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老師,我們班小尹同學又沒來學校,這次已經長達一個月時間都沒來了。六年級不來的話很難跟得上的。”一位對教學質量、教學成績、學生發展有較高要求的班主任見到我時如是說。
小尹,女,六年級。家中還有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妹妹5位成員,但分別在兩個不同的房子居住。小尹和外公外婆住,媽媽偶爾過來照顧小尹。日常生活中,小尹對大自然中的小動物比較好奇,也很喜愛這些小動物;學習上,語數英3科均較為困難,小尹較難在學業上獲得成就,因此也不愛來學校;情緒上,經常難以控制,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不管任何場合都會大聲哭泣直到把問題解決;人際交往中,班里大部分同學不太愿意主動跟她交流,因為同學們覺得她只會哭。
從表面上看,小尹的家庭結構非常完整,原生家庭應該很幸福。但是,經過細細了解,我們才發現她的原生家庭關系并不簡單。因為爸爸的暴脾氣,小尹自幼與他關系不太好,甚至互相視為仇人。為了緩解父女倆的矛盾,小尹一人搬去與外公外婆同住,外公外婆也因此非常疼愛她;媽媽為了彌補對小尹的虧欠,所以對她基本上是有求必應。二胎出生后,小尹覺得自己不被關愛,更討厭爸爸了。爸爸也因為女兒無視他的態度逐漸想要放棄這個女兒。同時,夫妻雙方因為對女兒的教育觀念不同也導致關系不和諧,經常會有埋怨、爭吵:爸爸認為媽媽對女兒嬌生慣養,媽媽認為爸爸冷漠無情。
無論是哪一門功課,小尹都會認為難度大到自己無法勝任,心里提前預設了很多障礙。所以她在完成功課時,不是注意力不集中就是拖延,或者干脆擺爛不做。這著實讓人頭疼——與其說學習困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畏難心理。本來就經常請假不來學校跟不上進度了,又害怕接受有難度的任務,在學習中無法獲得成就感的她就更不愛來學校了,由此就陷入了死循環。
無論是在家里,還是在學校,小尹遇到任何不順心的事情都會以大哭、發怒的方式來讓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在家里,長輩覺得虧欠孩子,于是滿足孩子;在學校,老師考慮到大部分同學,要管控好課堂,于是也無奈滿足孩子;父親比較激進的教育方式讓孩子養成了通過發脾氣來解決問題的壞習慣。由此一來,孩子的情緒變得更無法控制,也更肆無忌憚。
小尹的認知偏差:
1. 從正常上學、完成功課到正常上學、盡力完成功課,再到正常上學、完成少量功課到正常上學、可以不完成功課,到只需要正常上學——家長和老師的一步步妥協導致小尹產生了錯誤的認知:她認為,現在是家長和老師自相矛盾才出現了問題,以前不都是只要求我可以只來學校不寫作業的嗎,為什么我到學校的時候老師又會要求我做這做那的?
2. 完成學習任務一點兒都不開心,我是為了家長、老師開心才硬著頭皮去做的。
從小尹媽媽主動找我做心理輔導時,我就意識到,這個家庭中唯一有改變力量和愿意主動成長的人就是她。小尹媽媽是個自我反思能力極強的人,所以在整個輔導過程中我基本上只需要保持認真傾聽、中立的態度,適時給予一些引導即可。在小尹媽媽的不斷“吐槽”和自省下,她終于意識到自己對于女兒的態度或許是過于“小心”了,也正是因為如此關注小尹,導致她很少將時間、精力放在經營夫妻感情上。為了更好地解決家庭教育模式中的問題,我還推薦了社區社工們的家庭治療相關課程給她,希望可以充分利用家-校-社共同協助的模式,幫助小尹一家。
在知道小尹很久都沒來學校后,我第一時間約了她在放學時到學校來跟我談一談。所幸我們之前建立的信任關系還不錯,所以那天盡管她遲到了,但也還是赴約了。與傳統輔導不同,我將地點選擇在了學校操場上,那會兒正值同學們的放學時間,同學們或是背著書包高高興興地奔向接自己放學的家長,或是三五成群在學校游樂場里高興地玩耍,上第二課堂的同學正聽著體育老師耐心講解籃球技巧,值日教師在落日余暉中指揮同學們安全放學,清潔工阿姨認真地打掃著衛生。當小尹看到這一幕幕時,我問她:“你懷念嗎?”她不說話,也不動。在等待她反應和思考時,我又拋出了一些問題:“所以,你還認為這些同學也是為了老師、父母高興才來學校的嗎?在學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使命,那么學生的使命是什么呢?”她仍在思考,并流下了淚水。我往前走了幾步,“小尹,如果你愿意繼續成長,繼續讓我幫助你的話,你可以跟我一起走。”愣了許久,她艱難地邁出步伐走向我。是的,這次的面質,開始起效了。
布置任務,存有期待。在操場上的那次輔導中,我與小尹達成了約定:第二天準時來上學,我在校門口接她。第二天,小尹如約而至。可是,如何讓小尹可以堅持來上學呢?——必須要讓小尹對學校產生期待。于是我根據她非常樂意幫助老師的特點,給她安排了個“特殊”的任務:每天下午放學幫忙打掃心理室。由此一來,孩子在早上看到了自己喜歡的老師在門口迎接,下午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這起碼能讓小尹開始正常上學了。
小步子原則,積極反饋。考慮到小尹脫離學校較長時間,跟不上學習節奏的問題,所以我又約談了這個班級的各個科任老師,希望每個老師可以適當降低對小尹的學習要求,并將她所要達成的目標分解成一個個更小的目標,并在她達成小目標時及時給予她反饋,適當給予獎勵,解決她的畏難心理和逃避心理,培養她在學習上的自信心。此外,除了學校老師努力以外,孩子在家時也建議媽媽按照普雷馬克原則要求孩子完成任務,如小尹要先完成作業才可以跟小動物玩兒。此處運用的普雷馬克原則,是指用高頻活動作為低頻活動的強化物,或者說,用學生喜愛的活動去強化學生參與不喜歡的活動的頻次。
半小時效應,克制脾氣。脾氣總歸是一種情緒,它也需要冷靜的時候,只不過很多人脾氣上腦時沒有給它時間罷了。所以在后面的輔導中,我跟小尹強調了半小時冷靜法,如果自己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先給自己半個小時的時間冷靜,在這半個小時時間里可以通過畫畫、運動等方式緩解壞脾氣,等半個小時之后,再回想一下自己是不是應該發脾氣。
在經過多次的輔導后,我們發現,小尹近期都能夠來上學,稍微能夠克制住自己的脾氣了,但是早上偶爾會遲到,作業效果也不是很好。同時,小尹和爸爸對彼此的態度也開始了轉變,媽媽很開心地與我分享:“老師,你知道嗎?小尹看到商場里的奶茶店有買一送一的活動,會主動跟爸爸說想要一家人一起分享了!爸爸也終于不再是簡單粗暴地拒絕孩子,而是平和地告訴孩子太晚了喝奶茶會睡不著,可以第二天再滿足她。”我心想:嗯,他們一家人都在努力成長,一切都值得期待。
輔導過程中,面質是一個風險性比較高的提問技術,如果與來訪者的信任關系還沒有建立起來,會很容易導致輔導關系的破裂或者中斷。由于這個個案我跟蹤的時間比較長,對來訪者比較了解,是在雙方的信任關系建立得比較好的基礎上,我才大膽采用面質技術。顯然,此次面質獲得了較大的成功。
此外,當一個孩子出現問題后,一定要去探討孩子的原生家庭,或許我們可以從中挖掘出問題來源,當然也可以挖掘出解決問題的資源。雖然這個個案的家庭輔導我并未參與,但是從后面媽媽對爸爸的評價和反饋、社區給予他們的家庭支持來看,一定也是起了很大的作用。
編輯/王語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