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白居易的《琵琶行》通過描述一位失意歌女的遭遇和詩人自身的感受,細膩地展現了作品中三個層次的感傷情緒。本文擬從歌女、詩人和讀者三個角度入手,深入剖析《琵琶行》蘊含的感傷之情及其藝術表現手法。
[關鍵詞] 琵琶行 白居易 感傷 失意 共鳴
[中圖分類號] I10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4)15-0112-04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詩歌以敘事性和抒情性相結合的手法,生動描繪了歌女的坎坷遭遇和詩人的被貶謫之苦,表達了強烈的感傷之情。作品情真意切,引發讀者共鳴。本文將對《琵琶行》中三個層次的感傷進行細致分析。
一、歌女:身世坎坷的悲怨
1.少年得志,備受寵幸
琵琶女年少時風光無限,備受寵愛。詩中描繪她13歲就學得一手好琵琶,技藝精湛到能讓善才侍座贊嘆,令秋娘羨慕嫉妒的地步。這表明她不僅天資聰穎,而且勤奮刻苦,年紀輕輕就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名屬教坊第一部”一句,更是點明她在當時的社會地位,是長安教坊中最頂尖的藝人。
長安作為當時的帝都,匯聚了全國最優秀的人才。能在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脫穎而出,成為“第一部”,足見琵琶女的才華之出眾。她不僅琴藝超群,想必容貌也是出類拔萃,才能得到如此多的追捧。“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兩句生動描繪了她受寵的盛況[1]。五陵年少指的是達官貴人家的子弟,他們爭相給琵琶女纏頭,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爭著給她打賞。“一曲紅綃不知數”更是夸張地形容打賞之多,一曲唱罷,獲得的紅綃(絲綢)多得數不清。這樣的描寫,不僅展現了琵琶女當時的風光,也暗示了她的美貌與才華。能讓那么多達官貴人如此追捧,可見她的魅力非同一般。詩人用這樣的筆觸,將琵琶女少年時代的輝煌刻畫得栩栩如生,讀者仿佛能看到一個才貌雙全、備受寵愛的少女形象。
然而,詩人在描繪這份榮耀的同時,也埋下了伏筆。“五陵年少爭纏頭”中的“爭”字,暗示了這種寵愛的短暫和不穩定。那些公子哥兒們的追捧,更多是一時興起,缺乏長久的忠誠。而“一曲紅綃不知數”中的“不知數”,則隱含著一種虛幻感,似乎在暗示這樣的輝煌不過是鏡花水月,轉瞬即逝。
詩人通過這樣的描寫,既展現了琵琶女少年時的風光,又為后文的悲劇埋下伏筆。這種巧妙的結構,讓讀者在感嘆琵琶女才華的同時,也隱約感受到了命運無常的傷感。少女得志不過是短暫的夢幻泡影,美好的時光終會幻滅。這種感傷之情,在詩歌開篇便已埋下,為整首詩的悲劇基調奠定了基礎。
2.漂泊異鄉,委身商賈
琵琶女的命運急轉直下,從長安城備受追捧的名姝淪落為漂泊異鄉的商人婦。詩人用“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點明了琵琶女與商人之間的疏離感。商人只顧生計,對妻子缺乏關愛。“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生動描繪了琵琶女的孤寂凄涼。丈夫遠行經商,她獨守空船,無依無靠。秋風蕭瑟,月光如水,襯托出琵琶女內心的凄涼和寒意。她形單影只,在孤寂中飽嘗相思之苦,承受著身心的雙重折磨。這種處境與她昔日的風光形成鮮明對比,令人扼腕嘆息。
昔日在長安教坊呼風喚雨的歌姬,如今卻只能在異鄉孤舟中忍受寂寞,委身于無情的商賈。這種巨大的落差不僅體現在地理位置和社會地位上,更反映在精神層面的孤獨和凄涼。琵琶女不僅要忍受物質生活的落差,更要承受精神上的折磨。詩人對琵琶女的遭遇寄予深切同情,將她的悲劇命運刻畫得入木三分。通過細膩的描寫,詩人讓讀者感同身受地體會到琵琶女內心的苦楚。這種描寫不僅展現了琵琶女的悲慘遭遇,也反映了那個時代許多女性的命運。她們的人生往往不由自己做主,被迫遠離故土,委身陌生人,忍受孤獨凄涼[2]。通過琵琶女的遭遇,詩人深刻揭示了當時社會的不平等和女性的悲慘命運。
3.往事如夢,淚灑闌干
時光流逝,青春易逝,昔日的繁華盛世已成過眼云煙。琵琶女的內心世界在這一段得到了充分展現,詩人通過細膩的描寫,將她的心理活動刻畫得淋漓盡致。“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兩句,生動描繪了琵琶女凄苦的心境。“夜深”營造出寂靜孤獨的氛圍,暗示了琵琶女內心的寂寞。“忽夢少年事”點明她在夢中回到了少女時代,夢見了當年的歡樂時光。這個夢境,是她對現實的逃避,也是對過去的懷念。然而,夢醒時分,等待她的是冷清寂寥的現實。昔日的輝煌已不復存在,留下的只有無盡的悵惘和悲傷。淚水模糊了妝容,滴落在闌干之上,那份悲慟令人心疼不已。
琵琶女雖然強顏歡笑,內心卻充滿了苦澀。年華老去,色衰愛弛,她滿腹的心酸無處訴說。夢中的歡樂時光如此短暫,喚醒她的卻是無情的現實。繁華落盡,物是人非,今昔的巨大反差帶來的感傷之情溢于言表。夢境與現實的沖突,將琵琶女的悲劇命運推向高潮,引發讀者的強烈共鳴。這種描寫不僅展現了琵琶女的個人悲劇,也反映了那個時代許多女性的共同命運。她們曾經年輕美貌,備受追捧,但隨著時光流逝,不得不面對殘酷的現實。詩人通過琵琶女的遭遇,深刻揭示了美人遲暮的悲劇和人生無常的真理。這種由個人悲劇引發的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構成了《琵琶行》的深層內涵,賦予了這首詩更為深遠的社會意義和人文關懷。
二、詩人:被貶謫的失意落寞
1.遠離帝京,謫居江城
白居易因直言進諫觸怒權貴而遭貶謫,被迫離開京城前往江州任職。“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短短兩句道盡了詩人內心的苦悶和不平。遠離京城意味著與家人好友分離,告別繁華生活,來到陌生寂寥之地。作為失意官員,詩人內心充滿迷惘和彷徨。謫居江城是人生的一大回落、仕途的跌宕起伏。昔日春風得意,如今卻只能在偏僻的潯陽城郁郁寡歡,甚至小病無人照料。“謫居臥病”四字生動表達了詩人的失意不得志,字里行間滿是悵惘之情。
離京萬里,遠謫南荒,詩人內心的苦悶和失落感不言而喻。人生大起大落,宦海風云變幻,詩人切身體會到仕途艱難和世事無常[3]。這種失意和苦悶化作詩中的感傷之情,引發讀者無限感慨。詩人以親身經歷,道出了那個時代無數失意文人的共同遭遇。他們遠離京城,離別親友,漂泊天涯,內心充滿迷惘和彷徨。“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兩句,既是詩人自身遭遇的寫照,也是那個時代眾多文人的心聲。
詩人將自己的苦悶和失意化為詩歌,用藝術形式表達內心感受,引起讀者共鳴。這正是詩歌的魅力所在,它能將個人經歷升華為普遍情感,表達人生真諦。通過對自身遭遇的描述,詩人不僅表達了個人的失意和悲傷,更反映了整個時代的社會現實。他將個人命運與時代背景緊密結合,使詩歌具有了更深遠的社會意義。白居易的遭遇不僅是個人悲劇,更是那個特定歷史時期文人群體的縮影。通過這首詩,我們可以窺見當時社會的風貌,感受文人們在仕途浮沉中的心路歷程,體會人生無常和世事難料的哲理。
2.孤寂無聊,終日不聞絲竹聲
白居易來到潯陽城后,感到無比孤寂和無聊。“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生動描繪出詩人內心的落寞和苦悶。潯陽地處偏僻,文化生活匱乏,連一點音樂都聽不到,這對熱愛詩歌和音樂的白居易來說無疑是一種折磨。終日不聞絲竹之聲,更加劇了詩人內心的空虛和寂寞。詩人用“無音樂”和“不聞絲竹聲”兩個否定句,強調了潯陽城文化生活的匱乏和單調,表達了他內心的不滿和失落。沒有詩歌,沒有音樂,日子過得如此乏味和苦悶,這種孤寂之感溢于言表。
詩人還用“終歲”兩個字,說明這種狀態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不是一時的心情低落,而是長期的痛苦折磨。久居此地,無人欣賞,無人理解,詩人的孤獨感愈發強烈。孤寂無聊的日子,沒有知音,沒有歡樂,這種失落和苦悶,化為詩中的感傷之情,引發讀者的共鳴。詩人的遭遇,正是那個時代許多失意文人的縮影,他們遠離京城,漂泊天涯,內心充滿了迷惘和苦悶。
然而,詩人并沒有被孤寂和苦悶擊垮,而是用詩歌抒發內心的感受,以藝術的形式表達自己的心聲。“孤寂無聊,終日不聞絲竹聲”,看似是在描述客觀環境,實則是在抒發主觀感受,字里行間滿是詩人的失意和感傷。詩歌成為詩人排遣寂寞、宣泄情感的途徑,也成為他與世界對話的方式。透過詩歌,我們能夠感受到詩人內心的孤獨和失落,也能體會到他不屈的意志和堅強的品格。白居易以自身經歷為素材,創作出這樣感人至深的詩歌,不僅抒發了個人情感,更反映了那個時代文人的共同遭遇,展現了詩人深刻的社會洞察力和人文關懷。
3.同是天涯淪落人,淚濕青衫
《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是全詩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詩人內心的感傷之情。詩人與琵琶女雖身份懸殊,卻有著相似的遭遇。"同是天涯淪落人"道盡了兩人的共同境遇,反映了人生無常。“相逢何必曾相識”更是發人深省,點明世間悲歡離合乃人生常態。詩人對琵琶女感同身受,淚濕青衫,體現了強烈的情感共鳴。
詩歌通過描述琵琶女和詩人的遭遇,揭示了那個時代的困境和苦難。詩人將個人不幸提升到普遍人生境遇的高度,表達了對苦難生活的悲憫。琵琶女和詩人的命運都是時代的縮影,反映了動蕩社會中人們面臨的困境。詩人將目光投向更廣闊的社會現實,對人生進行深刻思考,這種思考構成了《琵琶行》的深層內涵。
《琵琶行》藝術魅力在于細節把握和情感表達。詩人生動刻畫了琵琶女的形象和內心世界,同時融入自身感受,字里行間滿是對琵琶女的同情和對人生的感慨。詩人的悲憤之情溢于言表,真摯的情感表達賦予了詩歌強大的感染力。《琵琶行》以其感人的情節、生動地刻畫和深邃的思想,將個人命運與時代境遇相結合,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成為反映時代風貌、探討人生哲理的不朽名作。
三、讀者:引發感同身受的共鳴
1.曲折的情節吸引目光
隨著詩歌情節的推進,琵琶女的身世漸漸揭開了神秘的面紗[4]。原來她曾是長安城里的名姝,十三歲學得琵琶成名,曾名動京城。然而,時過境遷,她遠離故土,漂泊異鄉,最后不得不委身于商人為婦,過著寂寥的生活。琵琶女的人生經歷跌宕起伏,令人唏噓不已,也引發了讀者的無限感慨。詩人在聽完琵琶女的訴說后,也講述了自己的身世遭遇。原來詩人也是一個失意的文人,因直言進諫觸怒權貴而被貶謫到潯陽。兩個天涯淪落人在異鄉相遇,訴說著各自的不幸遭遇,引發了讀者的強烈共鳴。
詩歌情節的跌宕起伏,人物命運的大起大落,無不吸引著讀者的目光,牽動著讀者的心弦。讀者被詩歌所描繪的世界所吸引,情不自禁地投入詩歌的意境之中,與詩中人物一起感受人生的悲歡離合,體味命運的跌宕起伏。《琵琶行》以其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構建了一個引人入勝的藝術世界,吸引了無數讀者的目光。讀者在閱讀中,既為故事本身所吸引,也被詩歌所表現的人生境遇所打動,在情節的跌宕起伏中,感受到了人生的悲歡離合和世事的無常。
2.感人的遭遇催人淚下
《琵琶行》中的人物遭遇感人至深,令讀者淚下。無論是琵琶女的身世坎坷,還是詩人的失意淪落,都引發了讀者的強烈情感反應。讀者被詩中人物的不幸遭遇所打動,為他們的命運而感到悲傷和惋惜。琵琶女本是京城名姝,十三學得琵琶,名動京城。然而,好景不長,她遠離京城,漂泊天涯,最后不得不委身于商人為婦。從少女時的風光得意,到中年時的凄涼寂寞,琵琶女的人生軌跡令人唏噓不已。
“紅顏薄命”的悲劇再次上演,琵琶女的遭遇引發了讀者的無限感慨。詩人白居易也是一個失意的文人,因直言進諫而被貶謫到偏遠的潯陽。從京城到江城,從春風得意到失意淪落,詩人的人生大起大落,同樣令人扼腕嘆息。詩人“謫居臥病潯陽城”,終日不聞音樂聲,內心充滿了孤寂和苦悶。讀者為詩人的遭遇而感到悲傷,為他的不幸而感到惋惜。琵琶女和詩人,一個是失意的歌姬,一個是落魄的文人,兩人雖身份地位懸殊,卻有著相似的遭遇和命運。“同是天涯淪落人”,道出了詩人與琵琶女的共同境遇,也引發了讀者的感同身受。
讀者被詩中人物的不幸遭遇所打動,為他們的命運而感到悲傷和惋惜,禁不住淚流滿面。詩歌通過對人物遭遇的描述,揭示了那個時代人們所面臨的困境和苦難。無論是琵琶女的身世坎坷,還是詩人的失意淪落,都是時代的縮影,反映了那個動蕩不安的時代中,人們所面臨的種種不幸。讀者在閱讀時,不僅為作者與琵琶女的命運而悲傷,也為整個時代的苦難而揪心。詩歌以感人的筆觸,刻畫了人物的不幸遭遇,引發了讀者的情感共鳴。在為人物命運而潸然淚下的同時,讀者也對那個動蕩不安的時代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3.真摯的情感打動人心
《琵琶行》之所以能引發讀者共鳴,關鍵在于詩人真摯的情感表達。詩人將自身情感融入創作,字里行間充滿對琵琶女的同情和對人生的感慨。“同是天涯淪落人”既表達了對琵琶女的同情,也反映了詩人對自身命運的感傷。“相逢何必曾相識”道出了詩人內心的孤寂和失落。當琵琶女再次彈奏時,詩人情感達到頂點。“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不僅寫出了聽眾的感受,更表達了詩人的悲憤之情。“江州司馬青衫濕”以淚水寫哀愁,將情感推向高潮。詩人的眼淚既為琵琶女而流,也為自己和所有苦難中的人們而流。
詩人將個人命運與時代苦難相結合,展現了深刻的社會責任感。他沒有停留在個人遭遇上,而是將目光投向更廣闊的社會現實,對人生境遇進行深刻思考。這種思考方式表明詩人是一個具有深刻社會責任感的思想者[5]。他用詩歌抒發內心情感,表達對社會的關切,反映時代的苦難,喚起人們的共鳴。這種真摯而深沉的情感貫穿全詩,成為打動讀者的關鍵。
《琵琶行》以其感人至深的內容、曲折動人的情節、真摯動人的情感,打動了無數讀者。讀者在閱讀中如同身臨其境,親身經歷了詩中人物的悲歡離合,感受到詩人內心的激蕩和悲憫,被詩歌所展現的人生境遇和時代苦難所震撼。這種強烈的情感體驗使《琵琶行》成為一部經典抒情長詩,在中國詩歌史上占據重要地位。它以深邃的思想內涵、曲折的故事情節、真摯的情感表達,展現了詩人高超的藝術才華和深沉的人文情懷,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琵琶行》不僅是一首優秀詩作,也是一部反映時代風貌、探討人生哲理的不朽之作,它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
四、結語
《琵琶行》通過生動細致的描寫,成功塑造了歌女形象,表現了詩人的落寞心情,引起了讀者的共鳴。作品將敘事性與抒情性完美結合,將感傷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堪稱白居易詩歌中的典范。《琵琶行》的藝術魅力在于將個人遭遇與時代背景緊密結合,具有不朽的藝術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林琳.基于感傷情懷視角欣賞白居易詩歌[J].名家名作,2023(19).
[2] 黃棟杰.《琵琶行》的藝術成就分析[J].青年文學家,2023(14).
[3] 劉莉琴.白居易詩歌專題教學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0.
[4] 袁婷.《琵琶行》教學設計[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1(18).
[5] 朱夏蔚.《琵琶行》的抒情藝術分析[J].青年文學家,2019(14).
(特約編輯 楊 艷)
作者簡介:付秀奎,山東省臨沂市臨沭縣第二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