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是促進新時代學生全面發展的迫切需要。《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義務教育勞動課程以豐富開放的勞動項目為載體,重點是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滄水鋪鎮芙蓉學校(以下簡稱“芙蓉學校”)以勞動項目為抓手,以勞動問題為驅動,以三大勞動教育類型、十大任務群為主要內容,結合學校實際,整合勞動教育課程資源,從組織架構、課程設計、評價機制等方面積極探索創新,構建了基于項目式學習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賦能學生健康成長。
整合教育資源,創新勞動育人模式
作為一所鄉村學校,芙蓉學校擁有得天獨厚的勞動教育資源:地處滄水鋪5G智慧小鎮,緊鄰益陽市赫山區現代農業示范園和東部新區工業園;在學校改、擴建時,預留了兩畝農田做學農基地。這些都是開發學生雙手和大腦潛能的勞動教育實踐基地,是實現學生多元智能發展的勞動教育課程資源寶庫,是創新育人模式、落實“雙減”政策的空間站、加油站。學校根據勞動場所、勞動課程育人目標、學生需求和成長特點等,充分利用校內外勞動實踐資源, 自主開發項目,滿足多樣化的勞動教育需要。
明確課程目標,建構課程體系。目標是行動的方向與標準所在。《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將勞動教育的目標分述為: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具有必備的勞動能力,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芙蓉學校緊緊圍繞目標內容,提煉出“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創新”的勞動教育課程理念,結合學校的發展特點設置勞動教育課程,開發“五縱·五橫·五維”聯動的勞動教育項目化課程體系。五個項目課程全面涵蓋了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既立足當下的生活,也傳承傳統的文化藝術,還有面向未來的科創元素——
校園共融課程項目。以“校園是我家”為主題,項目化、課程化、常態化開展清潔衛生責任區、分類投放垃圾、整理學習用品、布置班級教室、美化校園環境等日常活動。
家庭共育課程項目。以“我愛我家”為主題,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包括打掃房間、整理床鋪、燒菜煮飯等。高年級學生可以嘗試學習修理家具和裝飾房子。通過家庭共育,孩子們在家長的指導或協助下掌握一定勞動技能,在勞動中體會父母的辛勞。
田園共生課程項目。根據不同時令節氣設計不同的農耕主題項目,開設農田耕種課程,按年級分批開墾校園兩畝農田,讓學生走進田間、貼近泥土,親歷農業生產勞動,觀察農作物的生長,懂得勞動需要長期堅持的道理。
社區共建課程項目。讓學生走進鄉鎮社區,學習勞動知識技能,為他人和社會提供服務。比如,結合春節傳統習俗,讓學生設計、制作新春窗花;在元宵節和中秋節,讓學生設計與制作小燈籠,并在社區進行展示和交流;讓學生參與社區的公益勞動與志愿服務,引導學生理解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道理。
基地共通課程項目。利用益陽市赫山區現代農業示范園和東部新區工業園等校外實踐基地,學校定期組織師生前往實踐基地體驗農業生產、紙影彩繪等傳統工藝制作、探索智能機器人的奧秘、了解創新3D打印技術、嘗試操作無人機,開展新技術與應用等現代勞動實踐,讓學生體驗工業生產勞動。
不同的項目課程為一至九年級學生設計了不同的內容和課時,除了每周一節的勞動課,我們還充分挖掘三大勞動教育類型、十個任務群中若干勞動項目和《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2017年版)活動主題中相重合的部分,設計和實施“學校—家庭—社區”勞動與綜合實踐活動項目,有計劃地安排勞動實踐。
成立專業機構,賦能項目管理。如何對勞動教育項目進行選擇、設計和組織一直是勞動教育課程建設的重點和難點,也是學校實施勞動教育的瓶頸所在。基于此,芙蓉學校成立勞動教育項目辦公室,直屬校長室領導,下設五個項目組,并聘請有愛心且懂技術的義工擔任社區共建課程項目組長,甄選經驗豐富、溝通能力強、既細心又有專長的教師,分別擔任田園共生項目、校園共融項目、基地共通項目和家庭共育項目組組長。組長負責制定各課程項目的主題,指導師生設計項目方案,組織學生合作開展勞動、總結實踐成果并評價反思。
創新實施路徑,開展項目式學習。芙蓉學校緊緊圍繞“立人教育”文化建設,設計了“五縱·五橫·五維”聯動的項目化勞動教育課程實施路線。“五縱”是指根據學校一至九年級學生認知特點分別設定學習目標要求;“五橫”是指具體開展的勞動教育課程項目,即校園共融課程、家庭共育課程、 田園共生課程、社區共建課程、基地共通課程;“五維”是指學生個體、學生同伴、學生家長、學校教師和實踐基地五個評價主體。“五縱 · 五橫 · 五維”聯動,形成勞動育人合力,在項目化的勞動教育實踐中實現“以勞厚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創新 ”的育人目標。以田園共生課程項目為例,項目組以“走進田間,認識農具,了解農事,體驗農活 ”為主題,師生一起著手設計稻谷種植項目的具體方案,從基地分配、小組編排、農具準備和課時安排等方面作出周密部署,讓學生以真實的自然資源為教材,以廣闊的天地為課堂,以項目問題為驅動,學習二十四節氣等相關知識,按照方案分時段分批下地耕作。在勞動中,學生們可以在泥水中感知地理和化學課堂上老師講授的土質、肥料的酸堿成分;回顧生物課上學到的稻谷的生長習性、學習稻谷的種植技術,了解稻米的營養價值,溯源稻米的歷史;從風吹稻花的陣陣清香中嗅出農謠、農諺和節氣的奧妙,在收獲的喜悅中寫生創作,在測量計算中了解不同形狀的地塊面積,知曉自己責任田的畝產;在食堂吃著自己耕種的稻米,深刻理解“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將每一節勞動課程當作一個項目來開展,既保障了其他學科的正常教學,又在滲透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有機融合各學科內容。
優化評價方式,關注生命成長
依據新課程標準,構建勞動教育評價指標體系。依據勞動教育課程評價標準,重構碎片化、階段性的勞動教育評價內容,建立項目化勞動教育課程評價指標體系。在勞動教育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對勞動認知、勞動情感、勞動意志、勞動能力、勞動品質等指標進行準確定位和具體描述,讓勞動教育回歸本真的育人目標與價值,充分發揮勞動教育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中的獨特作用,進一步彰顯勞動教育“厚德、增智、強體、育美、創新 ”的綜合育人價值。
開發信息管理平臺,創新“1+N ”多元評價方式。《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鼓勵和支持各學校利用大數據、云平臺、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開展勞動教育過程監測與紀實評價;強調要開展科學有效的評價方式,改進結果性評價,強化過程性評價,探索增值性評價,健全綜合性評價。基于此,芙蓉學校借助區“悅評越好”大數據信息管理平臺,利用人機協同互助的網絡空間,應用伴隨式無感知的信息化手段收集元數據,以“點(成果性評價)+線(階段性評價)+面(日常性評價)”三大評價層級,實現評價與勞動實踐場景的結合,從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與品質、勞動精神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立體化評價。同時,我們設計系列評價工具,如勞動實踐記錄手冊、勞動任務清單、成長檔案袋等,客觀記錄勞動課程項目實施過程中的行為表現、勞動感悟、綜合評述等;在勞動過程中,借助“悅評越好”大數據信息管理平臺,采用多元評價主體、多種評價方法、多項評價工具客觀分析和記錄采集的數據,實時監測和診斷,及時反饋和改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學會“十四五”規劃教育科研課題“基于項目式學習的鄉村勞動教育課程建設研究”(立項編號:H-16)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