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情懷是高中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之一,即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體現了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價值關懷,要充滿人文情懷并關注現實問題,以服務于國家強盛、民族自強和人類社會的進步為使命。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正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
盤活歷史鄉土資源,深挖家國情懷之根。歷史教材是歷史課堂教學的核心資源,也是歷史教學的基礎載體。歷史鄉土資源具有豐富性、差異化、生活化等特點,對其進行深入挖掘和利用,能增進學生對家鄉文化的認知與了解,激發他們對家鄉的熱愛,是培育家國情懷的有效途徑。以延安市為例,作為紅色革命圣地,這里蘊藏著豐富的歷史鄉土資源。按照承載方式的差異,其歷史鄉土資源可劃分為歷史文獻、歷史遺址、歷史文化保護場館、電子影音及其他共五大類。從延安市地情書到黃帝陵,從魯迅藝術學院舊址到各類文化場館,再到電子影音中的口述歷史與紀錄片,乃至學生家中的老物件、陜北民歌等,無一不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多樣化、多角度地盤活這些歷史鄉土資源,關注其背后的文化價值和教育意義,將其與教材內容相融合,構建出多視角、多類型、多層次的歷史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文化素養,讓家國情懷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
探索項目式學習,內植家國情懷于心。高中歷史教學須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通過實踐活動深化對歷史的認知與運用。項目式學習正契合這一理念,以學生為主體、以任務為導向、以情境為舞臺、以團隊協作為方式,讓學生在“做中學”,在潛移默化中為他們內植家國情懷,實現歷史教育立德樹人的目標。以統編版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的第七、八單元為例,學習“中國共產黨成立和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及“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時,教師可整合延安的紅色資源與教材內容,明確專題要點,通過項目式學習,讓學生在參與中理解歷史、感悟歷史。教授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英勇歷程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帶領學生通過參觀洛川會議舊址、棗園革命舊址等,讓他們身臨其境地感受歷史的厚重與滄桑;通過分組搜集史料、編創劇本,并在革命舊址重演歷史場景,深化學生對歷史的理解,增強他們的家國情懷,提升他們對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數字化引領教學革新,深化家國情懷體驗。數字化技術能夠打破時空界限,強化學生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并拓寬他們的國際視野,使他們更能夠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在高中歷史課堂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開展開放式、研究性學習,深化學生的家國情懷體驗。以“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在備課階段借助信息系統精準分析學情,通過分析作業的正確率、設計調查問卷等方式,多方位了解學生對前置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他們對本單元內容的疑惑點,有針對性地設計課堂教學內容。前置性學習階段,教師可通過數字化平臺發布任務,鼓勵學生自主搜集資料,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協作意識。課堂教學階段,教師可運用數字化手段創設生動情境,如借助希沃白板等互動工具,帶領學生現場繪制發現新大陸后世界各地交流、商貿往來的路線圖,讓他們直觀感受世界一體化的歷史進程。需要強調的是,數字化技術只是課堂教學的輔助工具,教師的教學過程應始終圍繞家國情懷、唯物史觀等核心素養展開,在數字化時代的浪潮中,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他們肩負起服務國家和民族的使命。
【本文系陜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立項課題“陜西省高中歷史新教材使用情況調查研究”(課題編號:SGH23Y215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