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形成的局限性、隆起性病變,表面通常較光滑,與周圍組織界限清楚,通常局限于黏膜層和黏膜下層,好發于胃竇及胃體,可呈單個出現,也可多發。隨著胃鏡檢查的普及,胃息肉的檢出率逐年升高。那么,如果胃里長了息肉,會有什么癥狀?胃息肉會不會癌變?需要手術切除嗎?
一問:胃息肉會引起什么癥狀?
胃息肉患者的臨床表現與息肉大小、位置等相關,缺乏特異性。患者早期沒有明顯的癥狀,通常是在進行胃鏡檢查、外科手術等過程中被發現。如果病情持續發展,息肉表面開始糜爛、出現潰瘍,或直徑較大時,會導致腹痛、腹脹、反流、惡心、嘔吐、消化不良等明顯癥狀。合并潰瘍者,可能出現上消化道出血癥狀,如黑便、貧血。如果胃息肉位于賁門部位,可導致吞咽阻擋感。息肉處于幽門部位可能導致幽門梗阻,使患者出現腹脹、嘔吐、食欲減退等癥狀。
二問:胃息肉會發展成胃癌嗎?
絕大多數胃息肉是良性的,只有極少部分存在惡變的可能性。息肉的良惡性與其分型、大小、數目等相關。根據病理類型,胃息肉可分為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和炎癥性息肉四類。其中,增生性、炎癥性、胃底腺息肉惡變的風險很低。腺瘤性息肉b7fa5db48a99bae30056ae447d16db71b740c982c006d7d73bbc26c46e777108的癌變率為 9%~20%,可視作癌前病變。此外,息肉越大、數量越多,惡性的可能性越高。
三問:胃息肉是否需要切除?
直徑<1厘米的增生性、炎癥性、胃底腺息肉,特別是多發性小息肉,可以予以觀察,切除的必要性不大。直徑在1~2厘米之間的胃息肉,可切可不切,患者也可以在做胃鏡檢查時一并切除。如果息肉數量較多則建議切除。對于腺瘤型息肉,尤其是直徑大于2厘米的廣基底腺瘤性息肉,必須切除。此外,其他直徑大于2厘米的胃息肉,或者已經發生出血、疑似或已發生癌變的息肉,必須盡快切除。
四問:哪些人群易罹患胃息肉?
1.有胃息肉家族史者
胃息肉有一定遺傳傾向,有直系親屬罹患胃息肉者的患病率比一般人要高。
2.飲食習慣不良者
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長期飲用濃茶、酗酒、吸煙、高脂飲食等可導致胃黏膜受損,令胃上皮細胞過度增生,誘發胃息肉。
3.幽門螺桿菌感染、膽汁反流,服用特定藥物者
幽門螺桿菌感染、膽汁反流,長期服用質子泵抑制劑、阿司匹林等藥物,可導致胃黏膜受到刺激,增加胃息肉的發生風險。
五問:如何預防胃息肉?
1.定期復查胃鏡
內鏡檢查是消化科疾病診斷的“金標準”,胃鏡下可以直觀地觀察并處理病灶。建議40歲以上的胃息肉高風險人群每年做胃鏡檢查,以便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2.合理使用藥物
質子泵抑制劑等藥物可能造成胃黏膜損傷,不宜長期、大量使用。如在用藥期間出現不適癥狀,患者應及時告知主治醫師,以便調整用藥方案。
3.調整飲食習慣
養成規律的飲食習慣,飲食清淡,少吃辛辣刺激、腌制、高油高脂類食物,建議戒煙限酒,以保護胃黏膜。
4.保持良好的心態
醫學研究顯示,胃腸道健康與個人情緒密切相關,精神壓力大、過度緊張、焦慮可能誘發胃息肉。建議盡量保持穩定、良好的心態,勞逸結合,適當釋放心理壓力,維持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