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好煩啊,前幾天說她省吃儉用給我報了兩個補習班,真是恨不得讓我24小時都用來學習!”初二學生小凱跟鄭老師抱怨道。鄭老師拍了拍小凱的肩膀說:“你媽媽真是個好媽媽,省吃儉用全力支持你學習。小凱要懂得珍惜,爭取考上重點高中,別辜負了媽媽的苦心啊!”“鄭老師,您怎么跟我媽一樣不理解我?”看到小凱滿臉的失望和難過,鄭老師有些委屈,也很疑惑:“小凱怎么這樣說我呢?我說的是事實啊!”
在心理專家的幫助下,鄭老師發現,因為自己只是從自身的認知視角出發,忽略了小凱的感受和需要,未能給予共情回應,令小凱感覺不被理解。認識自我中心對共情的影響,努力走出自我中心,是教師提升共情能力的重要修煉。
自我中心是指個體在面對外界事物刺激時,通常以自己的想法推測他人的想法的現象。自我中心傾向讓我們在思考問題、看待世界時,常以自己的角度為絕對出發點。而共情是體驗他人內心世界的能力,它要求我們能站在他人的角度,甚至把“自己的腳放進別人的鞋子里”,去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并把自己的理解反饋給對方,讓其體驗到被理解和接納。在師生溝通中,如果教師習慣于從自己內在的參考系統出發去思考問題,不做換位思考,就很難理解學生的想法和感受。可見,一個自我中心的教師往往看不到、聽不到、想不到學生的需求,故不可能具備良好的共情能力。
前述案例中,鄭老師站在自己的角度,自然只能看到小凱媽媽省吃儉用、全力支持兒子學習的一片苦心,因而建議小凱珍惜機會,努力考上重點高中,這讓小凱感到失望和難過。如果鄭老師能站在小凱的角度,就更可能看見其巨大壓力和對媽媽的不滿,進而給予共情回應:“媽媽省吃儉用給你報兩個補習班,讓你感到壓力劇增和煩躁。”感受到被理解和關懷的小凱可能會說:“是啊,媽媽讓我突然覺得壓力好大,如果沒考好,她肯定會很失望、很難過!”
從自我中心走向對學生的關懷和理解,提升共情能力,教師要注意增強自我覺察、學會換位思考、進行刻意練習、盡量減少說教。
1.增強自我覺察
自我中心的形成與過去的經驗有關,受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有時讓人難以覺察。教師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組織者和實施者,需要在學生面前樹立威嚴,學生也會不自覺地遵從教師的指導。長此以往,教師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忽略學生的想法和感受。對此,教師要增強自我覺察,多問問自己:“我有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我有沒有自我中心的傾向?”當教師能如旁觀者一樣來觀察和提醒自己時,就更容易敏銳地捕捉到學生的想法和感受,進而給予學生共情。
前述案例中,在小凱說“我媽好煩啊,前幾天說她省吃儉用給我報了兩個補習班,真是恨不得讓我24小時都用來學習”時,鄭老師可以問問自己:“如果我是小凱,會有怎樣的想法及感受?”進而提醒自己站在小凱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想法、感受他的感受。
2.學會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是指把看待問題的視角從“自我”這邊轉換到“他人”那邊,即設身處地地站在對方的角度和立場去思考和感受。換位思考是教師走出自我中心、提升共情能力的重要法寶。在與學生溝通的過程中,教師要多從學生的角度看待問題,盡力理解學生的想法和內在需要,用心感受其感受。善于換位思考的教師,會常常問自己:“如果我是學生,內心會有哪些想法和期待?站在學生的角度,會有怎樣的感受?”
前述案例中,鄭老師聽小凱抱怨時,可以提醒自己換位思考:“如果我是初二的小凱,媽媽省吃儉用給我報兩個補習班,怎樣的想法和感受會讓我有抱怨?”這樣思考,就更容易理解小凱的煩躁及巨大壓力,從而給予共情回應。
3.進行刻意練習
“雖然我知道要多換位思考,但一到真實情境,就又會依舊故我,難以真正共情學生。”從“知道”到“做到”,需要教師在增強自我覺察的基礎上進行刻意練習,養成換位思考的習慣。刻意練習是一種有目的、持續的、專注的練習,能改變大腦的適應能力,幫助大腦形成新的思維模式。教師在進行“以學生為中心”的刻意練習時,要注意向學生尋求反饋,評估練習效果。比如詢問學生:“聽到我的回答,你有什么感受?”“我的哪些回應,讓你的感受更好一些?”“對于教師理解學生,你有什么好的建議?”等等。
前述案例中,若鄭老師經歷過“以學生為中心”的換位思考刻意練習,就能在小凱抱怨后自然而然給予共情回應:“媽媽省吃儉用給你報補習班,讓你突然覺得學習壓力劇增,難以言說的巨大壓力讓你感到煩躁和不滿,認為媽媽不理解你。”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納的小凱可能會說:“是啊,我壓力好大,如果沒學好,媽媽肯定會很失望、很難過!我難以承受這么大的壓力,但我該怎么做呢?”教師自然而然的共情不僅讓小凱感受到被看見和理解,且能如鏡子一樣促進小凱的自我探索,助其由“抱怨模式”漸漸轉變為“問題解決模式”。
4.盡量減少說教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受職業特點的影響,教師很容易形成“教育人”、給學生講道理的慣性思維傾向而不自知。著名教育家盧梭認為“講道理”是世上最無用的教育方式之一。“要懂得珍惜,爭取考上重點高中,別辜負了媽媽的苦心”“付出一定會有收獲”“同學之間要相互幫助、相互關心”“做自己該做的事,別太在意他人的眼光”……這些苦口婆心的說教和指導,難以達成良好的教育效果,有時甚至會讓學生反感,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忽略了對學生內心真實想法及感受的關注、理解和尊重。
人之大患在于好為人師。在與學生交往及互動的過程中,教師要適時放下“教育者”的身份,耐心傾聽,以平等的姿態去理解學生的想法和感受,努力嘗試給予學生共情回應,而非說教。
編輯/張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