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總是說,孩子長大了,變得叛逆了。讓他寫作業,他就是玩游戲;讓他去洗澡,他就磨磨蹭蹭不動彈;讓他書寫認真點,他就連篇“龍飛鳳舞”……
看起來,孩子真是“不聽話”,也的確挺“叛逆”。在網絡中,人們把這種“對著干”稱為“被動廢”。說的是,當自己正想做一件事時,別人在旁邊一催促自己,突然就不想干了。很多被催促的人跟帖吐槽:明明我正想復習功課,可是我媽一推開門就嘮叨我“都快期末考試了,還不知道學習?趕緊復習復習啊!”聽老媽這樣一說,原本已經打開書本的自己,偏偏就不要聽她的,摔上房門,掏出手機,先玩一局游戲再說……
其實,這是一種比較普遍的心理反應,特別容易在青少年中出現。
第一種情況:從小被催促的人,最常見的應對方式就是“拖延”。當一個人內心充滿委屈、不滿等情緒時,又無法通過正面、積極的方式去表達,就只好采取“拖延”這樣消極的、被動的方式來釋放心中的負面情緒。
第二種情況:在權勢者的催促下,被催促者形成恐懼、焦慮心理,從而導致“拖延”。小孩子被家長帶著憤怒、暴躁的情緒催促時,大腦的思考停滯。有的家長在孩子做得不好的時候,對孩子進行人身攻擊,貶低、指責,甚至打罵孩子。此時的催促會讓孩子感覺到“我在被否定”“我很糟糕”,于是他需要用更多的心思和精力去應對恐懼、焦慮的心理,導致大腦無法正常思考,從而做事更加緩慢。
第三種情況:被催促者對催促者形成了過度的順從和依賴:你讓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你不讓我做的,我也不想著做。這種拖延的根源在于,一個人過度地讓渡了自我,就只會替別人而活,因此,失去了完成一件事的積極和主動的心態。
總的來說,“被動廢”這種拖延的狀態來自于人們因被催促而感到壓力過大,想要逃避一切,以及被催促后內驅力被破壞。
對于習慣催促的人,特別是家長來說,要試著把生命的主動權交還給孩子。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節奏,即便是父母,也要學會尊重和理解孩子,允許每個人有自己的步調。同時也要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事情負責:一個人只有從自己的體驗中得到經驗教訓,才能由內而外地發展出為自己負責的能力。
對于被催促的一方,要先學會與自己的情緒相處。首先要厘清自己情緒產生的根源,不要為了反抗而反抗,或者基于害怕、焦慮等情緒而過度順從。冷靜下來后,問一問自己,為什么在被催促的時候就不想干了?找到自己被催促后內心產生的情緒,然后了解產生這種情緒背后的根源,去看見、理解和面對,這樣才能從“被動廢”中走出來。
另外,也要試著更主動一些,主動與催促自己的人溝通,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告訴對方,自己在被催促時的內在感受,你希望對方怎么做。
明白自己的情緒背后所代表的的渴求和愿望,不被情緒左右,是對自己的負責。
編輯/苗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