歷史的深邃,增加了對家鄉的熱愛,增強了文化自信。
學水。中國共產黨的“紅船”自啟航以來,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已行駛百年,一路風雨兼程,無畏前行,引領中華民族抵御外侮,實現民族獨立,從戰火紛飛的歲月邁向和平繁榮的新時代。其間,領袖們展現了水的不同特質,學校依托傳統節日與紀念日,通過主題班會、少先隊活動及語文課,向學生講述領袖故事,傳承偉人精神。同時,開展校內研學活動,借助“水之品質故事牌”等陣地,引導學生感悟偉人身上如水一般謙虛、包容、堅定、勤勞、清廉等優秀品質。
以“水”定向,創新教育評價
水滴細流,終將匯成壯闊之海。學校構建了由校級中層領導、輔導員及學生代表共同組成的“三級智囊團”體系,集思廣益,深度融合“紅領巾獎章”的實施策略與本校的獨特優勢,分年級、分層次地設定了爭章目標與內容,制定了詳盡的實施細則,明確了爭章種類,設計了爭章計劃,深入解析了獎章背后的深遠意義,確立了清晰的獲章標準,構建出一套獨具特色的“水潤”評價體系。
這套評價體系全面覆蓋德、智、體、美、勞五大方面,實行序列化、綜合化的評估方式。其中,“紅領巾獎章”特色章爭章活動尤為引人注目。水滴造型印章的設計,巧妙融合了道家“上善若水”的德行理念與儒家“水”之仁愛的文化精髓,以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基石,強調品德修養在日常生活點滴積累中的自然形成,倡導心向善行的價值觀。當學生在學業上取得進步,或是展現出樂于助人、堅強果敢等優秀品質時,就會得到一枚充滿美好祝愿的“小水滴”印章。這些印章不僅代表了對學生努力的認可,更是他們在成長道路上不斷獲得激勵、逐漸成長進步的見證。每一枚“小水滴”,都是美德的凝聚,象征著一種美德元素的傳承,學生每獲得一枚“小水滴”,便在美德之路上累積了一份寶貴的能量。正如水滴匯聚成海,美德的積累亦需時日與努力,通過每一次善意的舉動、每一次良好習慣的養成,幫助他們未來成為優秀的接班人。
以“水”潤心,營造育人環境
環境是學校文化建設的基礎,也是校園文化風貌的直接展現。學校深入挖掘水文化的豐富內涵,巧妙利用校園空間,營造良好的德育環境,使校園內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一角一景都體現教育的引導和熏陶。學校按照區域劃分不同主題,以“身邊之水、濟南之水、黃河之水”為主線,生動展現水的多樣魅力;以“水之品質、水之名曲、水之名畫”的多樣化闡釋,深刻揭示“水潤”文化的精髓與價值;以“智者樂水,詩情吟水”為主題,將與水有關的古詩詞裝飾在樓梯、墻面上,讓學生在攀登“知識階梯”的過程中感受水文化的熏陶。此外,學校還以水滴為元素,設計了活潑可愛的“若水少年”吉祥物,并將寓意深遠的“水紋”校標巧妙融入校園的各個角落,使校園處處洋溢著生機與活力,無聲滋養著每一位師生的心田。
有人說,做水一樣的教育,是自然的、和諧的、美好的,如果學生能夠過上水一樣的人生,那么教育就抵達了幸福的境界。我們相信,每一滴水的力量,終將匯聚成浩瀚的海洋,唯有沉潛蓄勢,方能厚積薄發。學校將堅持以“水”育人,走好特色發展之路,激發辦學活力,潤澤師生生命,努力辦好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在槐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征途上,乘風破浪,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