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重要任務是促進學生思維的進階,小學數學教師可通過設計合理的教學設計,激勵學生跳出常規、探索未知,發展其數學思維。鄉村地區教育資源相對欠缺,一些學生更容易出現思維保守、創新不足的問題。因此,教師更應注重通過個性化培養,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增強其創新思維。在小學數學低年級的教育實踐中,筆者始終注重探索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有效途徑。
遵循思維進階規律的教學
數學是一門強調邏輯與思維的學科,要長期訓練學生的數學思維與解題能力,而思維與能力的發展又能實現雙向互促。教育研究表明,直觀教學原則既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又能激發其興趣、增強其能力,促進知識理解。通過直觀教學或教師的生動描繪,學生的學習能更順利地從具體過渡到抽象,從感性提升至理性。首先,教師可利用直觀教具,啟迪學生思維。以“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的教學為例,教師可靈活采用多種直觀教具幫助學生理解算法、拓寬思路。如設置情境:“小白兔采了41個蘿卜,運走6個,還剩幾個?”引導學生用小棒模擬,通過拆分小棒解決減法問題,使展示過程更直觀,得出答案35。同時,利用數位筒演示,引導學生將小棒按數位擺放,通過“借1當10”直觀理解退位減法,清晰得知剩余蘿卜數。此外,課堂還可靈活使用豆子等物品,加深學生對“個位不夠減,向十位借1當10”的理解。
其次,通過繪制思維導圖,實現從直觀圖像向抽象概念的過渡。繪圖不僅能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數學原理,還有利于他們在多樣化的方法中選擇適合自己的策略,實現個性化學習。有學生在引導下繪制出兩種小棒圖,一種是先畫4捆(每捆10根)和1根小棒代表41,用虛線圈出一捆表示拆捆,即將其轉化為10個一,去掉其中5根和原先單獨的1根,剩下3捆和5根,即35。另一種同樣是畫出4捆和1根,拆捆后直接從10根中去掉6根,剩余4根與個位的1合并成5根,最終也是3捆和5根,即35。有學生繪制珠串圖,每串10顆代表1個十。畫出4串和1顆后,面對去6顆的任務,學生拆散一串,轉化為10顆,去掉6顆后剩35顆,即得出答案35個蘿卜。還有學生創意繪制數位圖、小方塊圖、電子圖等,體現了方法的多樣性。
最后,隨著教學過程的深入,過渡至抽象計算。鼓勵學生運用口算、筆算等多種抽象計算方式解決問題,進一步提升數學能力。訓練學生利用口算技巧迅速得出答案,如11-6=5后加30得35,或10-6=4后加31得35,提高計算效率;指導學生進行規范的豎式筆算,并說明算理。通過實踐,學生能掌握多樣化解題策略,體會數學的擇優思想與簡潔之美。
培養解題靈活性
鼓勵一題多解,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和解題創造性。在教授二年級下學期“媽媽買雞蛋”的題目時,鼓勵學生探索多種解題方法:“媽媽買回來不到10個雞蛋,兩個兩個地數多1個,三個三個地數最后也多1個。媽媽買回了幾個雞蛋?你是怎么想的?”有學生通過畫圖法,用圓圈代表雞蛋,通過直觀圖形找出符合條件的數字。有學生通過列舉法,舉出2的倍數2、4、6,3的倍數3、6,找出共同的數字6后加1得到符合條件的數字7。還有學生直接累加2的倍數,通過2+2+2+1得出7,或是累加3的倍數,通過3+3+1=1得出7。過程中,可以讓學生當堂分享思考過程,展示他們的解題能力,也拓寬全體學生的解題思路。
鼓勵一題多問,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題靈活性。如教授二年級下學期的“蘋果樹和桃樹”例題時,引導學生根據給定條件,從不同角度提出多種問題:蘋果樹和桃樹一共有多少棵?蘋果樹比桃樹多多少棵?等等。學生的各類問題涵蓋了數量比較、求和、差值等不同方面。這種訓練方式不僅幫助他們更深入地理解了題目,還提高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