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術跨學科教學策略是培養21世紀藝術人才的有效途徑。在小學美術教學中,通過整合不同學科的知識,教師既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也能創新學習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美術學科的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創作技能。通過分析跨學科教學策略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價值,結合教學實踐,探究小學美術教學與語文、數學、科學等學科的跨學科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美術;跨學科;融合教學
作者簡介:溫耀發(1989—),男,甘肅省通渭縣常家河鎮張堡小學。
進入快速發展的新時代,教育的多元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美術跨學科教學策略的運用,符合教育教學方法革新的需求,其既注重探尋美術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幫助學生建立系統化的美術知識體系,又能通過藝術的手段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學生能夠在藝術視角下學習和探究美術知識。因此,教師應從跨學科的教學理念出發,探究小學美術教學與語文、數學、科學等多學科的融合教學策略,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一、跨學科教學策略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一)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跨學科教學策略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突破了傳統的“講述—示范—練習”教學模式的局限,為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學生在美術課堂不再感到無聊。首先,美術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拓寬了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認知。如筆者將《著衣母嬰臥像》這一雕塑作品與作者所處的時代(歷史學科),作者的思想、情感(文學知識)等緊密聯系,使學生從“廓”到“形”理解作品“母愛如山”的內涵,也能讓學生在自主探究活動中發現亨利·摩爾創作手法的來源。其次,在跨學科學習過程中,學生會跳出思維舒適區,產生對美術學科知識的探究欲望,進而奮力學習,挑戰自我。大多數學生會將傳統的小學美術教學課視為“副科”,認為學習美術不需要多少精力,也不需要去動多少腦筋。而跨學科教學,要求學生思考藝術作品與文學作品、數學概念或科學原理等知識之間的聯系,體驗從失敗中學習并最終實現創意的過程,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這樣的美術課堂不僅能夠引領學生深入探究美術學科知識,也能使學生感受到學習其他學科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最后,跨學科教學的合作探究,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全面發展的平臺,使他們在課堂上溝通協作、學習體驗,進而增強學習動力[1]。
(二)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
跨學科教學策略在小學美術課堂上的應用,能為學生提供一種全新的學習方法或探究視角,進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一方面,教師會鼓勵學生去質疑、去wy0rtTZ8D39B/F6N4PdG9kjxwOT9r73w55zU1EuWgWQ=聯想、去創新,使其在自我表達和解決問題時,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產生更具創造性的思路;另一方面,學生的知識背景會更全面,打破學科壁壘的能力會更強,他們能夠跨越學科界限進行思考和創新。如在引領六年級的學生創作“破繭成蝶”主題的作品時,筆者先讓他們思考破繭成蝶的故事,找到創作這一主題作品的意義和突破口,然后選擇繪畫方法,確定表現方式。這一創作過程,融文學知識于美術創作之中,提升了學生的跨學科整合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也促進了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
(三)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
跨學科教學策略在小學美術教育中的應用,為學生的藝術素養提升開辟了一條全新的途徑。通過美術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學生不僅能學習繪畫理論和繪畫技巧,還能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藝術表現形式,從而增強對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2]。在跨學科教學中,傳統文化、現代文化、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等文化得以融匯,學生對藝術作品的文化意義、歷史背景、表現手法等也能產生更深入的認識和領悟。此外,在跨學科學習過程中,學生會發現藝術與藝術、藝術與文化、藝術與社會之間的聯系,這不僅能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也能加深其對人類文化遺產的理解。如通過研究中國水墨畫,學生可以了解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和自然觀;通過學習西方的古典繪畫,學生對歐洲宗教歷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這樣的跨學科學習,不僅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更重要的是能夠培養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理解能力和欣賞能力,進而不斷提升他們的藝術素養。
二、小學美術教學中的跨學科教學策略探析
(一)小學美術與語文學科的跨學科教學策略
1.學習文學作品,提升藝術鑒賞能力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培養至關重要。通過詳細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時代背景、創作環境和有關的文學作品等,學生將能更深入理解作品所蘊含的情感和寓意,與作品產生共鳴[3]。譬如,在教學“人民藝術家——齊白石”一課時,教師可以齊白石的藝術生涯介紹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欣賞齊白石的藝術作品,學習關于齊白石的文學作品,引領學生進入充滿探索與發現的學習之旅。首先,讓學生從自己搜集的資料中獲取關于齊白石的生平和藝術成就等信息;其次,師生一起觀看關于齊白石的紀錄片,學習《白石老人自述》等文學作品,進一步了解這位藝術成就非凡的藝術家;再次,師生共同欣賞《蝦》《海棠雙蟹圖》《牡丹圖》《蛙聲十里出山泉》等藝術作品,讓學生觀察、比較作品風格的變化和主題的不同,深化學生對齊白石藝術特色的理解;最后,鼓勵學生選取一幅齊白石的作品進行賞析。在這一活動過程中,文學作品助力藝術作品欣賞,藝術作品賞析助推學生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做到了美術教學與文學作品學習的高效融合。
2.探尋藝術元素,提升作品創作能力
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汪曾祺的《歲寒三友》,“文中有畫意”。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勾勒的是“兒童樂園”圖,陳淼的《桂林山水》中有“山水畫”……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從美術教學的視角出發,精選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內容,并與學生一起品讀,探究美文中的情感、視覺元素和繪畫藝術,能夠幫助學生構建文本內容與繪畫藝術之間的聯系,進而提升學生的文本理解能力和繪畫創作技能[4]。譬如,在教學“山水畫”一課時,教師可先引領學生從欣賞語文課文《桂林山水》所描述的畫面開始,發現桂林山水的四大特色“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探尋文章所蘊含的色彩、形狀、空間、節奏與韻律等藝術元素,真正感受到“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山水美和環境美。接著,教師講解“山水畫”的概念知識,通過展示不同風格的山水畫作品,引導學生觀察畫中的自然景觀,感知山水畫所表現出來的藝術美。同時,引領學生品讀文本,基于文本構建“桂林山水圖”,了解記錄和凝結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桂林山水。至此,學生對桂林山水形成了深刻的認識,在心中建立了山水畫最基本的框架,他們對繪畫藝術的認識也上升了一個高度——游山如讀史,作畫除匠氣。最后,教師引領學生創作屬于自己的“桂林山水”。這一環節的設置,使學生將文字美轉換成視角美,將情感態度轉換成繪畫語言,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和山水畫的理解、感悟,也鍛煉了他們的藝術創作能力。
(二)小學美術與數學學科的跨學科教學策略
1.融入數學知識,提升作品創作技巧
美術學科的深入學習,離不開幾何圖形、比例、平移、透視、矩陣變換等數學學科的相關知識。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融入數學知識,可以助力學生理解美術概念,掌握繪畫方法,提升作畫技巧。以“雕塑之美”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寓“比例”知識于本課的教學中。首先,向學生展示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雕塑作品,讓學生直觀感受雕塑藝術的魅力。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并討論雕塑作品中的比例關系,如人體雕塑的比例、抽象雕塑的幾何形狀比例等,讓學生意識到比例在雕塑藝術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將教學焦點轉移到數學“比例”概念的重溫上:①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什么是“比例”,簡要說一說今天所觀察到的雕塑作品各部位之間的比例關系。②請同學們選擇一件雕塑作品,測量并計算肚臍上下的比例和胸圍、腰圍、臀圍之間的比例。在這一過程中,通過測量、計算、比較,學生認識到美術學科的學習與數學知識息息相關。最后,引領學生進行雕塑創作,并提醒他們注意整體與部分之間的比例關系。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實踐了數學知識,也深入體驗了雕塑藝術創作的過程,提升了對雕塑藝術的認知和創作水平[5]。
2.整合“美數”知識,助力理解美學理論
在小學美術學科的教學中,數學體系中的“對稱”知識無處不在。為了使學生在美術學科的學習中熟練掌握并運用“對稱”知識,教師可以將“對稱”知識與美術學科的授課內容進行整合,讓學生既能發現“對稱”的美學價值,又能加深對“對稱”概念的理解,從而助力美術學科教學質量的提升。譬如,在教學“多彩的民族傳統紋樣”一課時,筆者運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中國56個民族的服飾,并引導學生觀察各民族服飾中的美術元素,特別是色彩、線條的使用和形狀的獨特設計。水族背帶上的圖案、苗族服飾上的圖案、漢族的對襟服飾、保安族男子冬服等引起了學生的注意,他們發現這些衣服的共同特征——對稱。有學生還開玩笑說:“我們走到哪里,數學就跟著我們來到哪里!”接著,筆者引領學生對比分析服飾或服飾圖案中的對稱與非對稱元素。在觀察和分析的基礎上,學生認識到了“對稱”不僅僅是數學學科的一個重要知識,也是美術設計中實現美感的一個重要手段。同時,通過對各民族服飾的簡略分析,學生也了解了近似對稱、動態對稱等美學理論,從而豐富了對民族服飾的認知,拓展了美術課堂的學習內容,加深了對“對稱”知識的理解。
(三)小學美術與科學學科的跨學科教學策略
1.借助科學實驗,提升美術學習效果
美術學科的學習,離不開透視、光學、解剖學等科學知識。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引領學生在實驗中弄清光學原理和透視等知識,會使他們更容易跨入繪畫藝術的大門。譬如,“色彩的純度”一課屬于“造型·表現”學習領域,學習重點是引領學生了解色彩的變化規律,培養學生對色彩三屬性的判斷、感受和應用能力。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實驗的方法來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第一,引領學生觀察不同純度的色彩在藝術作品中的運用,讓學生初步認識色彩純度對表達作品情感的影響。第二,使用棱鏡分解光線展示光譜,使學生理解光與色彩之間的密切關系。第三,實驗不同材質對光線的影響,使學生真正理解“色彩純度”的含義。通過實驗,學生會觀察到色彩的形成原理,理解色彩與光的關系,這也增加了學習美術學科的趣味性[6]。
2.融合科技與藝術,增強學習興趣和動力
在小學美術教材中設置“科學創造新生活”一課,其目的是引領學生了解科學對生活發展的作用,培養學生熱愛生活、敢于想象、勇于探索的態度。因此,本節課的教學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突破:①播放滲透科技的藝術作品視頻,如G20杭州峰會文藝晚會上,一面中國扇于西湖之上打開,扇面與湖面產生的鏡像融為一體,科技與藝術結合描繪出的意境美令觀眾無不驚嘆。②展示作品《云夢山》,引領學生探究作品的組成方式與表現手法,使學生認識到藝術中包含科技進步的信息。③學生自主創作,提高藝術表達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在這樣的美術課教學設計中,學生既經歷了觀察分析的過程,又收獲了創作體驗;既能從科技的進步中感知中國畫特有的氛圍和氣韻,也能從美術學科的學習中增強學習科技知識的興趣和動力。
三、總結
綜上所述,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探索和實施跨學科教學策略,是適應新時代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提升學生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手段。因此,小學美術教師既要更新教育觀念,努力探尋跨學科教學的切入點和契合點,也要努力打破學科壁壘,積極探索跨學科教學的路徑和方法,使學生在學習美術學科知識的同時,建立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自信,提高認識和理解世界的能力,培養跨學科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獲得全面而深刻的學習體驗,不斷提升藝術素養。
[參考文獻]
李曉東.“雙減”背景下小學美術大單元教學研究:以“黃河文化”大單元教學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4(3):173-175.
陸佳晨.學科融合,激發創造:學科融合視域下小學美術跨學科教學思路[J].讀寫算,2024(5):140-142.
吳瑄.新課標下小學美術跨學科教學分析[J].求知導刊,2024(2):137-139.
華雪.新課標理念下小學美術跨學科教學的意義和實踐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3(22):178-180.
張文雙.現代技術融入小學美術教學的實踐探索[J].美術教育研究,2021(22):176-177.
韓昶.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策略探新[J].新課程研究,2021(29):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