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檢索中國知網數據庫中的《十五貫》相關文獻,通過CiteSpace軟件對作者、關鍵詞等節點信息進行可視化共現分析,探討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及趨勢。基于CiteSpace軟件的可視化分析圖譜能夠直觀地呈現昆劇《十五貫》的研究熱點及趨勢,為相關昆劇學者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戲曲;CiteSpace;可視化分析;非遺;昆劇;
昆曲曾在時代變遷的過程中一度走向劇種消失的境況。1956年,由浙江國風昆蘇劇團改編的《十五貫》在北京上演,震驚四座,得到了“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的評論。有學者認為《十五貫》是戲曲現代化運動成熟的標志,稱其為中國戲曲史,乃至當代昆劇創作的發端之作。周恩來總理觀看后稱昆劇為藝術百花園中的“蘭花”,該劇至今依然活躍在舞臺上。
隨著《十五貫》的改編組以及主演離世,對《十五貫》的研究逐漸減少。但出于現當代昆曲發展對傳統戲曲改編的需要,《十五貫》的研究始終保持著熱度。故本文利用可視化的科學計量法對我國從1956年改編版《十五貫》出現以來至今期刊所發表的有關文獻進行研究熱點分布分析、聚類分析,試圖廓清新時期研究該劇的前沿趨勢,為后續昆曲改編的實踐與理論深化提供重要的可借鑒的信息之稱,推動昆曲創造高質量改編作品,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傳承與自我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一、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有文獻均被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所收錄。數據采集方法為采用中國知網的高級檢索方式,輸入主題詞“十五貫”和題名“十五貫”、摘要“十五貫”、全名“十五貫”進行精確搜索,時間范圍選定為1956年—2022年,數據來源類別選定為中文文獻,搜索日期為2022年12月4日。為了保證文獻的可靠與一致性,逐一核對檢索出的文獻,刪去學術會議、報紙、機構介紹等非研究性文獻,選中與《十五貫》內容密切相關的文獻,最終得到有效文獻信息篇324。
CiteSpace軟件能夠用知識圖譜的形式對學科的演化路徑和知識前沿進行分析與預測。知識圖譜是用圖形、圖像形式來表示節點和關系,即呈現相關知識概念并挖掘其中關系,最終輔助使用者進行決策。本研究是用可視化計量分析軟件CiteSpace6.1.4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利用圖譜針對關鍵詞、發文作者和發文機構呈現共現圖譜及突現圖譜,直觀解釋數據現象下暗藏的規律,從而探求《十五貫》研究的前沿與趨勢。
二、我國《十五貫》研究的知識圖譜分析
本文以搜索到的293篇文獻信息按照其發表的年份進行頻次計算,運用網絡計量學就發文量、轉載量、被引量進行統計分析,來解釋其數量特征展示出的內在規律。用來自知網的文獻做支撐,得到如圖一所示的《十五貫》相關研究的文獻年代分布圖。
從圖1中可以得知,從1956年至2022年我國有關《十五貫》的研究文獻整體呈現震蕩上升的趨勢。
第一階段(1956至1978年),年度發文量為7篇,呈迅速急劇下降趨勢。《十五貫》自問世以后,相關研究熱度不斷攀升。但由于60年代,對戲劇的討論大幅度驟降。1970年,根據沈世華(國風昆劇團世字輩成員)的口述回憶,浙江昆劇團的建制被完全取消,該劇的主演周傳瑛、王傳凇被打成“牛鬼蛇神”,青年演員也被轉崗分流進了工廠。這一時期,“昆劇”話題一并陷入了沉寂。無疑,出于歷史形勢的影響使《十五貫》相關研究震蕩性下降。
第二階段(1978年至2016年),建國初期,《十五貫》恢復了演出,這一時期年度發文趨于穩定,在趨勢線上下波動,年均發文量為2.26篇;第三階段(2017年至2022年),發文量大幅度上升,年均發文量為9篇。
再由此數據觀察十五貫研究幾個高峰期,似乎說明一個極具共識的說法:討論其研究中的幾個高峰以及共同文化情景,意味著科學的研究《十五貫》課題背后的深層內因。
在1978年在《十五貫》相關研究幾年的沉寂后,出現第一個高峰。值得注意的是,1978年,恢復《十五貫》的排演工作,因而《十五貫》的演出恢復帶來的紀念演出活動,不僅為《十五貫》帶來了話題量,也逐漸引來了學者們對《十五貫》的廣泛關注。
第二個小高峰于2006年60周年,檢索文獻可知,此時正為紀念《十五貫》晉京60周年,浙、滬、蘇三地聯動,浙昆五代同堂《十五貫》晉京演出。第三個高峰于2016年十五貫改編版問世六十周年紀念演出,匯集了五代昆劇傳人同堂。據此,演出活動對《十五貫》研究影響巨大。
毋庸諱言,從表中可窺,周年性的演出活動和社會背景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了《十五貫》的研究熱度。但縱觀其發展,直至今日,《十五貫》仍保留著研究熱度,且有趨熱的傾向,極具研究價值。
三、基于關鍵詞的研究熱點與趨勢分析
本研究用CiteSpace的關鍵詞分析得到了前二十名的關于這一領域的關鍵詞詞表,如表1所示。關鍵詞是對論文研究內容的高度凝練,因此對關鍵詞的研究可以有效地掌握1956年至今日學界對《十五貫》研究的熱點內容。
表1全面展示了十五貫的研究熱點與趨勢,由上,我們得知在1956年起至今,學者們集中關注的前十個關鍵詞分別是:“十五貫”(62)、“熊友蘭”(14)、“周傳瑛”(14)、“官僚主義”(10)、“昆劇”(9)、“昆曲藝術”(9)、“昆曲”(9)、“傳統劇目”(7)、“朱素臣”(7)。以上的詞匯較常出現,中心性大于0.1的為關鍵詞的關鍵節點,因此“戲曲改革”(5)雖不在前十關鍵詞,但仍為非常重要的一個要點。該表格切中肯綮的反映,《十五貫》的研究探討較多的是戲本內的主要角色熊友蘭,以及改編版負責“況鐘”角色的演員周傳瑛相關的研究。同時,以對朱素臣的傳統劇目改編的研究也較多,并且文獻中,廣泛認為《十五貫》對戲曲改革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與我們直接觀察文獻思路不同,根據此表而言,關鍵詞并非只是展現了哪個話題的討論性較強,它強調的乃是《十五貫》文獻中的研究前沿熱點。
1956年版《十五貫》自問世以來,成功地創編引起了廣泛好評,是首個政治與藝術兩者成功結合的傳統劇目改編作品。其研究數量、范圍、成果、范式、影響都可說是整個戲曲研究中最為突出的。從對《十五貫》作品的評價,到整個現代昆曲發展的理解;從該劇目在中國昆劇史地位的勘定,到戲曲文學領域內價值的闡發;從改編歷史的梳理,到參與者的考證;從思想的探本究源,到影響昆劇傳播的條分縷析……《十五貫》研究呈現出日趨豐富深化,也日趨成熟全面的狀態。
但根據citespace的關鍵詞聚類,我們可以看到現有研究圍繞十個聚類分別為:1、朱素臣,2、昆劇,3、戲曲改革,4、折子戲,5、昆曲,6、周傳瑛,7、傳統劇目,8、文學作品,9、戲曲傳播。筆者經過對文獻的整理,剔除其中相關并且重疊的部分,總結出四個分類。對于我們研究《十五貫》相關文獻代表而言,代表的就是:
其一,以清初朱素臣這個關鍵詞,以及傳統劇目和戲曲傳播這兩個關鍵詞的聚類為代表。這一類型的文獻體現了近八年來,我國學者就《十五貫》社會背景方向和創編結構角度展開了多維度、多角度探討的赫然成果。
在創編結構研究方面,社會背景一直是人們關注的重點。一部分學者認為劇本結構和社會背景方面的“推陳出新”,導致了劇目結構本身的成功創編。洛地的《〈十五貫〉的回顧和思考》、黃靜楓的《昆劇〈十五貫〉的“召喚結構”與其在“十七年”接受的三重維度》、周濤的《〈十五貫〉與“十七年”戲曲劇目的改編機制》和丁勝的《昆劇〈十五貫〉平議》中都將昆劇《十五貫》的成功改編與戲曲改革運動掛鉤,再證1956版《十五貫》是傳統戲曲成功改編的代表性作品,是“十七年”時期戲曲改革運動的重要成果。傅謹在《昆曲〈十五貫〉新論》以還原歷史的客觀立場更進一步評價了1956《十五貫》創編的成就與得失,為筆者提供多學科視角。
與上述研究相應的,徐宏圖的《昆曲〈十五貫〉補錄》亦撰文認為時代背景對演出情況具有直接影響,但考察昆曲《十五貫》的本身的改編結構,對該版的創編成果質疑。
毋庸諱言,參考此類研究可為歸納《十五貫》的創編模式提供理論基礎。這些研究皆肯定《十五貫》成功的演出情況,但在結構上的創編是否成功存在互悖觀點,
其次,#周傳瑛#昆劇昆曲的關鍵詞相關的研究,集中主創演員以口述方式還原《十五貫》創編過程以及在此基礎上評述《十五貫》在昆劇發展史的地位影響,是《十五貫》研究的一個重要維度。在這類研究中,皆為回憶錄性質的專著,或以口述史的形式留下創編史細節挖掘的文獻線索,這類專著有:《昆劇生涯六十年》(周傳錚口述、洛地整理)、《丑中美——王傳淞談藝錄》(王傳凇口述、沈祖安、王德良整理)。上述文獻,無一例外地把其中一個關注點投向“十五貫創編模式”,為十五貫音樂創編模式提供文獻參考,進而為創編過程還原提供豐富材料。與之類似,許多學者進行了創編過程的歷史還原研究。徐宏圖的《從“傳習所”到〈十五貫〉紀念“昆劇傳習所”誕生100周年》和傅謹的《周恩來有關昆劇〈十五貫〉的講話還原》爬梳了《十五貫》所屬昆劇團的前身劇團“昆劇傳習所”“國風劇團”的發展歷程。且都將《十五貫》視為昆劇發展不可繞過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此外,陸萼庭的《昆劇演出史稿》和胡忌、劉致中的《昆劇發展史》皆提到了該劇在昆劇發展史中的地位,厘清《十五貫》對昆曲發展做出的貢獻。將《十五貫》創編視為昆劇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里程碑事件,并以昆劇為研究對象,將昆劇發展情況和演出市場關聯,考證有據,值得參考。
上述借助關鍵詞貢獻圖譜淺析了十五貫研究熱點,接下來參照關鍵詞突現圖譜探討一下前沿熱度。再次以所選文獻,以該軟件根據關鍵詞出現最早被提及的時間和最晚被提及的時間做出了關鍵詞突現分析。其中最具中心性的前25個關鍵詞如下。
“昆山腔”“傳統劇目”“巡撫衙門”“汪世瑜”“折子戲”“昆曲藝術”“官僚主義”“十五貫”“白話小說”“明傳奇”“文化遺傳”“戲曲改革”“推陳出新”“梅友蘭”“傳奇”“蘇州派”“王傳凇”“朱素臣”“戲曲藝術”“宋元話本”“六十年”“沈世華”“昆曲”“傳播”“昆曲電影”。這些關鍵詞較早被研究,不難發現,這些關鍵詞首次出現的年份皆出于1956年,從時間跨度上解讀,熱度詞匯皆出自該劇首次出演的年份,1956年后關于《十五貫》的研究少有創新,因而少被提及。可見新中國成立后的研究基本承襲之前的研究基礎其。
基于上述關鍵詞突現的時間與該劇的正式演出的時間重要關聯,經過與高頻關鍵詞的對比,突現圖譜中呈現的關鍵詞與上述高頻關鍵詞高度一致,也與劃分的幾大聚類的主題一一對應。因而,從中可以指出,十五貫中的熱點話題與前沿話題具有一定的相關性。
結語
《十五貫》作為新中國成立初期誕生之初的時代影像,是全國戲曲改編創作中心轉型的重要標志。
本文對某些含義相近的關鍵詞進行重組聚類,并在時間維度上直觀地呈現了關鍵詞聚類的時間線分析。如在關鍵詞聚類分析中,可以看到聚類#3戲曲改革一直貫穿始終,受到學者關注。根據CiteSpace的數據分析,體現了昆劇《十五貫》仍保留著研究熱度,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但本研究僅檢索了CNKI數據庫,因此納入的文獻數據可能不夠全面,仍有一定局限性,但,CiteSpace對CNKI數據庫的原生支持能夠保證本研究結果相對客觀、真實。
【參考文獻】
[1]徐宏圖.從“傳習所”到《十五貫》紀念“昆劇傳習所”誕生100周年[J].中國戲劇,2021(12):29-31.
[2]張一帆.略述清宮中的昆劇《十五貫》折子戲[J].故宮學刊,2021(1):295-304.
[3]張一帆.《十五貫》引發的新中國司法工作討論[J].百年潮,2021(7):93-96.
[4]叢海霞.《十五貫》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2(5):113-118.
[5]姜來.昆曲電影與昆曲電影化——1956年昆曲電影《十五貫》的電影化研究[J].民族藝林,2020(1):39-44.
[6]黃靜楓.昆劇《十五貫》的“召喚結構”與其在“十七年”接受的三重維度[J].戲曲藝術,2019,40(3):6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