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蟲低吟,蘆花搖曳。我們坐著大巴車前往珠湖小鎮參加研學活動。
不必說波光粼粼的湖面,茂盛的樹林,嬌俏的花兒,清脆的鳥鳴;也不必說驕陽下那趣味縈繞的投壺比賽,尚在開花時期的草莓,單是那磨豆漿一事,就有無限趣味。
待老師講解完要點,我們便迫不及待地往石磨的小孔里放豆子。那浸滿了水的豆子,像一顆顆小珍珠,圓潤潤的。接著,一名同學握住石磨的推柄,逆時針推動,可忙活了半天,也不見一星半點兒豆漿流出來。“是不是豆子放少了?”有同學說。我一聽,眼疾手快地舀了一大勺豆子和少許水,通通灌進小孔。繼續轉動推柄,豆子就在小孔里,漸磨漸消。
瞧,那乳白色的漿水緩慢地流出來了!但你以為我們磨得很成功嗎?不是的。這些漿水看起來黏糊糊的,還泛著泡沫。正在我們為難之時,耳畔傳來老師的提醒:“哎呀,你們這邊水放少了!”于是,大家個個都搶著倒水,有往小孔里倒的,有往小石槽里灌的……不多時,乳白色的漿水開始四處噴濺,整個石磨像是一座小型噴泉。不過,還是有一些過于濃稠的豆漿在小石槽里,我便用小刷子將它們疏散均勻,仿佛一個小主人在為自己的寵sfY2Xmxyj8P3mmKXRraufA==物梳理凌亂的毛。
石磨繼續轉動,豆漿也持續涌出。我用手指輕輕蘸了一點豆漿,送入口中抿了抿——微苦,不似中藥不似糖,是豆子最純的味道。而這時的我們,也是最純真的少年,一起努力,終將品嘗出甜的滋味。
不必說幽靜的湖水,優雅的天鵝,艷麗的玫瑰,游蕩的鴨子;也不必說包餃子的迷茫,翻地的艱辛,單是那磨豆漿的苦與甜,便已令人難以忘懷,為這次研學之旅添了一絲秋香豆韻。
小作者記敘了研學活動中磨豆漿的過程。語言生動形象是本文一大特點,如“大家個個都搶著倒水,有往小孔里倒的,有往小石槽里灌的”,通過動作描寫展現了同伴合作的場面;“仿佛一個小主人在為自己的寵物梳理凌亂的毛”則以富有童趣的語言表現出對勞動果實的小心呵護等。研學之旅,既是實踐之旅,更是孩子們的心靈成長之旅。
(指導教師:吳龍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