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物理綜合實踐活動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活動,旨在讓學生通過實踐,培養科學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需要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通過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操作,收集和分析數據等步驟,完成實踐活動任務。這要求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具備科學探究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等多方面的素養。教師可將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表現分解為若干基本要素,并進行量化評定,發現學生能力的不足之處,進行適合其發展的教學調整,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學生可以通過明確的評價標準和反饋機制,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優點和不足,提高實踐能力。
一、確定評價要素
科學探究能力、實踐能力以及創新精神都是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應展現的核心技能和素養,因此,教師在實踐活動中,應著重關注對學生這些能力的培養。
科學探究能力是指學生在進行科學實驗時,運用科學方法和技能,對自然界和社會現象進行觀察、實驗、分析和解釋的能力。這種能力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科學知識,對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展也有重要的作用。在物理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科學探究能力體現為設計實驗方案能力、實驗操作能力、提出并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分析數據能力等。
實踐能力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通過實踐活動來檢驗和應用知識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水平,培養其實踐操作技能。在物理綜合實踐活動中,表現為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記錄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創新能力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運用新思維、新方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的能力。這種能力是現代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它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提高個人競爭力。在物理綜合實踐活動中,主要表現為學生的獨立思考、敢于嘗試以及勇于探索等能力。
二、編制評價量表
在編制評價量表時,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為每個評價項目設定合理的權重和評分標準,以便更準確地評價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表現。此外,還可根據實際情況對評價量表適時地進行調整和完善,以確保評價量表能夠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實踐。
三、實施評價
下面,筆者以 “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實踐活動為例,闡述初中物理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表現性評價的基本設計方案。
在實踐活動開展之前,筆者讓學生根據教材設計實驗方案,并對學生的設計方案進行了評價。筆者重點關注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能否實現實驗目標,方案中作用力是不是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兩個力的大小是否相等,方向是否在同一直線上;是不有對比實驗;所用方法方式是否合理等。對于方案不理想,不能達到探究目的的學生,筆者會提供相應指導,幫助他們完成實驗設計;對于設計方案優秀的學生,予以表揚。
實驗過程中,筆者重點觀察學生是否能夠規范地使用實驗器材,做到讓物體保持平衡,而不讓鉤碼等重物掉落等操作細節,以評價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學生是否積極參與到實驗當中,積極配合其他學生,完成好自己的任務,以評價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實驗結束后,筆者讓學生提交實驗報告,檢查學生是否完整地記錄力的大小、方向等數據,表格制作是否合理,能否正確得出結果等,以評價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
之后,筆者讓學生探究兩個力作用在不同物體上,大小不等、方向相同等對比實驗。觀察學生能否想到將鉤碼掛在同一位置,使力的方向相同;是否敢于想象,勇于嘗試。觀察用紙片進行實驗的學生能否想到用剪刀將紙片剪開,以探究兩個力作用在不同物體上的情況等,以評價學生的創新能力。
通過確定評價要素、編制評價量表和實施評價等步驟,教師可以更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表現,并做出教學調整。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進一步探索和完善表現性評價體系,為初中物理教學評價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同時,該方法也可以應用于其他學科和領域的教學評價中,以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鹿鳴路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