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職業學校是一所區屬中職學校。伴隨著新時代昌平區鄉村振興、產業升級和社區發展步伐的加快,學校在多元主體育人的過程中遇到了三大難題:效益鏈尚未形成,企業積極性不高;資源鏈整合不足,資源集約化不強;育人鏈耦合不夠,育人效能待提升。
學校充分認識到,只有扎根大地,才能與鄉村振興、產業升級和社區發展主體同頻共振,煥發辦學育人的生機活力;只有融入大地,才能有效運用鄉村振興、產業升級和社區發展過程中的豐富資源,搭建起生機勃勃的育人平臺;只有服務大地,才能在鄉村振興、產業升級和社區發展服務中創設新時代全息鮮活的育人場景。基于上述思考,學校率先提出區域“大地課堂”育人理念,開展區辦中職學校“大地課堂”育人綜合改革。
創新“大地課堂”育人機制
學校深刻理解鄉村振興、產業升級和社區發展同頻共振中各主體的價值訴求,通過助推技術鏈、產業鏈、專業鏈的融合,共創效益鏈,激發企業積極性,探索“大地課堂”育人機制,形成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在技術支持、人才培養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實現資源共用、場景共創、課程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共同涵養區域職教發展生態,大幅提升職業教育教學效能。扎根區域大地,創設鄉村振興、產業升級、社區發展三大產教聯盟,再造職教集團,創新“扎根大地”育人機制,煥發北京市首家職業教育集團——北京昌平職業教育集團的活力,涵養“大地課堂”育人生態。
以品種繁育為切入點,打造國家地理標志性農產品,激發14個鎮58家合作社的積極性,成立鄉村振興產教聯盟,與極星智慧農業、京東等企業合作,創建智慧農業產業學院、京東電商產業學院,形成服務鄉村振興“大地課堂”育人機制。
以服務區域產業升級新項目為載體,吸引4大產業56家企業,成立產業升級產教聯盟,與上汽大眾、首都機場等單位合作,創建上汽大眾SCEP北京培訓基地、首都機場航空服務產教融合中心,形成服務產業升級“大地課堂”育人機制。
以服務社區發展為切入點,與5個街道113個社區聯合成立社區發展產教聯盟,通過服務社區發展項目,與聯想、美團等企業合作,創建聯想工程師學院、美團數字生活學院,形成服務社區發展“大地課堂”育人機制。
搭建“大地課堂”育人平臺
融入區域大地,充分發揮“大地課堂”育人機制的作用,運用鄉村振興、產業升級和社區發展的豐富資源,搭建生機勃勃的“大地課堂”育人平臺。
整合集約鄉村振興需要的技術支持、人才培養和廣大鄉村三方資源,建設設施農業示范生產等4大技術中心、4個產業學院、1個數字服務平臺,設立17個特色小鎮和示范村,設置14個益農村校技術推廣站,服務14個鎮58家合作社、321個行政村,搭建服務鄉村振興的“大地課堂”育人平臺。
整合集約產業升級需要的技術支持、人才培養和區域行企三方資源,建設智行者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等3大技術中心、8家產業學院、1個數字服務平臺,服務昌平4大主干產業56家企業,搭建服務產業升級的“大地課堂”育人平臺。
整合集約社區發展需要的技術支持、人才培養和社區街道三方資源,建設大數據創新服務等3大技術中心,創建4家產業學院、1個數字服務平臺和10個社區驛站,搭建服務社區發展的“大地課堂”育人平臺。
創新“大地課堂”育人模式
學校深入分析區域鄉村振興全產業融合、產業升級新技術引領和社區發展民生的服務特征,摒棄傳統技術技能人才專業類型定位,精準定位鄉村振興、產業升級和社區發展技術技能人才的職業類型,突破職業學校以專業劃界培養人才的模式,率先探索了基于鄉村振興全產業鏈、產業升級技術鏈和社區發展服務鏈組建專業集群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職業培養模式,創新區辦中職學校“大地課堂”育人模式。
服務區域大地,依托鄉村振興育人平臺,圍繞鄉村振興上游產業育種、種植、采后處理,中游產業農產品深加工、銷售,下游產業餐飲服務與品牌賦能,將產業鏈、專業鏈、人才鏈耦合成育人鏈,構建智慧農業專業集群,開發產業鏈平臺課程、專業鏈項目課程,組合形成“積木式”課程體系,學生在生產中學習與實踐,聯合培養合作社負責人等6類鄉村振興技術技能人才,創新服務鄉村振興的“大地課堂”育人模式。
依托產業升級“大地課堂”育人平臺,基于車輛智能化制造技術、燃油汽車發動機技術、新能源汽車“三電”技術、智能網聯汽車車路協同技術的升級方向,將技術鏈、專業鏈、人才鏈耦合成育人鏈,構建汽車專業集群,開發“積木式”課程體系,組建項目教學團隊,促進崗、課、賽、證融通,在服務產業升級中增強育人效果,聯合培養智能汽車等3類汽車技術技能人才,創新服務產業升級的“大地課堂”育人模式。
依托社區發展“大地課堂”育人平臺,以社區智慧治理作為切入點,將服務鏈、專業鏈、人才鏈耦合成育人鏈,構建信息技術專業集群,形成“積木式”課程體系,聯合培養大數據服務等3類服務社區發展技術技能人才。通過“職業喚醒、職業養成、職業助行”三階段,實施“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畢業即就業”的學徒培養模式。學生經企業面試獲得學徒資格,注冊工號和學習賬號,接受企業化管理,每名學生均有企業認證的工程師和學校專業教師作為自己的導師,通過企業文化滲透、企業項目實訓、企業崗位實踐,最終進入企業工作,從學徒變員工,創新服務社區發展的“大地課堂”育人模式。
經過8年實踐,學校人才培養質量與辦學實力顯著提升,同時有力助推了區域經濟轉型發展。70%的學生進入大中企業就業,用人滿意度高達99.2%;培養出全國生態文化村帶頭人趙立新、第一屆全國技能大賽全國8強技能主播王巍燁等大批優秀畢業生。教師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中獲一等獎11項;在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選中榮獲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學校開發的蝴蝶蘭、蘋果酒、春餅宴等16個產業項目在全國推廣,其中“康陵春餅宴”項目年收入從10萬元躍升至1200余萬元。面向農村、社區、企業、軍隊、中小學的社會培訓全區覆蓋,有力支撐了昌平區“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北京市充分就業區”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