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為了實現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我們必須重視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切實貫徹“教育是基礎、科技是動力、人才是主體”的理念,加大教育與科技投入力度。
轉變教育理念。無論是高等教育還是基礎教育,都要從傳統的教育模式,例如“填鴨式”教育,轉向以創新、批判性思維等理念為核心的教育模式。未來,教育將從知識的教授轉向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學校的教學任務之一也逐漸向“給學生設計一個適合個性發展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學會正確地獲得正面的信息,進而學習知識”的目標過渡。
科學規劃布局。要打通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間的通道,拓寬職業教育學生的上升通道與生涯發展空間。從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層面看,教育質量的提升離不開區域教育資源共享,處理區域間的差異性和共同性之間的協調,特別是要加大對農村地區的支持力度,努力實現區域間的教育資源配置均衡公正。
突出問題導向。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大力推進教育、科技、人才 “三位一體”協同發展。高度重視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實際問題,著力提升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的實用性與針對性,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構建學科動態調整機制,加速專業知識體系的迭代更新,積極探索建立前沿、綜合、跨學科、問題導向和創新創業的教育課程,構建全新的課程、教材和知識體系。推動校企雙向流動,攜手打造頂尖人才聯合培養模式,鼓勵企業和科研院所的高層次工程技術人才進入大學工作,為教師掌握新技術創造有利條件,引導更多頂尖人才針對 “瓶頸” 問題開展跨學科研究。
明確職業教育在教育、科技、人才戰略中的科學定位。從教育的角度看,職業教育是培養多元化人才的重要途徑,旨在培養具有實踐技能和職業道德的應用型人才,為社會提供大量技術和技能型人才,填補各行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缺口,有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從科技的角度看,高職院校學生通過實踐教學和實習培訓掌握先進技術和工藝,成為技術應用的主力軍。高職院校還積極與企業合作,開展產學研一體化項目,共同推動技術創新。從人才戰略的角度來看,職業教育是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搖籃。職業教育通過系統的專業課程、實踐教學和職業資格認證,為學生提供了成為高素質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徑。
高校和職業學校的專業設置要緊盯市場變化。首先,要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其次,要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精神,其中包括溝通能力、領導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等。最后,終身學習意識與數字素養也是一個人在大數據時代不可或缺的能力。學校應培養大學生正確認知和獲取數據信息的能力,以及通過數據進行交流、溝通、分析、評價的能力,為其適應數字經濟和數字社會發展打好基礎。
大力推動科教融匯。要加強科技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將最新的科技成果引入教育教學,豐富教學資源,提高教學質量。鼓勵高校和科研機構加強合作,共同開展科研項目和人才培養,實現產學研一體化。要加大對科教融匯的投入力度,鼓勵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科教融匯,形成多元投入機制。最后,要營造有利于科教融匯的文化氛圍。大力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積極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協同融合創新,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高質量推進區域協調發展,須理順教育、科技、人才資源的供需關系,探索供給與需求的匹配方式。明確供給與需求邊界、遵循效能最大化原則,力爭實現創新資源的最優匹配。強化教育、科技、人才的精準匹配度,遵循創新規律和目標任務,提升資源配置的精準性,把支撐區域高質量發展“行不行”的要求,落實到創新資源配置的全鏈條、各環節,實現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本文系2022年度江蘇省“十四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我國企業參與現代學徒制激勵機制研究》(項目編號:B/2022/02/6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