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推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從糧食安全、產業結構、綠色生態和高效生產4個維度選取指標構建了新疆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運用熵值法測度了2012—2021年新疆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結果表明:從時間演變來看,新疆的糧食產業發展指數呈緩慢上升趨勢,變化波動較小,發展較為穩定;從不同維度來看,產業結構是增長最快的方面,糧食安全方面指數較低;通過與外省的對比分析,發現2016年后的增長趨勢良好,要不斷地提升糧食產業發展穩定性,縮小省份之間的差距。據此,提出了提高糧食產業安全系數、加強農業產業鏈建設、持續發展綠色農業、強化科技創新和技術支持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新疆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40304
Evaluation of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Xinjiang’s grain industry
Li Danwei, Ma Haixia
( Business School,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17 )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grain industry, this paper selects indicators from four dimensions of food security, industrial structure, green ecology and efficient production to construct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dicator system of Xinjiang’s grain industry, and uses the entropy method to measur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level of Xinjiang’s grain industry from 2012 to 2021.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velopment index of grain industry in Xinjiang showed a slow rising trend with little fluctuation and stable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fferent dimensions,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the fastest growing aspect, and the food security index is low.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with other provinces, it is found that the growth trend after 2016 is good, and it is necessary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ain industry and narrow the gap between provinces. According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improving the security factor of food industr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chain, developing green agriculture continuously, and 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echnical support.
Key words: grain industry;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Xinjiang
糧食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對于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全球糧食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全球人口的持續增長和飲食結構的變化導致糧食供應和需求不平衡,尤其是一些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糧食供應緊張局面,突出了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需要確保糧食的穩定供應和質量安全,以滿足不斷增長的人口需求。
新疆是中國的農業農村發展重點區域之一,對新疆糧食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進行研究可以促進糧食的穩定供應和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標準,確保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可以推動農業現代化、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同時,新疆是中國西部地區的農業龍頭,研究新疆糧食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對于推動中國西部地區農業現代化和區域協調發展具有積極作用。通過加強與周邊地區的合作與交流,形成產業協同效應,推動區域間農業資源要素優勢互補,實現共同發展,對于新疆和整個國家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目前新疆糧食產業發展面臨著產業鏈短、自然資源短缺、技術和管理水平較低等一系列問題。
本文構建涵蓋糧食安全、產業結構、綠色生態和高效生產等方面的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運用熵值法測度新疆糧食產業發展綜合指數,并提出對策建議,以期促進新疆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同時,為國內外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提供新的思路和經驗。
1 文獻綜述
糧食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不僅關系到國家的糧食安全和農民的生計,也對全球糧食供應和生態環境產生重要影響,因此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糧食安全問題的日益凸顯,學術界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并研究糧食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1.1 國外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研究成果
針對糧食產業的研究中,Frohlich等[1]強調了產業鏈在糧食產業發展中的重要性,因此要推動糧食產業發展模式多樣化。Khush[2]則強調發展生物技術可以更好地發展現代農業。在促進糧食生產的研究中,Nurhayati等[3]認為通過將稻殼等農業廢棄物轉化為能源來增加產品附加值,從而增加收入,而收入的增加將促進農民種植水稻和玉米,繼而減少進口依賴,促進糧食的可持續性。Nassary等[4]則表明可以通過輪作大豆和玉米生產以改善小農的糧食安全。Naveed等[5]認為要用信息化支撐農業的發展,要重視對農民信息行為的改善。
1.2 國內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研究成果
國內關于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文獻從2018年開始才漸漸出現,總體來說研究較少,其中涉及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評價的文章更是占很少部分。首先,多從新發展理念視角綜合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五大方面評價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李春燕[6]從新發展理念的角度出發,從糧食安全、生產效率、創新、協調、綠色和共享6個方面構建了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指標評價體系,采用熵值法對糧食產業進行綜合評價,同時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對影響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因素進行了探討。祁迪等[7]和劉熙等[8]從新發展理念出發,對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進行評價,從安全保障、結構效益、科技創新、綠色生態和包容共享5個維度來構建我國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在理論研究方面,李佩函[9]通過對我國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機理的分析,指出糧食產業要實現在全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各主體之間利益協同與高質量發展相互促進,必須要不斷地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以及推進產DSnZGbfmEU2ky9KrDPZIRPBm9kTABuL/MxH1Tc3nQLo=業的深度融合。徐穎等[10]則認為我國應當在數量安全、質量安全、市場供給安全三方面下功夫,通過調節糧食價格機制、堅持科技興農提升糧食質量與生產效率、完善市場布局與產業鏈建設等措施提高糧食安全保障系數,從夯實糧食安全基礎入手,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目標推進。在糧食產業高質量評價方面,王瑞峰等[11]從價值鏈分析角度出發,構建了評價指標體系,采用SED模型對糧食產業進行了分析。梁偉森等[12]和景仕釗[13]主要從糧食安全、生產效率、綠色發展和農業科技4個維度考慮糧食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所用指標主要涉及糧食產量、糧食生產波動系數、勞動生產率、化肥農藥使用量、農業機械化等方面。基于糧食流通產業的研究視角,趙霞等[14]從投入產出水平、貿易水平和可持續發展水平方面構建了高質量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也有學者[15]基于糧食生產的各環節發展水平進行分段分析,構建了包含生產、儲備、加工、貿易和銷售5個方面的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
通過文獻梳理,國外學者大多以農業的某一方面進行研究,針對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等方面的研究也較為豐富,總體來說,缺乏對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系統性研究。在國內學者的研究中,對現有的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文獻主要從發展內涵和評價指標體系等方面進行了梳理總結,發現現有文獻對全國或農業重點區域例如河南省的研究較多,對西部欠發達地區的糧食產業發展研究較少,并且在指標體系的構建上沒有統一的研究標準。因此,對于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證研究有待進一步地完善,有待構建出更符合糧食產業發展狀況的科學指標體系。
2 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的構建與研究方法
2.1 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
糧食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不僅是糧食產業優化升級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滿足了城鄉居民消費水平提升的必然需求,并且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應該包括糧食安全、產業結構、綠色生態和高效生產4個方面的內涵特征。第一是糧食安全。糧食安全對國家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充足的糧食供應可以穩定居民消費水平,還能確保市場價格的平穩,同時,糧食產業的發展也能夠帶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增加就業機會。第二是產業結構。糧食產業結構的合理性在產業鏈的延伸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同時糧食結構的合理調整有助于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通過現代化糧食產業體系,保障糧食安全、減少土地退化的風險,提高農業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實現農業的可持續利用。第三是綠色生態。綠色糧食能夠滿足消費者對安全、健康和可持續的食品的需求,推動糧食供應與消費的優化和協調,可以減少對農田生態系統的破壞,保護農田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第四是高效生產。高效的糧食生產能夠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民的收入。通過合理管理和科學技術的應用,可以降低耕作成本、勞動成本、物資成本等,提高糧食生產的經濟效益,也能夠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條件等因素,提高糧食產量,通過科學管理和現代農業技術的應用,可以增加產量,滿足不斷增長的糧食需求。
2.2 指標體系的構建
本文參考以往學者的研究成果,結合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內涵,綜合考慮指標體系的科學性、系統性和數據的可獲得性,最終選取糧食安全、產業結構、綠色生態和高效生產4個一級指標和10項二級指標,構建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第一是糧食安全。糧食安全作為社會發展的根本,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選取糧食人均占有量和糧食播種面積變動來衡量糧食安全。其中,糧食播種面積變動用糧食播種面積環比變動率來表示。第二是產業結構。在產業結構方面,現代糧食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要在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指引下,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因此,選取糧食產值和勞動生產率以及糧食零售價格指數來衡量糧食產業的產業結構。第三是綠色生態。綠色生態方面,在技術還不成熟的早期傳統耕種階段,依靠化學制品來提升糧食產量,但同時,農藥化肥的過量使用給生態環境帶來了不可恢復的破壞,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灌溉方面也有了較大的提升,因此在綠色糧食方面,選擇化肥使用量、農藥使用量、薄膜使用量和節水灌溉4個指標。第四是高效生產。科學技術是農業快速發展的關鍵。選取農業機械總動力來衡量農業的機械化水平。
新疆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評價體系分為4個維度,10個指標,其中正向指標5個,逆向指標5個,具體指標見表1。
2.3 數據來源
本文研究的時間段是2012—2021年,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新疆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和新疆統計公報等,部分指標根據需要由計算所得。
2.4 數據處理
2.4.1 數據的標準化
由于原始數據中的各個指標的單位不同,數值差異較大,無法直接進行比較,在進行實證分析之前需要進行標準化處理,公式如下:

式中:xij為第i年第j項指標的原始值;x*
ij為標準化之后的值;max(xj)為所有年份中第j項指標數據的最大值;min(xj)為所有年份中第j項指標數據的最小值。

2.4.2 指標權重的計算
為了盡可能科學合理地確定評價指標總體系中各項指標權重,參考現有文獻的處理方法,采用熵值法確定各項指標的權重。

3 新疆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與分析
3.1 新疆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時間特征
2012—2021年新疆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綜合指數見圖1。總體來看,新疆的糧食產業發展指數呈波動上升的趨勢,且變化波動較小。在觀察期內,新疆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綜合水平明顯出現了階段性變化:第一階段(2012—2015年)緩慢上升,從0.39提升至0.49;第二階段(2015—2016年)急劇下降,從0.49降到了0.42;第三階段(2016—2021年)穩定上升,從0.42上升至0.52。
DXuwA1R+CLJ/cj+B2oCFIg==第一階段(2012—2015年),在這一時期里,依靠先進的農業技術和地方政策支持,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并且加大了農業補貼和貸款支持,為農業生產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新疆糧食產量低的一大原因是自然資源短缺,尤其是水資源的匱乏,直接影響了農作物產量,為了應對這一挑戰,提高水資源的管理和灌溉技術,通過改善灌溉設施,加強水資源節約和管理,不僅提高了農田灌溉效益,也促進了糧食產業的發展。
第二階段(2015—2016年),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綜合指數下降,在這一時期里,同時受到播種面積減少和單產下降的影響,高產作物的面積減少,導致總產量下降。此外,2016年,西北地區呈現不同程度的旱情,對農作物的生產和灌溉不利,農作物受災面積較大,導致綜合指數下降。
第三階段(2016—2021年),在此期間,綜合指數呈現穩步上升的趨勢。作為農業大省,全區積極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調整糧食種植結構、促進農產品加工、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性等方面的改革措施,推動了糧食產業的升級和提質增效。同時,進一步加大了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強與科研院所和大學的合作,推動農業技術創新和應用,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推動了糧食產業的發展。新疆還利用其區位優勢,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產品貿易合作,拓寬了糧食出口渠道,推動了糧食產業的發展。

3.2 不同維度新疆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特征
根據圖2分維度進行排序,由2012年的綠色生態、高效生產、糧食安全和產業結構變為2021年的綠色生態、高效生產、產業結構和糧食安全。
從糧食安全指數來看,安全指數總體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整體水平維持在0~0.1,波動幅度較大。2015—2021年,人均糧食產量的減少和糧食播種面積的不穩定,導致了糧食安全指數不斷下降,處于較低水平。今后的發展過程中,仍需要提高糧食安全保障水平,促進糧食生產的增長和穩定,提高糧食供應的質量和可靠性,從而實現糧食安全的目標。
從產業結構指數來看,整體水平維持在0~0.1。2012—2021年,呈現穩步上升的趨勢,由2012年的0.009上升到2021年的0.089,是4個維度中漲幅最大的指數。尤其是2016年以后,產業結構指數穩步提升,同時也驗證了“十三五”期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實施,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得到了提高,這些措施的實施,有助于提高糧食產量和質量,增強了糧食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了農民收入增加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糧食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升級。
從綠色生態指數來看,呈現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2014年以前,由于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視程度不夠,過度開發和利用資源,以及使用過量化肥和農藥等導致糧食產業綠色生態方面關注度不夠。2014年以后保持穩定的增長趨勢,發展情況向好。2014年以來,政府開始出臺相關政策和措施,通過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推進退耕還林還草、加強水資源管理等措施,努力保護農田生態系統,提高土地和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效率。同時,鼓勵推廣綠色種植和有機農業,提倡使用環保農業技術和方式,減少對化學農藥和化肥的依賴。通過引導農民采用綠色種植方式,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安全性,推動綠色生態發展。化肥、農藥和塑料薄膜的使用得到降低,節水面積逐年上升,綠色生態指數也得到穩定提升。

從高效生產指數來看,其呈現穩步上升趨勢,且維持在0.1與0.2之間。隨著科學技術的完善和不斷發展,農用機械總動力得到提升,由2012年的81 907萬kW提升到2021年的111 147萬kW。內燃機的燃燒效率和動力輸出得到提高,電動機的效率也在不斷增加。高效生產的動力系統可以提高農機作業的效率和效益,節約能源和減少排放,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和生產成本。由于糧食面積占比不斷減少,因此在計算過程中,農用機械總動力也受到一定的影響,但是總體來看,綜合指數不斷提升。
3.3 新疆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同省外比較
為更好地推動新疆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選擇全國糧食產業發展較好的省份——河南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見圖3。

從綜合指數的波動程度來看,新疆的糧食產業穩定性較差,河南糧食產業綜合指數波動程度較小,呈現穩步上漲趨勢。2016年之后,新疆和河南的綜合指數曲線趨勢相同,但是由于新疆自然資源短缺和技術落后,導致糧食產業基礎薄弱,相比河南來說有一定的差距,但從綜合指數總體上升趨勢來看,這兩個地區都在朝著良好的發展前景邁進。2021年,河南和新疆的綜合指數相近,其中一部分原因是2021年,河南遭遇水災,糧食生產受到顯著影響,發展指數下降。另一部分原因是自二十大以來,中國對糧食產業的高度重視,以及實施了“十八億畝耕地紅線”政策,使得新疆的糧食產業得到了高速發展。
4 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4.1 研究結論
(1)從近10年來的時間演變看,新疆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呈現波動上升的演變特征,變化波動較小,發展較為穩定。其中,2012—2015年糧食產業發展水平增長速度較快,綜合指數取得較大提升;2015—2016年發展水平急劇下降;2016—2021年,綜合指數呈線性上升趨勢,增速穩定。
(2)從不同維度來看,新疆糧食產業在綠色生態和高效生產方面表現良好,發展指數都維持在0.1~0.2,都保持上升的發展趨勢。糧食安全和產業結構方面波動幅度較大,發展指數都維持在0~0.1。其中產業結構是近10年來4個維度發展中增長最快的方面,近5年來增速穩定,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但是在糧食安全方面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發展指數維持在較低水平,仍然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3)2016年后新疆糧食產業增長趨勢同河南的相似,體現了新疆良好的發展態勢,但因為基礎薄弱,在綜合指數上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要不斷地提升糧食產業發展穩定性,縮小省份之間的差距。
4.2 政策建議
(1)提高糧食產業安全系數。政府可以通過提供補貼、獎勵和優惠政策,鼓勵農民增加糧食種植。具體措施可以體現在直接的現金補貼、優惠貸款、稅收減免等,以幫助農民減輕經濟負擔,激發農民的種植積極性,加大對農業科研機構和農業企業的支持力度,加強科研合作,推動農業技術的創新和應用,提高糧食產量和質量,同時保障農業生產所需的種子、化肥、農藥、農用機械等投入品供應,提高農民生產的科學性和穩定性。提升糧食產量并合理調控播種面積,是確保糧食供應充足和供需平衡的關鍵措施,這不僅能夠增強糧食安全,還能有效緩解糧食安全。
為農民提供農業保險,減輕因自然災害、病蟲害等造成的損失風險。同時,加強災害監測和預警,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和應急措施。根據市場需求和本地土地資源狀況,鼓勵農民調整作物種植結構,適度減少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增加其他經濟作物的種植,提高農民收入多元化。制定科學合理的土地利用規劃,優化土地利用結構,確保糧食播種面積在合理范圍內,并保障農田的質量和可持續利用性。
(2)加強農業產業鏈建設。推動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和升級,促進農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的發展,發展農產品初加工和深加工產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建設現代化的農產品加工廠和冷鏈物流設施,完善農產品的貯藏、加工、包裝和運輸體系,保障農產品質量和效益。可以鼓勵發展果蔬、畜牧、特色農產品等領域,確定不同農產品的主導產區和發展方向,建立多元化、產業協同的農業產業鏈,培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新疆農產品品牌。
支持農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的發展,促進農民組織化、規模化經營。鼓勵農民參與農業產業鏈中的各個環節931f3c3f0199075e514012d66ac30861,從種植、養殖到加工、銷售,推動農業產業鏈的垂直一體化和規模化發展,推進新疆糧食產業優化升級。
(3)持續發展綠色農業。為加強新疆糧食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在今后的發展中,鼓勵農民采用有機農業技術,減少化學農藥和化肥的使用,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有機農業還有助于保護土壤質量和水源。在生物防治上,推廣生物農藥和天敵等生物防治技術,以替代化學農藥的使用。這些技術可以有效控制害蟲和病害,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此外,推行農田輪作休閑制度,通過合理地輪番耕種不同作物,降低病蟲害的發生率,提高農田的產出和可持續利用率。
加大對農田水利設施的投入,提高灌溉水利設施的效率和節水技術的應用。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如滴灌、噴灌和微灌等,減少用水量,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4)強化科技創新和技術支持。加大對農業科研機構和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科研項目和科技創新支持,鼓勵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加強科技創新資源的整合和優化利用,推動農業裝備、技術和管理的創新應用。加強農技人員培訓和技術推廣,提升農民的生產技能和管理水平,推動農業產業鏈的技術進步和提高效益。通過設立農業科技創新中心或實驗室,提供創新研究和實驗設施,集聚科技人才,開展前沿技術研究和推廣應用,為新疆糧食產業的科技創新提供支撐。通過組織示范推廣和培訓,推廣先進的種植、養殖技術和管理方法。重點關注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智能農機裝備、農產品質量安全等方面的技術創新,提高農業生產的智能化、精細化水平。
加大對農業科技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力度,推動農業科技人才的結構優化和充實,鼓勵農民、農業從業者接受農業技術培訓,提高他們的科學種植和管理能力。積極與國內外的科研機構和企業開展合作,引進先進的農業科技和管理經驗。加強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借鑒其他地區和國家的成功經驗,促進新疆糧食產業的科技創新和發展。
參 考 文 獻
[1] FROHLICH M T, WESTBROOK R. Arcs of integration: an international study of supply chain strategies[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1,19(2):185-200.
[2] KHUSH G S.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the fastest adopted crop technology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Agriculture[J]. Agriculture & Food Security,2012,6(1):14.
[3] NURHAYATI A Y, HARIADI Y C, HASANAH W. Endeavoring to food sustainability by promoting corn cob and rice husk briquetting to fuel energy for small scale industries and household communities[J]. Agriculture & Agricultural Science Procedia,2016,9:386-395.
[4] NASSARY E K, BAIJUKYA F, NDAKIDEMI P A. Intensification of common bean and maize production through rotations to improve food security for smallholder farmers[J]. 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Research,2020,2:100040.
[5] NAVEED M A, HASSAN A. Sustaining agriculture with information: an assessment of rural citrus farmers’ information behaviour[J]. Information Development,2021,37(3):496-510.
[6]李春燕.河南省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評價及對策研究[D].鄭州:河南工業大學,2022:19-22.
[7]祁迪,祁華清,樊琦.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統計與決策,2022,38(5):106-110.
[8] 劉熙,沈昱青.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鄉村科技,2022,13(12):38-41.
[9]李佩函.中國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機理與實現路徑[J].糧食科技與經濟,2023,48(1):4-9.
[10]徐穎,孫澤生.農業高質量發展以糧食安全為重心的邏輯與路徑[J].江西社會科學,2023,43(4):180-187.
[11]王瑞峰,李爽,王紅蕾,等.中國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評價及實現路徑[J].統計與決策,2020,36(14):93-97.
[12]梁偉森,方偉.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評價及其影響因素:基于廣東省的經驗證據[J].江蘇農業科學,2021,49(12):215-221.
[13]景仕釗.河南省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評價[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3,34(7):75-78.
[14]趙霞,張久玉.糧食安全視角下糧食流通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評價分析[J].糧食經濟研究,2022,8(1):15-30.
[15]李治,胡可可.基于熵值法的河南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評價研究[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8(5):22-31.