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衛軍老師的這節作文評改課以三個評價量表搭建評改支架,以四個教學環節組織和推動課堂評講活動的有序展開。評價量表中,“寫作知識”從具象到抽象的進階設計頗具匠心,確保了評改目標的有效達成。
一、評改“四環節”彰顯教學規律
課堂伊始,丁老師讓學生朗讀作文題“有你在身邊,真好”,以朗讀重音為抓手,切入對文題的理解和建構。學生之前已經完成了本次寫作任務,丁老師讓他們再次審題,并追問相關問題,其實是在引導他們深入理解需要著重表達的“你”“真好”等關鍵字詞,為接下來的教學提供了扎實的標準框架和認知基礎。
第二個環節,丁老師基于“追問題目”的審題實踐,從“立意”“選材”“結構”三個方面搭建了整體把握作文質量和評判作文等級的框架。“立意”“選材”“結構”都是抽象概念,為此,丁老師基于本道作文題,巧妙設計了“評價量表一”,對三者的標準做了具象化的條款呈現,學生完全可以據此快速做出有針對性的等級評價。比如評定“立意”等級時,學生可以直接運用“有直接或間接表達主題的句子”“‘真好’的意味由表層到深層深化”這樣的具體標準,對文章的“立意”等級做出快速而客觀的評價;判定“選材”等級時,學生也可以根據量化且直觀的具體標準——“故事來自真實生活”“‘你’與眾不同”進行評定。如果說“評價量表一”中的“立意”和“選材”是圍繞“寫作內容”展開的,“結構”則是基于“寫作形式”。而“思路清晰”“前后有呼應”“過渡自然(有標志性的詞句)”“段落長短有致(不少于5個段落)”等顯性標準,同樣利于學生把握,讓評改看得見、摸得著。這些都體現了丁老師研制標準時的巧思和專業。
“評價量表一”中關于“立意”“選材”和“結構”的評判與評改屬于“整體把握”,“評價量表二”中的“敘事”“情境”“人物”“語言”四個維度則是聚焦局部內容。與“評價量表一”相似,“評價量表二”中的“評價標準”也是直觀可視的。隨著評改實踐的深入,這些可視化的標準逐漸變得豐富和具體。這些遵循寫作教學規律和學生認知規律的評改實踐,因為評價標準的具體可視,使得課堂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四個環節是在前面環節的基礎上,進一步從“主題”“結構”“內容”“寫法”和“語言”五個維度對文章加以評改。觀察“評價量表三”可知,這里的評價標準已經由具體走向抽象概括。由此可見,丁老師力圖為學生建構評價和評改的程序性知識,這有助于學生建立評改的概念,并在更多場景中遷移運用。
二、量表“三進階”建構匠心課堂
本節課中,丁老師一改常見的作文評改教學從概念走向概念的做法,而是基于概念,研制了符合文題特點的評價量表,讓評價標準具體且有針對性。其中,“評價量表一”和“評價量表二”分別從整體和局部兩個層面,讓學生對作文評改的認識從“事實性知識”向“概念性知識”推進;“評價量表三”則是建構了評價和評改的程序性知識系統。三個量表既是評改實踐的進階,更是評改知識從事實性知識到概念性知識,再到程序性知識的進階。這樣的作文評改課,為一線語文教師提供了直觀的借鑒課例。
從寫作本質審視,這樣的標準研制和評改實踐,也十分符合寫作的原理性知識。我們知道,任何文本的寫作,都要受中心、主題的統率,不論是材料選擇,還是結構安排,都要遵循此原則。為此,丁老師在“評價量表一”中提到了“立意”“選材”和“結構”。而對敘述性文本而言,還要從“敘述”和“描寫”兩個角度展開,符合要素清晰、敘述具體、描寫生動的要求,這又恰好是“評價量表二”的精髓。
三、關于課堂優化的一點思考
丁老師這種基于文題建構標準,進而走向概念理解的作文評講課,具有很好的實踐價值和理論探討價值。但是仔細揣摩三個量表,筆者感覺還可以更聚焦、更豐富一些。比如“評價量表一”中的評判“立意”和“選材”,不妨緊扣作文題“有你在身邊,真好”,設計這樣幾個問題性指標,要求學生快速評判:①有“我”有“你”嗎?②主角地位突出嗎?③“你”是在身邊,還是在遠方?④有“你”真好的“好”,敘寫具體嗎?⑤關于“你真好”的敘寫,走向了生命成長嗎?再如評判“結構”,可以設計這樣幾個問題:①有能一眼望穿的結構嗎?②有哪些使結構清晰的手段?③結構精致嗎?④細部的關聯緊密嗎?這就更加聚焦和具體了。當然,瑕不掩瑜,總體而言,這依然是一節較為成功的作文評改課。
(點評人為正高級教師、重慶市特級教師,現為重慶市渝中區教師進修學院初中語文教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