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標不僅在于傳授學生知識與技能,更在于喚醒他們內在的學習熱情與成長動力。浙江省杭州市桃源小學積極倡導并踐行“源力覺醒·內生發展”的教育理念,以發展學生的學習內生動力作為課堂改革的切入點,打造出“源動力”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在任務式、協作型、個性化的學習實踐中,通過對于內在價值的追求與體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學習。
三學賦能。為促進學生發生真實、主動、高質量的學習,學校策劃開展了三類學習實踐活動。一是任務驅動潛能,從機械型學習走向意義型學習。學校倡導生活即學習,注重設計挑戰性、實踐性任務,通過給予學生正向反饋與幫助,讓他們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進一步發展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二是合作探究蓄能,從被動學習走向主動學習。學校以學習金字塔理論為指導,推行“人人小先生”課堂,將課堂大部分時間交給學生進行討論、實踐、互教互學,并通過分層領學、專家研學、圓桌評學、協同教學等方式,營造共學共研的良好氛圍,實現學生各項能力的進階。三是技術創新賦能,從同步化學習走向個性化學習。學校為教師提供了實時更新、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源,引導他們利用智慧技術平臺實施同步差異教學。教師可根據學生學情或后臺數據劃分學習小組,為學生推送個性化學習資源,如學習工具包、可視化工具、微課等,確保真正實現個性化學習。
四維聯動。“源動力”課堂立足“起(問題驅動,促發學習)—承(基于標準,深度學習)—轉(遷移實踐,學以致用)—合(成果展評,素養內化)”漸進式教學流程。一是情境調動,基于真實學習,串聯多元實踐主線。遵循“真情境—真探究—真實踐—真輸出”的實踐邏輯,帶領學生在真實任務情境中探究、解決問題,培育其形成“從問題出發”的思維模式,養成樂于思考、勤于實踐、勇于探索的品質。二是目標領動,立足深度學習,開展學術探究。通過學習探究、設計操作、反思整理等環節,引導學生逐步養成經常性反思與歸納的習慣,深化對知識的理解,促使他們應用所學知識解決新問題。三是支架助動,指向學會學習,凸顯高階思維水平。學校秉承引導性、適時性、差異性、漸隱性的原則,為學生設計了“學習支架”,確保其能適時引導學生思考,滿足他們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并在學生能力提升后逐漸撤出,引導他們自主探索學以致用。四是評價促動,促進持續學習,創新多維評價方式。學校從價值取向、載體創新和關鍵路徑三個視角進行深度融合與系統設計,打造多元評價的行動指南。相較于傳統的“對學習的評估”,學校開展的以素養為導向的項目式評價、基于數字賦能的形成性評價、指向素養內化的終結性評價,都是“為學習的評估”,能夠為學生主動向上發展提供“腳手架”。
協同保障。智能時代背景下,學校為激活學生內生動力提供了更多的渠道與更泛在的聯結。一是課程融合。聚焦核心素養的載體創新。致力于五育融合視域下的“源動力”課程群建設,凸顯課程的真實性、邏輯性、實踐性與學術性,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二是空間重構,面向未來拓展學習空間。依照無邊界學習理念,結合項目式學習、跨學科主題學習等方式,創建絲路文化未來學習社區、主題綜合實踐活動展區、“長樂源”閱讀工坊、合班活動室等,為學生拓展實踐場所,促進他們在多元場景中發展綜合素養。三是技術支持,指向泛在學習平臺。從信息化平臺、數字化資源包、學習圈三大體系著手,為“源動力”課堂教學與評價提供了一套全方位的支持體系,可以使教師通過信息跟蹤挖掘、數字回溯分析、科學監測評價等方式,描繪學生的成長軌跡,進而為每一名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教育方案。
【本文系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2023學年科研課題《“同步差異”課堂:基于智慧平臺的小學課堂教學范式變革的校本探索》(課題編號:K2023013)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