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守拙歸園田

2024-10-17 00:00:00黃恩鵬
散文詩(青年版) 2024年9期

水是大地的主題。清溪村周邊,山腳下、草木間,江河湖溪,流淌奔漾。田間干活的農人,四季常穿膠靴,耙田、插秧、拔草、掐菜。園子外矮墻、“懶夾條”欄柵,晾曬洗凈的水靴。有時將靴子放在塍間埂壩,下田時換上靴子。犁镢鋤耙,鎬锨斧鐮,整飭土地。“一籽下地,萬粒歸倉”。小塊菜地,百家煮菜。油菜苔、白菜苔、紅菜苔,掐了主苔尖,又生側苔。那天,我去卜雪斌家,在“清溪書社”門外的油菜地掐些菜苔。清溪村人不在冰箱存菜,那樣會失去新鮮,直接從地里,現掐現吃。閑時溜達,見到野菜,也要蹲下,掐幾根莖葉,掰幾枚菜葉,拿回家做湯、煮面條,或烹炒臘肉;素炒也好吃,天然的生態菜食。

我們去登寨子侖。卜雪斌開車,在市區接上清溪村黨總支部原書記賀志昂。賀志昂是1960年生人,對益陽地理了如指掌。寨子侖不高,周立波與“蓋滿爹”登過。山不高,林木茂。山頂之上,有當年部隊留下的老營房和戰備壕道、用于接收電視信號的“大鍋”(天線),還有一個用紅磚和山石砌成的“通風口”、一個小型的“蓄水池”。站在寨子侖之頂向山下眺望,可分辨東南西北村落。此時此刻的清溪村,被浩大的陽光,籠罩在朦朧之中。

與猴崗山和浮邱山比,月明山是小山.但能平步青云;月明寺不高大,卻可享有盛名。應驗了“山不在高,有仙則靈”這句話。還未進入,已聞唱禱。香火繚繞中的碑碣,鎮紙般,壓住了陽光。陶澍《登月明山訪月明寺》碑志、《秘葬祖師》碑志、《名山藏帝子》碑志、《周立波吟詩》碑志、《古聯無對》碑志,小小寺院,“碑志”是精神般的存在。寺的前身是庵,始建于明洪武1368年,距今656年。兩株大香樟和一株巨楓,存活了700余年。樹,成了寺的“旁證”。就是說,先有樹,再有廟。樹與廟,相差半個世紀。樹,是人類“生者長壽,死者永生”生命意識的觀物取象。樹木是寒來暑往的生命崇拜、周而復始的太陽崇拜的復合體,即古史傳說“東極扶桑”與“西極若木”的生命神樹。柱地擎天的大樹,被視為通天、通地、通神、通陽的生命浩大征象。似寬氅大袍的凝肅的古哲,仙風仙骨,須髯飄飄。

癸卯年末,湖湘大部地區降了兩場特大暴雪,將漫山樹木,壓得枝斷椏裂,山谷山頂,碎木橫陳。神奇的是,寺內兩株大香樟和一株楓樹,卻是完好無虞。“山靈長此護林壑,雷電不許藏蛇龍”(張翥)。三株大樹,樹冠遮天,力擎冰雪。身披盛大佛音,何懼暴雪狂飆。善地草木,靈佛佑體,筋骨堅韌。如同人類的精神魂魄,其生命偉力,不容搖撼。

月明山下,志溪流淌。下得山來,漫步河邊。草木蕤然,蔬花盈灼。寬腰身的志溪河,繞村擁渚,奔流不息。天高云絢,綠樹映水,蟲啼如織,俊鳥飛旋。1954年初夏,周萼梅陪周立波登臨月明山,周立波一時興起,賦詩一首:“清幽曲徑上名山,綠樹叢中憶舊庵。志水長流滋萬物,謝林港畔耐人看。”暮鼓晨鐘,禱聲輕緩。熙熙民間,需要風調雨順。

卜雪斌講起小時候家境:以前的屋墻,是兩塊板子夾再填土夯實的“干打壘”。6歲那年的冬天,家里蓋房子。夜晚填土后凍住,怕的是次日濕土不能化開,夯棰不動,點火烘烤,聲響嗶剝,那是泥土相互擠壓的聲響。“崩塌了,快跑!”“父親拎著我,跑出房,房子瞬間塌了!”因此,建屋,得夯實土墻,兩排厚厚的木板子,填人山里的黃土(需要以水來融開直至稠粘),加些石灰。黃泥土里,放人粗大竹片,起到“鋼筋”作用。兩個人相向而行,手握木棰,邊走邊夯打泥土。幾遍之后,就會夯實。益陽話,叫“筑墻子”。那一次,黃泥結凍,點火烘烤,溫度突升,導致泥土里的冰晶快速融化,房子坍塌。“是從一個薄弱的墻體坍塌的。”這次危機,給他啟悟,那個情境伴隨他。每時每刻,檢點自己人生行為,不能有“薄弱之處”,否則會有人設的坍塌。房子倒了,父親沒說一句話。母親安慰說,人沒事就好。清點孩子,兄妹五人都在。房子塌倒,老屋不能住人,鄰居提供木頭和稻草,搭了一個簡易茅草棚。鍋碗瓢盆砸爛了,廢墟里有一只甕還沒破,用來燒水煮飯。稻草墻,毛氈墻,稻草做墻。12月份,稻草金貴,喂牛。全家人在稻草棚過了一個春節。在房外角落,支起一個小灶。開春后,父親從稻田里挖來黃土,模具制坯,太陽曬干,“泥磚”坯子,定型堅實,建了兩間“偏稍子”(雜屋)。正房旁,臨時搭屋搭炕,不用“干打壘”筑房。

他要幫父親分擔生活。每年端午,攜鋤扛镢,去山里找尋草藥。向老人討教辨別中草藥的方法。端午節,把草藥采來,一把把扎好,碼在外面,讓清露滋潤。凌晨3點鐘起床,挑出50小捆,30斤左右,挑到企業門前擺放,能賣8塊左右,頂勞動力干4天活。草藥在端午節能賣個好價錢。湖湘民間認為,端午時節,“百草為藥”。“端午食草根,百病不滋生。”“五月五,換腸肚。”按習俗,端午,要買藥草,煮涼茶、泡藥酒、燉藥食、洗藥浴,祛除邪氣,強身健體。家家戶戶彌漫藥草清香。所采藥草,很快賣光,掙到8塊錢:2分錢買一個饅頭吃,余下的,交給父母。有時給父親打一斤酒,花費7角5分。大姐學的是裁縫,大哥去了市衛當臨時工,二哥上高中,小姐姐上小學。8塊錢收入,家里生活能維持一個多月。那時候,綠豆冰棍一支才5分錢、白糖冰棍2分錢,卻舍不得買。為了掙錢,清明采茶,采一斤,掙1角5分錢。周六周日去摘。運氣好的話,一棵樹能摘3斤到4斤,能掙個5角或6角的。無茶可摘日寸,便到山里挖筍子,拿到城里賣。

楠竹筍在“谷雨”到來之前不能挖,會影響竹子生長。村子里按“偷”來處理,最高懲罰:沒收鋤頭。人強不如家什強,鋤頭是農家的寶貝。護林員是農人,有的心腸好,睜只眼,閉只眼。谷雨之后,每家每戶大人小孩,可以上山。谷雨后的筍子,不能成材。被蟲噬的,也長不出竹子。挖回來,賣錢,或洗凈,切片,曬成筍干。早起常到最遠山谷挖筍,補貼家用。8歲,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才停止挖筍子這種大人干的體力活兒。

山村有“海、陸、空”三害。南國之夏,稻田山坡,看見的,看不見的,是令人悚懼的蟲豸。海:螞蟥。稻田里有水,水里有螞蟥。陸:蛇。驚蟄之后,大地溫暖,蛇就出來了。空:蚊子。4月份,蚊子就來了。先說“海”。小時候下稻田插秧,雙腿趴滿螞蟥。軟軟的,吸盤人肌。把這頭扯下來,那頭又鉆人吸。不能掐斷,掐斷了,就變成了兩條。被咬了,要用稻草扎緊傷口,慢慢地,逼其吸口退出。農人往田里打些石灰,防害蟲和螞蟥。再說“陸”。驚蟄、清明過后,蛇出洞,潛伏路邊草稞子里,捕田鼠、捉青蛙。夏天草叢,蛇是打家劫舍的小匪。勤快的農人,鋤鐮打草,蛇就沒了。“懶漢不打草,就會被蛇咬。”防蛇的辦法,把路邊草打干凈。蛇這東西,你不招惹它,它不會咬你。但是,路邊蛇另當別論,不小心,踩了它,就會被咬。周立波就曾為一個被蛇咬了的孩子醫治傷口。最后說“空”。蚊子兇猛,能叮進厚厚的牛皮。天擦黑時,密密匝匝。燃一條青蒿“火料子”,熏趕蚊子。

清溪村是一個致富村。“山那面”不同,70年代與80年代,“山那面”石馬山村有民謠:“有女不嫁石馬山,又怕干來又怕淹。日打草鞋晚搓繩,一天到晚忙不贏。”石馬山一帶,水利不好,人民窮苦、貧困。還說“志溪河里有個鬼,三滴麻雨子就漲水”。“麻雨子”,是益陽話,即毛毛雨。后一句說的是,下一點點毛毛雨就漲大水。1998年大洪水,石馬山、石湖被淹。村莊搬到高處。壩堤加高,浚通河道。過去,南洞庭漲大水,必淹土地。南洞庭土地,最適合種植油菜和水稻。油菜3月開花結籽兒,5月收割,然后續種水稻。清溪村農業主產是油菜和水稻。近年的湘油708號高油酸油菜,掐一薹芯,發三枝,嫩薹多得掐不完。

沿長滿銅錢草、蒲公英、土大黃、酸蓼、澤漆草、野芹菜的河堤走。溝渠水淺,遍布龍蝦穴洞。蝦子,平行爬走,垂直扎洞。一挖一窩。看見人,舉兩臂大鉗,十分警覺,倒退走。龍蝦生來命運多舛:蝦苗時魚吃它,成蝦被鳥兒吃掉,躲過魚和鳥,最終躲不過人來吃掉它。端午下雨,天打響雷,蝦子出洞。水深齊腰,農人布下地籠捉之。7月天熱,蝦子聚集,攀附草莖,鉗草乘涼。當人靠近,驚動它,倏忽之間,倉皇逃竄。水淺時候,蝦子不敢出來。洞外有小翠、八哥、白鷺,虎視眈眈。霸王鳥們,輪番暴擊。塘蝦是鳥兒最佳美食。沿河堤走,又見溝渠,有“入侵生物”福壽螺。小的如玉米粒;大的如鵪鶉蛋。福壽螺的天敵,是鴨子和甲魚。麻鴨沿渠鳧游,除掉一些螺。螺的繁殖力強,卵籽附黏于脆弱的稻莖,吸榨稻子的營養,造成稻苗萎枯而死。成年螺會咬斷稻秧,吞食稻粒。治理螺害,又不能施藥,那樣會污染水源,破壞生態。鴨子是螺的天敵、合格的“滅螺大師”。通過它們捕食福壽螺,控制其蔓延,取得了相當好的效果。但是,螺卵不能除盡,需要人工剿滅。

驀見小島,桃樹蔚然。島下有青磚瓦屋三間。高橋村卜良庚老漢,正在水渠邊,收拽地籠。當地有以地籠捕小魚的習慣,在地籠上拴一個礦泉水空瓶,使地籠浮出水面1/3。鉆入的小魚小蝦,需要換氣。如果地籠全部沉水,魚蝦不能換氣,時間長了,會被憋死。死的魚蝦,不能吃。卜老漢昨夜放置地籠,餌食是河灘挖來的蚯蚓,拌些米飯。近前瞧,他從地籠里,倒出滿盆小雜魚:鳑鲏、婆辣丁、溪石斑、走水佬塘鲺、花星魚、刁子魚和小鰍子等等。得趁活時候,熱鍋慢焙,成干魚兒,儲存留著,可與辣子同炒,鹽腌一下,作淡季菜佐飯。還有兩只大螞蟥,則可賣給城里的中醫鋪子。

到卜老漢家看看,他老伴用一口大熱鍋,火焙小魚小蝦,不加鹽、不翻炒,不腥不苦,純凈無沙。火要小火,小魚蝦活鮮人鍋,火焙的小魚干,青椒豆豉爆炒,香辣美味;韭菜爆炒,清沁酥爽。下酒,下飯。卜老漢將兩只大螞蟥裝入一個空礦泉水瓶子留著。有一位城里人,前不久與他打了招呼訂購。螞蟥,學名:水蛭,善鉆隙縫,誤打誤撞,人了籠網,成了獵物。螞蟥的生命力強,只要有一點點水,就不會死掉。螞蟥生長內陸淡水水域,是民間傳統特種藥用水生動物,其干制品炮制后人藥,能治中風、高血壓、清瘀、閉經、跌打損傷、通血等病癥。“水蛭素”,能抑制血酶的活性,有助于斷肢再植的血循環,提高手術成功率,消除后遺癥,等等。特別是在防治心腦血管疾病和抗癌方面,具有特效。兩只大螞蟥,價值比一小簍泥鰍還值錢。這個小營生,卜老漢一直在做。

卜姓是旺族。本族聚一起,說得最多,即是高祖和先祖。卜老漢講,高祖禮公,修行悟道,心善性慈。眾生居于山野,出入不便,他便個人出資修路。禮公逝,后人感恩,修廟紀念他。每當祭日,

卜姓后人,便來祭拜。有這樣一個傳說:

卜姓高祖去世,奶奶找了一個“地生”(風水師)來看風水。地生看中一個風水寶地。此地是一塊螺螄地,寓意子孫興旺,富貴雙全。主婆婆便請人挖金井(穴地)。主婆婆問:“何時為止?”地生說:“見螺止。”勞工不懂,不停,挖到了一塊圓石,即將圓石,扔到河里。過三日,地生來問:“是否見螺?”勞工說:“未曾見,只有一石,棄之于河。”地生大驚:“你們扔掉的,就是螺啊!”主婆婆急得大哭。地生說了讖語:“螺螄丟下河,貴少子孫多。”意思是螺螄離不開水,扔到河里,子孫多多,但是,缺少了做官的人。高橋村卜氏有70%的后輩,明朝以降,未出過仕官。卜氏家族,勤勞智慧,仁德良善,在這塊土地,默默耕耘,休養生息,族群旺盛,生活幸福。

陽春三月,油菜長勢高,壓草,籽少,需要抑制。我所住的“清溪書社”所在的地方,叫李家塘,是一個有歷史人文故事的村子。出大門,往東北方向走,就是南皋村。一路茶花盛放,開過了的,整朵整朵,掉落樹下。密集樹林,忽聞異香。以為香樟,細辨,又不似。群倫之中,夾雜一股辣香:是胡椒小米花。斯時正是怒放之際刻,香味清澈,洗心洗肺。過些時日,香氣漸消,味斂果核,待果殼變硬,即可采收。山胡椒樹,漫山遍野,葉可做醬菜,籽實人鍋,除腥抑膻,或可榨油。夏天涼拌,防中暑。一月份,長出花苞,揪掉一串,又萌一串。繁殖力強。但因異香,易遭蟲噬,咬斷細枝后再生。到了七月、八月,籽粒成熟,放人牛羊雞魚盆鍋,慢烹細煮,湯汁鮮美,味道獨特。

路過竹排山。遇一刨筍老人,執一筍镢,背一編織袋,正在山坡刨筍,袋里已有七八枚嫩筍。竹排山茶子樹,被雪災壓倒不少,楠竹、青皮樹(楠樹)和香樟,枝干柔脆,易折易斷,山上倒伏的楠竹、斷裂的青皮和香樟,橫七豎八,雜亂狼藉。大樹,最怕的,就是寒冬大雪。枝大枝密,易結雪晶,負重而立,大枝易斷,小枝易折。那株高大的楓樹,因為枝干稀疏,存不住雪冰,不易折斷。樹下滾落著許多干枯的小刺球兒。卜雪斌說,用這楓樹的小刺球兒煮水,撈出,然后給小孩兒洗澡,能有效祛除濕疹。故那些掉落下來的干枯刺球,撿回家,可到市場上賣掉,或泡人洗澡水里。長在樹上的青澀小球,效果會差許多。

楠竹筍肥。筍尖兒往哪邊彎,它的須根,就偏向哪一邊。筍尖兒彎曲度不容易判斷,就得憑經驗。但小小尖兒,偏向哪一邊,亦有些微傾向,像玉米穗兒須尖。清溪村有民諺日:“山中竹筍,嘴尖皮厚”,喻指一個人不顧及別人感受亂說話。下山時,突然發現一根壯實的竹子,出類拔萃,粗壯飽滿。這是一根高大的“母竹”(竹子第一個枝丫是雙枝)。順竹梢往下面山坡看,卜雪斌竟看到三處竹筍。我往草坡上看,啥也沒發現。剛剛走過這個山坡的老倌子也沒發現。卜雪斌拾起倒伏坡上的一根枯枝,掰斷一根,將之折成三截小棍棍,撥開枯葉和草,露出筍尖兒.插到筍子旁作標記。“都是大筍子哦!”但手無挖筍工具。離南皋村近些,就去附近一戶人家借一把筍镢。筍镢沒有,只有一把大鋤,不太得手。農戶的農具,筍镢,相當重要。所有農具,皆由熟鐵鑄造。在農戶家,哪個農具用得锃亮,說明哪個農具重要。筍镢與鋤頭不一樣,是一柄窄窄的、掘挖鋒銳的利器。很快,卜雪斌就將這三枚一斤多重的大筍挖出來,未傷須根,完整完美。挖的過程中,又發現三個。拿不了。他將鋤頭送還時,撿了一個塑料袋,將六只筍子裝入。看看,獲得山珍,就這么簡單。午餐,他要做一個嫩筍煮臘肉,或嫩筍切絲炒牛肉條。剛挖的新鮮筍子,立即吃,賽過人參和天麻。

竹筍與肉魚,百搭為菜。楠竹筍炒臘肉、楠竹筍蒸五花肉、楠竹筍燜鴨肉、楠竹筍煮老雞公、楠竹筍燒牛腩、楠竹筍清煮湯、素炒楠竹筍絲、酸筍煮洞庭湖翹嘴魚,等等。還可以切成筍片兒,曬成筍干兒,或制成酸筍,留作冬季的配菜。桃江竹筍是益陽特產,有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桃江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冬天寒冷期短,暑熱期長,春天氣候溫潤,夏季多雨,伏秋多旱,一年四季,氣象分明。適宜楠竹生長。桃江竹筍為禾本科植物毛竹幼芽,呈寶塔形,密被褐色茸毛,筍體肥壯,中有棱節,節短且粗,筍肉乳白,質嫩肥厚,脆甜多汁。含有磷、鈣、硒等多種營養元素,以及人體所需的多種氨基酸、維生素等成分。2017年12月,農業部正式批準,對“桃江竹筍”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筍子是湖湘主要菜肴之一。“無數春筍滿林生,柴門密掩斷行人。”(杜甫《詠春筍》)“嫩籜香苞初出林,於陵論價重如金。”(李商隱《初食筍呈座中》)當年蘇東坡初到黃州時,寫下了有關“筍子”詩句:“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逐客不妨員外置,詩人例作水曹郎。只慚無補絲毫事,尚費官家壓酒囊。”(《初到黃州》)益陽清溪李家塘村的山上,楠竹成林,肥筍多多。也是清溪村人必去的挖筍之地。

有關李家塘村,有一個傳說,挺有意思。相傳,某年某月某日,有一李姓外地人,漂洞庭,渡資水,涉志溪,一路水路,行經此地,看見一池清澈的水塘和寧靜的山林,忽然喜歡上了這個地方,也是為躲避戰亂,決定不走了。于是,李姓外地人,在此作田種谷,養牛育羊,建一座大宅。當年只有他們李姓一戶人家,太孤單,也是唯一,就給這個有著水塘的村子取名為“李家塘”。后代李姓兒子進京趕考,當了官,全家就都搬走了,只留下一個地名。當年的李家塘、高碼頭,是茶馬古道的源頭,也是湖湘至京城的必行之路。

茶馬古道,險惡叢生。路邊暴人,明火執仗,搶掠錢財。邊地之隅,僻偏之處,搶劫掠奪,時時發生。但是,進京趕考,必走此地,必生是非。話說一個秀才,遇匪搶劫,錢財盡失。只好沿途乞討。這天,他來到李家塘,棲于一戶庭宅檐下。殊不知,這家是一個有名望的員外家。時值老員外不在家。小姐見其可憐,囑自家管家,把秀才帶到柴房,給他做飯吃。兩天后,老員外回來,知道此事,大為光火。老員外只有一個女兒,也特別寵愛女兒。女兒善良,見秀才可憐,留住在家里的柴房,善心可嘉。但是,男女授受不親呀,怎能容留陌路后生?會影響清名啊。員外把女兒關鎖繡樓,不讓出來。秀才跟員外說:不要折磨小姐,我去考試,回來報答。員外堅持將秀才趕走:一個陌生男人住在家里,傷風敗俗,會引閑言呀。老管家說:“老爺,不要把衣扣打開,給別人看。”意思是,家丑不可外揚。既然秀才說去科考,不妨老爺先考考他,若能順利通過老爺考試,就將小姐許配給他。員外見秀才眉清目秀,正人君子,亦覺有理。員外是一個學富五車的舉人,便讓管家將秀才叫來,親自出聯考他。老員外剛好看見一個女人,提著滿滿一竹籃筍子去集市賣,就順口說了一句:“竹籃裝筍母懷兒”。秀才一驚,老員外說的是下聯,自己如何出上聯?思來想去,無句以對,愁煞人也!顯然,在老員外面前,秀才相形見絀,對不上來了。老員外很是得意,心想,這下你該知難而退了吧。管家十分生氣,心想,這個窮秀才,本想幫幫你,卻如此不中用,遂將秀才趕出去。秀才萬般無奈,漫無目的地走著。到了中午,口渴腹空。剛好行到一塊盈滿了水的稻田邊,一位老伯,正在拔秧捆秧。秀才向老伯討要一碗水喝。老伯問秀才,是不是還沒吃飯?秀才委屈流淚,把自己進京趕考、土匪搶劫、人住員外家柴房、員外出下聯刁難,和盤道出。

老伯聽了哈哈大笑:“這有么子(益陽話,什么)難的呢!我告訴你上聯,你去娶了小姐。”老伯左手拿著一把秧,右手拿著一根稻草,熟練地用稻草把秧苗扎捆起來。然后,笑著對秀才說:“我剛做的這個扎秧捆秧,就是上聯!”秀才摸著腦殼,還是想不上來。老伯嘆道:“唉,你這讀書人啊!”于是,說出上聯:“稻草捆秧父抱子”。聯在一起,就是一一

稻草捆秧父抱子

竹籃裝筍母懷兒

神靈相助,秀才好運。偶然與必然,遇見與頓悟。夢寐以求的好事就在眼前。秀才干恩萬謝,拜別老伯,重返李家塘,來到員外家,說自己想了一路,終得佳句。員外喜悅,將女兒許配給秀才。后來秀才考取貢生,京都為官,功成名就。也在此地,留下一段口口相傳的佳話。卜雪斌把這個故事講給兒子,告訴他一個道理:沒文化就討不到媳婦。民間文化,表達的是“勸誡美學”。“家學”意義,在“興家”和“旺家”,有濃重的理想主義色彩。

周益軍有個不大不小的飯館,是自家的廳房。卜雪斌建議他搞“立波三碗”本土菜,都是山野饗食,口味獨特。具體哪三碗菜?我沒細問。或許可以從《山鄉巨變》中“面糊”一章猜得到:“擦菜子蒸肉”“擦芋頭萵子”,另一菜呢,實難猜到,留作懸念吧。周益軍家飯館叫“周家私房菜”,也有三大菜:土雞純燉湯、黃燜雞、三鮮盆子。三鮮盆子是用雞、豬肉、雞蛋放在一起煮,以香草為天然調料,客人喜歡,都來品嘗,他便多準備些。當然,少不了干炸洞庭湖翹嘴魚。斯時淡季,旺季時,從早到晚,忙個不停。我上次去桃江縣,許國良兄送我一瓶“擦菜子”,那東西,我有些吃不慣。干干碎碎,跟北方芥菜,有些類似。這一次,要問個究竟。“擦菜子”更像霉干菜,或者,就是霉干菜。可與豬五花肉片同蒸,像霉菜扣肉。擦菜子制作有講究:一定要在太陽天,將蘿卜纓子削下來,放在太陽下,曬得軟蔫蔫的,然后清洗、切碎、曬干,上鍋蒸煮兩小時,倒出再曬,直至陰干。將切好的五花肉,在鍋里炒香,拌上擦菜子,放鍋再蒸,人口即化,味道不膩。

清溪村隔壁黃泥湖村是一個以種菜為主的大村,大面積種蘿卜。蘿卜纓子掰下扔掉。清溪村土地少,農人將蘿卜纓子撿回來,作豬飼料或做“擦菜子”。當地有民諺:“黃泥湖的蘿卜,洗清賣白。”是譏諷某人做了不該做的事,撇清自己,標榜自己。擦菜子是益陽人冬季離不開的菜。“周家私房菜”生意火爆時,一天能賣出十多份“擦菜子蒸肉”。周益軍的爺爺當年是甲長,1944年4月,日軍來到清溪村燒房子,槍殺了爺爺。祖宅重建三次。2015年重建。2006年北山建壩,將河流攔在屋后。

清明前后,湘地家家戶戶,做“蒿子粑粑”。早晨和傍晚,農人在山坡、田塍、溪畔,采來柔嫩青蒿,燒一鍋水,灑些生石灰(保持蒿子青澀),將青蒿放人,澇出,冷水濾凈,放砧板,剁碎,兌上糯米粉,做咸、甜、辣三種粑粑。煎、蒸、炸,端上餐桌。中國南方,有以糯米粉作青蒿糕,北方也有,叫茵陳糕。茵陳做菜,用嫩苗。老的藥用是茵陳蒿。故有“二月茵陳五月蒿”的說法。茵陳有兩個采收期,春季采的,稱為“綿茵陳”;秋季采的,則稱“茵陳蒿”。我在北方一家飯店吃過“青蒿糯米糕”,與“蒿子粑粑”類似。區別在于一蒸一炸。也有“茵陳饅頭”或“茵陳窩頭”。具體做法是:將新鮮的嫩茵陳,清洗之后,放人鍋里,沸水焯后,將茵陳水,擠出瀝干,然后再把瀝干的茵陳剁碎待用。用小麥粉、玉米面再加適量的精鹽、花椒面、蔥花、姜末兒,與剁細的茵陳一起攪拌和面,做成窩頭。鍋里加水,上蒸籠,把捏好的窩頭或饅頭放人,大火燒水20分鐘,水開冒氣,出鍋食用。那天中午,我在周益軍家,看了整個“蒿子粑粑”的制作和操廚過程,品嘗了兩塊炸糕。剩的幾塊,卜雪斌的一位朋友中午來清溪村游玩,他給那位朋友的孩子帶去了。

上世紀80年代,高碼頭村分5個小組,3至5家為一組。共用一頭牛耕地。一家輪養一個月。輪養是最高興的事。卜雪斌陷入了對往昔的回憶中,他繼續講述——

我們放學,趕牛到梨園吃青草。放牛成了到梨園的最佳理由。梨園是村里的。管理梨園的是一位孤殘老人。老人家善良,對小孩子偷梨,從不干涉。牛脖子掛著牛梆(牛鈴),吃草時晃頸甩頭,牛梆發出“叮當,叮當”聲響,便知牛在哪里吃草。老人聽到牛梆,知是小孩子放牛,就不管我們。我們一邊放牛,一邊派兩個小孩跟著老人,以吆喝當信號。六月青果小,七月金果熟。想吃梨子的,就貓在菜葉樹中撿小石子。湖湘一帶的梨茅坑是獨桿梨樹,不像北方的梨樹那般。30年左右的梨樹,會長成成人一抱粗。孩子們這樣分工:個子矮的跟蹤看梨園的老人,個子高的撿石。等小伙伴吆喝聲愈來愈遠時,個子高的,握著石子,發號施令:站在高坡的,“嗨”地一聲,一齊擲出石子。滿樹梨子會啪啪啪地往下掉。石子砸中梨樹枝,枝斷或搖晃,梨子就落下來。落在茶樹上。茶樹是梨園套種的(茶樹、茶花樹、茶籽樹,都不一樣),低矮枝葉密,梨子不會摔壞。帶回來時,將長褲子脫下,把褲腿口扎上,掛在脖子上、貓著腰,專找高的茶葉樹和茅草密集的地方藏。過一條馬路,手扶拖拉機走過的。5個人中(共6人,其中一人看牛)4個人扛梨子,另派一人到馬路兩頭睨,沒有人來,就摘一片柳樹葉吹哨子當暗號,大家就跑回家。然后,把梨子分成6份,每人一份。秋天了,田塍道上種黃豆,6個小伙伴,走到距離人家較遠的山窩里,先把柴火撿來,成堆放在一個地方,3人一組,一個組去挖紅薯,另外3人,拿著鐮刀割黃豆,然后集中到一塊兒,攏火點燃,噼啪,噼啪,烤熟,先吃黃豆,吃完黃豆,紅薯差不多也熟了。黃豆紅薯吃完了,牛也吃飽了。個個臉上都像唱花鼓戲的大花臉,黑黑道道的。小時候沒穿過棉鞋,12歲時鄰居老奶奶給我做了一雙新棉鞋,舍不得穿。凍腳也舍不得穿。冬天放牛,把牛趕到收割了的稻田,水差不多干了,留有的稻根(禾蔸子)長出嫩嫩的小禾苗。牛最喜歡吃這種嫩禾苗。6人分3組,兩個人一組,一人帶鋤頭,一人提桶子。在稻田里挖泥鰍。配組,矮個子負責提桶子,找泥鰍洞;高個兒負責挖。泥鰍洞往往在禾蔸子旁邊,找那種小圓孔,里面有泥鰍的,往往有水,能看到小水泡冒出來。下鋤頭挖,一挖一個準兒。泥泥水水中夾著泥鰍麻白的肚皮。矮個兒找到洞,做記號;高個兒動鋤镢來挖。鱔魚則在土質較緊的地方,一般靠近田塍道那里,鱔魚的孔洞要比泥鰍的洞大一些。如果不聲不響挨近,能看見鱔魚呼吸的鼻子。鼻子剛好在洞口位置,也剛好能看到。挖回泥鰍和鱔魚,會按尾數來分。挖得多的話,還會得到父母的表揚。鱔魚大的足有半斤,小的也有半兩。泥鰍多是一柞長的。紅燒、煮燉,均鮮美無比。挖得多的話,用石灰把泥鰍表面的粘液去掉,清干凈內臟,洗凈,用鹽腌三四天,拿到太陽下曬成干品。再用煙熏一下。母親用報紙將熏過的泥鰍干包起來,放在那里,等家里來客,就是下酒的“掌舵菜”(硬菜)。鱔魚沒人要,都要泥鰍。吃的時候,泥鰍干先用油炸一下,再用辣椒粉、大蒜丁、姜末兒加上蒜苗葉炒,非常鮮香,也是老父親最愛的下酒菜。油是茶籽油,

自家壓榨的。堂客小時候也是滿山滿坡奔跑,捉魚、挖筍、放牛。到了開春,農活緊張時刻,雨水耕季,拉犁耙地,要到外面山坡,把嫩草割回來,送到田間地頭,給牛吃。有時割草,要走幾公里遠。一大早起來,拿著扁擔、繩索出發,上午能割到40斤左右,挑著往回走。超過預定時間(11點30分)父親會來接。然后,大人回家吃中飯,我們就在田間地頭看牛。中午也不閑著,涉水入田,撿拾田螺。“三月螺,四月鱔。”這個時節的螺和鱔,肉質肥美。等父親回來,螺也撿了不少。耕田時也會背一只小魚簍。牛耙水田,把鰍魚翻出,以網罟撈之,放入魚簍。鰍、鯽和螺,放在水竹編的魚簍子里,還有一種更小的毛竹簍,掛在腰間,用起來方便。螺也要在太陽下曬晾或用火焙成干品。吃的時候,用辣椒粉、蒜丁、姜丁、干椒和野生紫蘇,加一點酒和鹽,蒸熟爆炒,味道鮮美,嫩滑爽脆。是一盤非常美味的下酒菜。或者,螺撿回家,在清澈的溪邊.找一塊大石作砧板,用小石頭將螺敲碎,剔出螺肉。抓一把野草,與螺肉拌在一起,放在桶子里用手揉搓,去除螺上的粘液和泥水。帶回家交給母親,進行第二次加工。用鹽腌起來,腌二三天,太陽曝曬。再將米糠殼兒,放入火盆,燒燃熏烤,將熏制后的螺肉干儲藏,備來客時食用。老人說“調皮的孩子都能干”,在山谷溪邊瘋一天,晚上回家,“獵不到一揸魚,也會獵回一只蝦”,是夸贊“勤勞持家”、懂事兒的小孩子的話。

割草時會遇到野果。味道像草莓,名為烏泡子(山莓)。早上沒吃飽飯,就采烏泡子吃。當然,那是每年四五月份的事了。茶籽樹,周立波的小說中多處寫到。“秋末冬初,人們從樹上摘下這種含油的籽粒,拿到太陽底下曬幾天,曬得它外殼綻開,露出包在黑色薄皮里的果仁,再從殼子里把果仁選出,這就叫做選茶籽。”(《翻古》)每年國慶節放假,到山里撿茶籽兒。茶籽果在樹上要沒有裂開時摘下來,如果裂開,茶籽兒掉出來,遇上地面潮濕或下雨,就容易壞掉。我們會帶一個茶樹枝做的鉤子,以備高處夠不到時用鉤子的末端,編成一個“跳腳環”。鉤子鉤住樹枝時,腳踏住腳環,正好騰出雙手,摘茶果兒。父親挑兩個籮筐,母親背上簍子。常常都會裝滿了才回家,放在通風的房間。然后把門打開,等到天氣好的時候,就在自家地坪上,用干木頭,圍成一個四方形,再把茶籽兒倒入其中,攤開曬。曬的時候,會有果子裂開。等全都曬裂,要三五天。然后用麻袋裝好,放在家里。等到下雪天,農閑時候,每天晚上將一個大楠盤,擱在兩條高凳上,放入曬裂的茶果,全家老少,圍坐一圈,在煤油燈下挑選茶籽。大人講故事,小孩子邊聽邊選。選到打瞌睡,就去睡覺。遴選出的茶籽,跟板栗相似。內殼外殼,曬干搖晃,能聽見核肉與內殼的碰撞,就是曬好了的。用小石磨碾碎,再將鐵箍平放,將稻草擰成一朵花,墊在鐵箍里面。將打出的茶籽粉蒸熟,放鐵箍里的,做成大圓餅,機器壓榨,茶籽油即刻浸出。茶籽殼當然不能丟掉,可存留冬天燃火。湖湘冬季,雨雪交織,寒砭刺骨。這個時候,茶籽殼兒,便派上用場:燒火取暖。灶里放入帶油性的茶籽殼兒可助燃,粒粒火炭如同黃金鐲子,閃爍著,跳蕩著。每家每戶,都有竹篾編制,中間嵌入陶缽尖底以盛熱炭火的“烘籠子”。茶籽殼打底,旺灶燒火。煮完飯,剩下的“火子”(火碳),用鐵勺盛到“烘籠子”的陶缽里,再用一些茶籽殼蓋于其上,焐火慢烘,可確保老人一天的烤火取暖之用。有時候,把幾個紅薯或土豆,埋入火灰里烤熟,取出來吃,皮焦瓤軟,香氣撲鼻。

有故事的人都會在意自己的生活。卜雪斌講述的,是昔時山鄉景象。當然,我也有著不同程度的共情。我甚至在心中默默將故鄉與清溪村作對比,我的故鄉是河流密布的遼南。在清溪村,我看到每一位出現在田塍或坐在宅院里的老人,像《吃土豆的人》里的勞動者,像《普羅旺斯的農莊》里在麥地觀察禾谷長勢的農人。他們對土地無限熱愛。這種熱愛,使得自己相信,曾經對家庭、雙親、子女的承諾,并非只是“曉得了”,而必須是“做到了”。鄉村變化首先是道路,其次是宅院。新中式建筑悄然登場,改變了往昔農家的低矮簡陋。由“低”向“高”,由“暗”到“明”。亦可以詩意審美來看待:“低”和“高”、“暗”和“明”,有著隱喻意味。意義在于精致的大戶景觀,而非是昔日閣樓小院,由此亦改變了“小國寡民”的生活理想。存在既是現實,更是未來。本質上講,鄉村是中國經濟最真實的存在,無需遮蔽,即可照鑒。鄉村本態是時代的思路衍變,而非是“被創造”出來的。曾經的“被時代”,帶來的,可能只是片面的、短暫的、贏弱的、表象的繁盛。這一點,或許清溪村人感知到了,也由此重視持續性的投入和收益。目標是一種明亮,結果是一種別致。新中式建筑,既保留了符合農村生活習慣的堂屋,也改善了可容納多人來訪的有著闊綽空間的客廳,讓居家待客更具實用性。南向老人房,明亮通透,不潮濕,有利于老人的健康。

農家的院子,照比之前,也有很大改變。細節上,甚至有小塊花壇和小型園林、怪石、鐵藝等等,主題化、形式化,相輔相成一種現代文化意緒。通過石頭和木材間的搭配,凸現半開放式的花園庭院。象征性風景,已不再反映某種創造性的沖動了。在與卜雪斌、鄧旭東、鄧世鋒等人的聊天里,有時會聽到“想把院子再搞一下”。庭院與宅屋,改的不是形式,而是思路與理念。從藝術視角來看,不似那種山水風景,而是通過舒適的色調完成光線的“彌漫感”。這種“彌漫感”即是美感,包含豎起的磨石與平臥的麻石、河石的相互托襯。調子微妙。“光透”恰到好處。效果亦應成為人類“風景想象”的一部分。

對清溪村人來說,農事稼穡隨季節而變。平地種稻種蔬,山坡壩子植樹,山谷溝箐養雞。農業理念變化,給家庭經濟帶來了改變。雖然,由房屋與山水構筑的景觀,有時會遮蔽農人之間的情感。但可以開啟詩意的、歷史的、精神的交融。鄉村的改變更是理念的改變。清溪村人研究“別處”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他們學會了觀察和思考,不再外出打工,就在自己的家鄉創業。村委會成員中,有許多“見過世面的人”。他們思考的是——能給農村帶來的“實際利益”。雖然瑣碎,卻也是經驗,而絕不是追求世俗化那種利益。利益之上是文化。文化是軟實力資本。清溪村人,不僅僅在文學場域里活著。他們在“別處”見到經濟高速發展,在哪個城鄉,看到比自己故鄉更多存在的優勢。新的理想,新的理念,無日寸無刻不在改變著當今的中國鄉村社會。那是一種自然而然地比對。那是一種發現與見證了的理想。

馬爾克斯說:“生活不是我們活過的日子,而是我們記住的日子。”我與卜雪斌等“歸來者”聊天中,感知到他們對城鄉經濟有著不凡的見識。以前的農人,文化不高,睜眼看莊稼,閉目想收成,對外部世界的新鮮事物,視而不見,認知闕如。如今,許多有著大學文憑的清溪村年輕人,知道如何讓自己與時代相適應,與社會相合拍。如同知道如何從“神的宮殿”發現珍存,并努力以智慧謀取。離開清溪村的前晚,我們在娘家柴門吃飯,鄧旭東騎著電動車,從家里帶來幾盒土雞蛋,送給大家。這是送到超市賣的那種盒裝土雞蛋,清溪農副產品品牌。我感受到的是,農村經濟產業發展,更多的,是由“家庭農場式經濟”來推動的。在清溪人看來,能闖蕩世界的人,一定是有遠見卓識的人。他們將“文化效益”理念帶了回來,樹立了農業經濟“品牌”意識。在社會形態中,品牌就是文化,品牌就是利益,品牌就是理想。我發現,卜雪斌和鄧旭東,都能言善辯,這大概與他們“闖蕩世界”的經歷有關。像周立波筆下人物,心存“神性理想”。其實,桃源美境非遙不可及,主要在于我們自身擁有的非凡的人文品藻。“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守拙”即是守住原初的生活方式。拙勝至巧。皈依田園,追求自然。自然之饋是人類最大的財富。我住“清溪書社”民宿十余天,早晨不用鬧鐘,相隔不到十米山林、相距不到三十米水田,當太陽出來,盛大鳥鳴便開始合唱。鳥兒先自醒來,飲露捉蟲。鳥兒是不知疲倦的大地勞動者。鳥兒棲息之處,一定是純凈的、唯美的、祥和的,也一定是人類愿意駐留的地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无码 |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久久精品免费看一| 亚洲天堂成人在线观看| 在线国产毛片| 在线日本国产成人免费的|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卡| 亚洲aⅴ天堂| 一区二区午夜| a级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最大情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性久久久久| 日本91视频| 就去色综合| 免费观看国产小粉嫩喷水|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 幺女国产一级毛片| 久久久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 色哟哟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2| 亚洲va在线观看| 欧美97色| 亚洲永久精品ww47国产| 强奷白丝美女在线观看| 不卡无码h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成人|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日韩| 青青国产在线|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不卡| 亚洲日本韩在线观看| 狠狠五月天中文字幕| 欧美亚洲国产视频| 欧美性色综合网| 欧美成人h精品网站| 亚洲三级电影在线播放| 国产呦视频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黄片在线永久| 国产精品99一区不卡|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视老湿机|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精品蕉| 中文字幕佐山爱一区二区免费|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精品福利国产| 国产午夜一级毛片| 人妻无码AⅤ中文字| 岛国精品一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禁片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日韩中文| 国产成人喷潮在线观看| 她的性爱视频| 国产免费网址| 精品人妻无码区在线视频| 欧美亚洲网| 日本免费精品|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91美女在线| 国产欧美又粗又猛又爽老| 欧美一道本| 亚洲成网777777国产精品| 成人在线综合| 欧美中出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玛| 国产男女免费视频|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观看| 色综合天天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日本|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三上悠亚一区二区| 国产97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黄色网| 精品自窥自偷在线看| 欧美五月婷婷|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 91香蕉视频下载网站| 国产在线98福利播放视频免费| 日韩 欧美 小说 综合网 另类| 亚洲欧美精品一中文字幕|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 自拍中文字幕|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一区| 视频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