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老師,您好!
近兩三個月,我因為父母離婚,內心總感覺壓抑,無力,多次情緒崩潰。
父母半年前辦理了離婚手續,其實他們關系破裂很久了,平時雖然住在一起,但一直爭吵不斷,日子過得貌合神離,離婚是早晚的事。因為他們擔心離婚會對我高考產生負面影響,所以推遲了辦理時間。盡管他們極力避免在我面前吵架,但敏感的我還是可以覺察出他們之間存在已久的隔閡和疏離感。
我感覺父母離婚這個事實對我沖擊并不大,我也慢慢習慣和接受了他倆一定會分開的事實,真正影響我情緒的是他們離婚后。
離婚后他倆似乎終于可以名正言順地表達不滿和怨恨了,只要是跟我在一起,但凡談及對方,他們都會不斷向我輸出指責和謾罵對方的語言,無法被打斷,更無法停止。
我一開始還能共情一下,給一些反饋,也會鼓勵和支持。但慢慢的我很抗拒跟他們見面,因為他們會逼我表達對他們婚姻的立場和態度,如果我沒有回應,他們會很失望;如果我替對方說一些好話,我馬上就會變成另一個被攻擊的對象,會被貼上“我還小,不理解他們”“站著說話不腰疼”這樣的標簽。
我似乎陷入到漩渦中無法脫身,在我內心深處,我不愿看到離婚后他們這么仇恨對方。我很糾結,是不是我跟其中一方走得近,就傷害了另一方,這種背叛別人的感受讓我感到很壓抑。
明明我是受害者,最后好像成了幫兇。周圍的親戚朋友都在勸我,讓我遠離他們,不要當他們的垃圾桶,但我真不知道如何做才能既不傷害他們也不讓我受到傷害,請您幫幫我!
苦惱的藝菡
A藝菡,你好!
謝謝你的信任,來信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你的糾結、委屈和無助。
按照美國知名心理學家吉布森的見解:“不成熟的父母在遭遇生活變化時,會退行到幼稚和不成熟的心理階段,這類似于兒童心理狀態,他們善于跟你之間開展情感控制的關系模式。”可以看的出來,對于你的父母,離婚對他們兩個都屬于一種負性生活事件,他們在夫妻關系徹底解除后,似乎在樂此不疲地玩一場拔河比賽,而讓你作為裁判,來決定這場比賽的勝負。
離婚的當事人是他們兩個,那他們是如何通過情感控制把你成功卷入進來的呢?主要心理機制在于下面這兩個方面:
所謂的親職化,指的是作為子女的你,在家庭中需要承擔起照顧別人情緒的責任,類似于把自己變成父母的“父母”,像撫養孩子一樣去照顧父母的情緒,提供共情理解等情感功能,帶給他們一定的情緒價值。這種親子角色互換的現象,稱為親職化。
親職化分為兩種,一種是情緒性親職化,孩子為父母提供情感支持;另外一種是功能性親職化,如孩子要做很多家庭事務,常見的是照顧弟弟妹妹、做飯等,當作一個“小大人”。顯然,你的父母把你當作可以傾訴的人,需要你在情緒和感受方面當他們的“長輩”,其實適當的共情是可以的,但過分的共情是一種情感控制,有時我們真的很難應付。
親職化的角色設定穩定后,你會自動卷入到父母的情感世界中,會主動討好父母,很關注父母的情緒變化,同時為了避免讓父母失望,會盡最大可能強迫自己在情感上提前成熟和長大,主動承擔不屬于自己的責任,甚至會壓抑自我需求,最后慢慢地無法拒絕父母的情感卷入,認為自己有義務去為父母的情緒負責,因為只有這樣你才會覺得自己沒有辜負父母,才是愛父母的表現。
情感控制還有一個有效策略就是制造內心的恐懼感和內疚感,這種感覺會讓人產生自我懷疑和自我貶低,內疚感油然而生,這樣關系的互動就產生了微妙的變化,我們從主動變成了被動。
這是一個“釜底抽薪”的方法,因為這個方法會刺激出我們內心的自我攻擊行為,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自己很差勁,而不需要別人評論什么,我們就會這樣去想。越是這樣想,我們越會感到不安全,就會很容易進入被控制的心理狀態中。一旦你感到害怕,出于獲得安全感的目的,就會選擇改變自己的行為,而順從父母的建議便是當下最優的一個選擇。
這樣,“內心恐懼不安—尋求安全感—迎合父母—接受情感控制”變成一個完美的閉環系統。你就會把注意力放在滿足父母的要求上,只有這樣內心的恐懼感和內疚感才會減輕,也就是默許了父母在情感上的控制,而本人對此卻毫無察覺。
在家庭系統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對于家庭個體而言,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承擔合適的家庭責任,才能保證家庭結構是穩定的,這樣家庭的親密度和距離才會既讓人感到安全又不疏離。過分替別人承擔情緒責任,其實是阻礙對方的心理自我成長,同樣我們也在無形中破壞了家庭的穩定度。
當父母出現情緒問題時,子女怎樣做,才會發展出合適的互動模式?
◆ 學會區分哪些情緒屬于自己的情緒,哪些情緒屬于父母本身的感受。
如:當父母在你面前表達對另一方的指責或抱怨時,你會因聽到指責的聲音而心生煩躁,這屬于你的感受,而父母的感受是:“她一直不理解我的付出,我很憤怒”。
◆ 你要跳出“父母不高興了,我一定要做點什么”的閉環。
如何才能跳出來?不去感受父母的情緒,只需要讓自己“淺加工”,也就是用大腦額葉部分,啟動理性去加工,可以進行這樣的內部對話:
比如,爸爸說“你媽一直不理解我的付出,為此我很憤怒”。這時,你不要去感受他們的情緒,可以客觀地看待他們彼此的抱怨和評價,跳出屬于他們之間的斗爭關系中,獨立認識父母。如果你真的想做點什么,只需要耐心傾聽就可以,不提供任何自己的態度或成見,這樣父母就不會在你這里獲益,下次就不會選擇你作為情緒垃圾桶了。
父母在離婚事件中出現的情緒波動,我們可以抱持性地去接納那些情緒。
注意:接納情緒不是我們要去承擔這些情緒,也不是要認同情緒背后的想法。因為他們彼此的評價很可能帶著憤怒與恨的偏見,并不客觀,通常情況下,在他們強烈的情緒背后,對待另一方的想法和態度往往會出現“情感推斷”的認知歪曲,帶有偏執和理想化成分。如果我們認同背后的想法反而會幫“倒忙”。過分認同那些偏激的想法,會讓父母更快地進入偏執—分裂的自我狀態中。“你爸就是一個廢物”“你媽永遠不會有人愛”這樣絕對化的評論會越來越多,他們永遠無法放下仇恨重新開始。
你的角色是孩子,所以請相信你的父母不是一個情感巨嬰,他們每個人都有無盡的資源和能力去處理離異帶來的情緒上的困難,請放心地讓他們做自己,主動承擔屬于自己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